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9-10-08程金怀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小学科学教学改革

程金怀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今后教学中应当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挖掘现有资源开展教学,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布置生动有趣的课外作业,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85-0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正式把《科学》课程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必须担当起教学创新的艰巨任务,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教师最有价值的闪光点。农村小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缺少小学科学专业教师。

虽然科学课程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许多小学并没有配备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学科基本上由理科教师兼任。理科教师虽然能够为学生演示教材上提到的科学实验,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对各种现象做出合理解释,但毕竟不是专业的科学教师,其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与科学学科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是导致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

2.缺少师生互动。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处于起步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大,需要在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学习。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断调整课堂进度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但是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采取“独白式”教学,课堂提问采取“是”或者“不是”的单调形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没有形成有效联系,师生缺乏有效互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互动的缺失阻碍了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轨。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学科不同,它以科学实验为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这就注定了科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认识到联系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是典型的“教教材”型教学。小学生面对科学理论知识就只能死记硬背,导致科学课堂不能实现有效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1.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他们相对年龄更大的学生来说,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更强,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不足,所以在传授一些科学原理和现象的时候,最好采用直观的情境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看到这些现象,从而引发他们头脑中的思考,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够焕发起比较强的创新探索热情。所以围绕不同的科学教学主题,教师要多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专注的投入并关注主题,而且,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设计一些情境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头脑中产生比较丰富的联想,从而进一步的激发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以及教学演示,鼓励学生表达自身对科学知识的看法,布置生动有趣的课外作业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科学教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校园环境较好,校园绿化以及周围设施建设都比较完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知识教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科学知识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观察花朵的开放时间、河里生物的种类以及天气变化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二者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可以先教学生旧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

学习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注重了解学生的观点以及意见,不能完全由教师引导课堂教学的方向,忽略学生在课堂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学生能主动大胆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他就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科学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环境,不要用“你也不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还不会做呢?”等一类语言伤害学生。如果学生提问受到责备,其自尊心将受到伤害,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对今后学生的成长极其有害。

5.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

生动有趣的课外作业可以巩固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推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建立課外兴趣活动小组,开放科学实验室,组建社区或家庭小实验园地,让学生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自己设计小实验方案,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真枪实弹”地去实验研究,勇于创新探索。根据科学学科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学校可以建立科技活动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搞小实验、小设计、小制作、小发明和小论文等创造性活动。并即时给予指导、评价和奖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研”劲倍增。学生长期这样坚持不懈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了创造能力。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断勇于探索创新研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做”,只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小学科学教学改革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