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探究

2019-10-08程志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教育

程志辉

【摘 要】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延续文明火种,弘扬传统文化的任务。当前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教育形式与教学质量仍需不断改进和提高。实践证明,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提高传统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传统文化素养等策略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33-0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岁月积淀。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已成为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不断受到西方现代思想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自信心得到恢复,产生了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声。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相当的成果,然而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1.当今小学生受生活环境影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生活体验。

现在的小学生处在一个西方文化盛行、民族文化急待复兴的环境中,对米老鼠、白雪公主、奥特曼耳熟能详,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加上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长辈的宠爱和溺爱,在集体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缺乏毅力等,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谦让等优秀品質较为缺乏,对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缺少了解。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当今小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外国来的可乐、汉堡、肯德基等在小学生中很受欢迎,而传统食品如年糕、汤圆、粽子等却较少受儿童追捧。我们的新生一代都更趋向于吃肯德基、麦当劳等西餐,对于喝早茶品茶点的悠闲自得,恐怕已没有几人有体会。这些显现象都反映出在少年儿童中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

2.传统文化课教育的课时,教育形式有待创新。

虽然很多地方和学校已经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并将传统文化课列入地方课程教学中,但传统文化课质量仍难以保证,教育形式也比较单一。从课时数量来说,有些地方将传统文化与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合在一起同属于地方校本课程,而担任传统文化课授课工作的班主任老师一般都兼任语文教学,且经常由于复习、考试发生占用传统文化课等现象致使课时时间难以保证。此外,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考核标准。很多学校和老师在贯彻落实传统文化课教学工作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经典诵读,要求小学生将指定的经典篇目诵读得朗朗上口,仅此而已,在口头背诵的同时却凸显出理解和身体力行的缺失。

3.进行传统教育的教师缺少专业培训,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小学任教传统文化的老师都兼任其他学科,大部分老师还是班主任。平时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时间细致钻研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致使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起到塑造小学生文化人格、提升素养境界的作用,必须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为一个认同、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以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诵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要求学生对所选文章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还可以辅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传统文化是凝练而厚重的。而小学生年纪尚幼,心智不成熟,人生阅历很浅,仅靠诵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蕴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比如,讲解作品时教师可先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年代和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比如,讲授成语可以配以生动故事,诵读诗歌时可以配以插图,也可以联系生活,编排一些课本剧等,让学生结合身边事例来理解经典,再结合其它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

2.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局限于课内,少年儿童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此外,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学校可以利用班队会和课间集会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下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民间风俗;在野外郊游和联欢活动中,学校和班级可以开展对对联、猜灯谜、抖空竹、放风筝等传统游戏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书法、民族舞蹈、围棋、戏曲欣赏等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3.提高传统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传统文化素养。

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而身为小学传统文化课教师更要做到“博古通今”。随着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开展的不断深入,各地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课程,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和研讨并制定相关的考评依据可以有效帮助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培养,应该把这项学习活动变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学习机制,而不仅限于几场作秀似的表演。作为教师,更应多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用于日常工作实践。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的天性而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点拨,真正使传统文化教学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提升人格境界”的目的。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