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2019-10-08龚兴蕾
龚兴蕾
【摘 要】家庭的溺爱,学校教育的缺失、自身劳动意识的淡薄是当今大学生不爱劳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必须教育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乐于劳动、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帮助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1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思想,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举,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与时俱进和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教育理论,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认真付诸于教育实践。
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需要。
人类的一切有目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劳动。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考古研究,最早有文字记载“劳”“动”两字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金文,《说文解字》说,劳,生活艰苦;动,起身作事。“劳动”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人非常辛勤地干活。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很早就有记载劳动的诗句,《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有云:“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仅八个字便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中学语文课本里《伐檀》、《卖炭翁》,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掠夺人民的罪行的鞭挞与抨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艰辛,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等等。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品格特性,也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续写辉煌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是我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劳动奋斗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教育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投身劳动,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在教育方针中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体现在德育教育之中。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次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劳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3.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大学生恰逢其时,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而青年大学生的强兴必须建立在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高校必须把劳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养起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二、当前大学生不爱劳动的原因探析
1.家庭包办一切劳动。
现在的大学生均生长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延续香火”的传统思想,使得其一出生就成为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两代甚至三代长辈的共同青睐。家长把家庭的未来寄希望于孩子,希望考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孩子一心一意参加各类培训班,忽视起码的自理能力培养。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和高考选人制度的不完善,到了小学、中学特别是高中,重应试教育、轻个性发展的现象愈演愈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及至大学,孩子更视为天之骄子,每年新生开学时,开车送其上大学,代其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安排日常生活,有的甚至替其报名、缴费等,还想尽量包办学生的一切,假期回家后也不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和公益活动。家庭的过分溺爱和包办,导致了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和不愿劳动。
2.学校劳动教育缺失。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但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由于缺乏考核机制,没有纳入升学考试,这一文件没有很好的得到落实。由于大学没有开设劳动课程,劳动教育也没有实现与中小学劳动课的有效对接。毕业实习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必要途径,本来可以作为大学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机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无法落实,很多学生也仅满足完成毕业论文,或者进行简单的劳动技能训练,毕业后找到一个谋生的路子,没有系统地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教育有机结合,不能未充分挖掘和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的数量越来越多,专业性越来越强,加上大学校园生活设施的完备,学生在校劳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少,正好满足了不爱劳动的学生需要。洗衣可以用洗衣机,吃饭可以叫外卖,碗筷可以用一次性的,出门可以车接车送,公共卫生专人打扫,等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穷人的孩子”逐步减少,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参加勤工俭学、课外实践,更谈不上通过劳动赚钱自给自助“早当家”了。
3.自身劳动意识淡薄。
由于家庭包办一切劳动和学校劳动教育缺失等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劳动缺乏认知,更没有情感和劳动体验,导致他们劳动意识淡薄。这种淡薄劳动的意识还滋生出很多坏毛病,表现在不尊老爱幼,不懂得感恩;不尊重劳动者,不热爱学习;不爱护公物,不珍惜粮食;不讲诚信,不能吃苦;不守纪律,不讲卫生;不热爱运动,不融入团队等等。没有把家庭的关爱、优越的条件当作成长的动力,认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应该的,好吃懒做,虚荣攀比,拈轻怕重,逃避劳动,生活上经不起任何磨难,心理素质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只好求助父母,当家庭不能满足其过分要求时,便铤而走险,甚至出卖人格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几年流行的校园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占一半,有的女大学生甚至“裸贷”。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1.加强劳动观念培育,引导大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劳动观念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劳动目的、劳动价值、劳动意义和劳动态度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岗位又不愿意去,就拿公务员招考来说,近几年很多偏远基层、艰苦岗位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关。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丰厚的劳动报酬和优越的劳动条件,缺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劳动价值趋向功利性、本位性,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要使他们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地位平等,任何行业的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任何劳动成果都要珍惜;要鼓励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都能有所作为。
2.加强劳动知识学习,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乐于劳动。
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热爱劳动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美德。由于中小学劳动课没有很好的落实,大学生对”劳动”还没有形成一个概念,必须补上“劳动知识”这一课。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向学生讲清楚劳动及劳动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讲清楚劳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讲清楚劳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鉴于目前高校没有统一的劳动教材,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可以分类联合开发劳动教育教材,或者单独开发校本教材、活页教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学,可以纳入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实习教育等。要开展劳动实践体验,如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社会调查、预就业实习、家务劳动等,采取劳动竞赛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劳动兴趣和个人自理能力,要把劳动课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加强考核评价,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必须赋予一定的学分,纳入考核和评价。
3.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一项需要支付身体能量的活动,虽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确有强度大小、环境好坏、成果优劣之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和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六点希望,弘扬五四精神,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劳动;要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练意志,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要知行合一,爱岗位敬业,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弘扬劳模精神,敬业专注,追求卓越,诚实劳动、创新劳动;要锤炼品德修为,力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潜涛,郭灏.《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第2期.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9月10日.
[3]習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新华网.
[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8日.
作者简介:龚兴雷(1965—),湖南慈利人,男,法律硕士,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律法规等。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5K16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