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2019-10-08杨施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杨施晋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学的“生活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止强调科学性,更要强调人文性;不止强调知识接受,更要强调个人感悟;不止强调“知”,更要强调“行”。本文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重点从以“上”启“下”,引导学生感悟现实、树立崇高志向;以“行”促“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理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对策的探讨,旨在将“生活”真正引进政治课堂,改变形式化的教学“生活化”,切实做到政治课堂源于生活,政治知识作用于生活,政治素养融于生活。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64-01

引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杜威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孕育教育,教育围绕实际生活,生活指引教育,教育的每一部分,都要基于生活、遵循生活。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一定是在情境中展开的。为了更好地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们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要落实于中学政治课堂,并且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要以课程标准为前提,以教材知识为立足点,充分以及尽可能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种种联系,将教材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行为上的获得,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体验生活、感知生活、体悟生活,让学生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从学生的本来生活出发,积极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学生经验的进步,引导学生走向未来期待的可能生活。

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大部分的政治教师都会一定程度的执行教学的“生活化”的,但是却无法良好地将“生活化”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1.目标强调“高远”性,忽视学生的“真实”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的经验,没有分析学生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片面追求“高大上”的教学目标,片面追求应试的教学目标,目标总是高水平、大方向,导致了政治课堂沦为知识的灌输和大道理的强塞,忽视了学生生活的平民化、现实性,所以教师的教学“生活化”并未使学生有良好的体验和感知,学生感受不到真真实实的情感,获得的是一些索然无味的知识原理、概念、框架。

2.教学方法以“灌”为主,轻视了学生的“悟”与想象。

为了实现教学“生活化”,目前政治课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设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一种灌输,只是这种灌输比以往的知识灌输有所提升,但是情境式的教学灌输效果依旧是灌输,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政治知识与情境融合,但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感知、体验、想象和教师的意图之间存在矛盾,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失去了“感悟”和想象的过程,无法将自己的已有水平与新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学生获得的只是教师自己的理解,对学生来说知识接受、理解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被动接受学习过程。

3.评价强调“知”导向,淡化学生的行为的“养成”。

新课改强调的是将政治学科与生活贴合,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但是,受到高考这个“高压线”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无非关注的就是高考,学政治就是为了高考,政治教学评价也只重视学生掌握了多少政治知识,以“知识掌握”为评价导向,忽视了“行为”的积累和养成,形成了一种只要求学生学好学科知识,行为水平高低不重要的现象,忽视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无法达到“知行合一”。

二、完善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将“生活”真正引进政治课堂,改变形式化的教学“生活化”,切实做到政治课堂源于生活,政治知识作用于生活,政治素养融于生活。

1.以“上”启“下”,促进国家意义和个人意义的统一。政治学科由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关乎国家、社会和个人。在我们的政治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国家意义、民族意义,那么对学生而言,他们会觉得政治的学习太空洞,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过于遥远,只有空洞的道理灌输,他们是感知不到政治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反之,如果政治教学只强调学生的个人意义,那么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开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而,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我们要以“上”启“下”,既要服从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有个体的灵活发展,强调国家意义和个人意义的相对统一。

2.以“行”促“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理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长期以来,政治教学都处在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因而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感知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教学“生活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政治的实践性,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感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这样的政治学习才会是刻骨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通过知识教学促进行为的进步。还可以依照教学情况和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社区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市区博物馆等等户外场所进行体验,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感知政治,体会生活。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认识到思想政治对于自己、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这其中关注自身、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从中获得自己的成就感和成长价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结束语

对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不仅是顺应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推动高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高中学校以及相关教师应从传统的政治教育模式束缚中脱离出来,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实现教育与学生的共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25.

[2]唐丽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9(01):148-149.

猜你喜欢

教学生活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