APP下载

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识教学的困境及其超越

2019-10-08赵雪艳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超越困境信息技术

赵雪艳

摘 要: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急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深刻地转变着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在此背景下,知识教学面对着以下困境:“主导”地位消减——理念的冲击,目的与手段的颠倒;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的“参与”;学生“广”视野与教师“窄”教学。在新时代,需进行以下应对,坚持知识教学的“底线”地位;与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效“整合”张力;教师“内化知识”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教学;困境;超越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098-02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涌现,在急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转变着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在信息化工业社会,科技的繁荣在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各个领域后,逐步进入教育范畴。教育领域随之逐渐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课程到教学各个方面,数字化课程、在线课程、翻转课程、课程资源“云建设”、创客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电子书包等各种课程模式的使用使教育步入了一个新型发展时期——“互联网+”下的现代教育时代。在新时代,一股轻视“知识教学”的教育思潮正在干扰着我们的教育、课程改革,它表现在教育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教育问题上:“无条件地(不理会社会现实、轻视知识教育)追求学生个人发展;把情感、意志提到第一位;不重视学科、书本知识,强调个人经验、生活中心,主张探究、发现和活动教学而贬低传授接受、特别是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弱化教师职能;反对统一要求和甄别评价,提倡个人标准和普遍肯定。而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知识的“预”掌握等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突破新时代知识教学的困境值得我们反思并寻求超越的路径。

二、信息技术时代下知识教学的困境

(一)“主导”地位消减

21世纪,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教学后,各种教学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 “知识”不再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反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为新时代下的新教学观。从近代社会转型——从以知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传统型社会到以能力为培养任务的工业型社会,再到以创新、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现代信息化社会,可以看出知识教学逐渐边缘化,情境教学、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正在逐渐改变课堂。在課堂上,以知识为主的单一授课现象逐渐被改变,知识教学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的同时,也反观出教学理念的深刻变革——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此之快,知识教学已不能再成为课堂的主导。如何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学习方法已成为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知识教学课堂逐渐“虚化”,导致对知识教学的摒弃,而一味注重追求课堂新型变革形式,专注于学生情感、素养等“不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的“参与”

多媒体课件、电子书包等的运用,翻转课堂下微视频的应用等一系列教学辅助手段、工具的参与,在极为丰富课堂的同时,也致使知识教学出现“混乱”。虽然一系列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是为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解放教师沉重的教学压力,丰富课堂知识的传授形式,但由新技术带来的知识教学的一系列偏差却不容忽视。如新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所出现的课堂只注重教学课件的“新颖”程度,致使教师偏重于掌握知识教学课件的开发与运用,课堂注重课件的单一讲授,学生忽视“教材”而偏重于“课件”。又如,学生在项目学习中,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查阅等一系列技术手段解决具体项目问题,在增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脱离了具体基础知识的掌握,致使知识的“深度”不深,“广度”有限。知识教学在一系列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的冲击下,无所适从,知识传授的“本位”出现一系列偏差,单纯的“知识传授”功能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减”。

(三)学生“广”视野与教师“窄”教学

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慕课等一系列网络教学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发达,让处在“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搜寻知识,甚至可以在网络媒体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视野的逐渐开阔,渐渐弱化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在学生自主掌握大量知识的背景下,课堂传授基本知识的教学就会显得“赘余”,且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知识教学陷入不能固守“本位“的困境,即必须改变之前传授单一知识的局面,进行单一知识传授的局面与策略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如何在课程中转变知识的功能,由“压缩”知识使其“精华”传授于学生。

三、知识教学的超越路径

(一)坚持知识教学的“底线”地位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1990年联合国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师、课堂越来越发挥知识传递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知识教学的重要地位,现代教学也必须确保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及主导性地位,即在各种类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必须紧紧抓牢“知识教学”这一底线作用,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二)与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效“整合”张力

步入信息时代,当各种新时代教学媒体“介入”现代课堂领域,课堂教学出现一系列的新形式,如先学后导教学形式的出现——利用信息技术事先完成的导学案、微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的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集中于“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其对知识的掌握;项目学习的出现——让学生们借助互联网等多媒体集体合作完成对某一综合性问题的解决,以发展学生们的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的能力。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的出现“冲击”着现代课堂教学,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展核心素养及培养创新能力愈发重要,基本的课堂知识教学开始“缩小”其比重,如置放于课前完成其基本知识的学习,在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知识的“浅化”及”缺失”。由此,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在系统科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深度整合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新型教学形式的“优势”张力,促进知识教学的深度把握及广度扩延。

(三)教师“内化知识“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并不意味着其对知识深度的把握,这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急需认清的教学现状。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了解受教育者的知识现状是开展教学工作及进行有效知识教学的必备条件,建立在对受教育者“预”知识的把握上的教学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在信息化社会,虽然学生的知识储量在增加,但却夹杂着“碎片化知识”“浅表化学习”“错误类知识”等各种并不能够促进有效课堂知识教学的知识。而教学工作者也必须看到信息化时代学生“繁荣”的知识背景下的现状,争取在正确认识其问题实质的背景下,提高自己的“内化知识”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多种知识的有效“辨别能力”及其在正确“辨别”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掌握正确知识及对有效知识的内化。这需要教师切实掌握其促进知识的“内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超越困境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跨界与超越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