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塞腰鼓》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几个抓手
2019-10-08徐名印
徐名印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强调围绕“一得”进行主题组文阅读,习得核心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虽然按照“整体感知得出这一得、主题阅读印证这一得、相关练习训练这一得”的思路组织阅读教学,但由于“得”的确立欠准确,组文阅读的主题性不强,再加上缺少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学得无兴趣,教师教得无激情,语文学习目标完成得不好。现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为例,谈谈“语文主题学习”中的阅读教学要以哪些方面为抓手,以期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有所领悟,学有所得。
一、把握编者意图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语文要素。把握编者意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第一,认真研读单元教学提示。单元教学提示往往有两段文字,第一段突出了语文学习的人文主题,第二段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工具主题。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鲁迅的《社戏》、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吴伯箫的《灯笼》),人文主题是理解民俗的价值与意义,工具主题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根据需要”“综合运用”是这一单元“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和训练的重点。据此,《安塞腰鼓》一课的工具主题可概括为:通过对鼓韵、鼓隋、鼓語言的理解,体会语言形式为语言内容服务这—语言运用要求。
第二,认真研读文前“预习”和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要求明确,文前“预习”(自读课在文后)和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都紧扣单元要求进行设计。文前“预习”告诉感知文章内容的方法,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告诉读后的所悟、所得。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认真研读,准确确定工具主题学习目标。
如《安塞腰鼓》的“阅读提示”:“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这里的“紧密配合”和“应和”,紧扣单元教学提示中的“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一学习要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对安塞腰鼓舞姿的描写。排比一般三个就够了,可这句话连用五个排比、比喻句,句式一致,句子较短,写出了百十个后生同时敲鼓跳舞的场景。这五个排比、比喻句相互碰撞、应和产生的效果是:让人读后理不出思绪,满脑满眼的都是骤雨似的鼓点、旋风似的流苏、乱蛙似的脚步、火花似的瞳仁、斗虎似的风姿。应和这种火热场面的,还有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第三,认真研读整册教材,系统提炼工具学习主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领略景物和感受声韵之美;第二单元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隋;第三单元是从标题、开头、结尾及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内容;第四单元是用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的方法,厘清作者思路;第五单元是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想象,理解课文。有了对整册教材的研读,才能确立单元工具学习主题,也才能真正落实“语文主题学习”“—课一得,得得相连”的学习要求。
二、突出文本特点
每篇文章都由言语主题、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三部分组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文本,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值得学习和模仿,但编者把某一篇文章放在某一个单元,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与单元学习要求高度契合。
如《安塞腰鼓》一文言语形式的突出特点:一是句式多变,文章有长句、短句,有的短句短至一个字或两个字,有的短语独立成段,有的段落仅是几组短语。二是用拟声词描摹鼓的声音,反复使用但有变化,如“隆隆,隆隆,隆隆”或“隆隆隆隆”。三是大量使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仅就排比来说,有句内的、句与句之间的、段与段之间的,这些排比交错出现,犹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读时让人透不过气来。排比、反复一起使用,既构成段落的排比,又反复循环咏叹,读来令人激越亢奋。四是标点叹号的使用紧紧配合句式、修辞和情感表达。五是文章的结构开头舒缓,结尾平静,中间部分一直保持快速高昂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让人没有半点喘息的机会。以上几个特点,使文章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用语言的声响效果写鼓、颂鼓、赞人,最能体现单元提示中“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言语形式学习要求。
三、尊重学生生活体验
作者写文章,一般是由情感到意象再到文字。读者阅读则是由文字还原意象,体会隋感。想要把作者的意象还原好,读者必须有生活的体验。没有生活的体验,再好的文章也读不出味道来。安塞腰鼓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俗艺术,学生没见过,也没有听过,就连现实生活中普通的锣鼓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接触、敲打过。如果要越过学生的生活体验,一上课就让学生读课文,说理解,谈体会,学生只能用低头、无言来回答,教师再启也不发。这时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体验中看鼓、听鼓、写鼓、读鼓。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安塞腰鼓的视频,并思考安塞腰鼓的打法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鼓的打法有什么不同。
生:安塞腰鼓是挂在身上的,两个鼓面都打,而且是跳着打的。
生:鼓的大小也不一样,我们见的鼓大,安塞腰鼓小。
生:声音也不一样,安塞腰鼓的声音咚咚切,咚咚切……
师: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打一打,试一试安塞腰鼓的韵律和节律好吗?
(学生在课桌上试打)
师:这样的鼓,这样的气势,这样的力量,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写的,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短句,有的只有两个字,甚至一个字,而且自成一段,显得急促有力。
生:如短句“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不仅急促有力,而且很符合鼓的特点,很像“咚切,咚切,咚切”。
生:有的长句也不长,如三个“使人想起”的段落,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酣畅淋漓。
生:为了写鼓,作者在描摹鼓声和鼓韵时,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单就排比来说,不仅有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排比,而且在内容上还有句子之间递进式的排比,如“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就像大海的汹涌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气势不可阻挡。
生:这篇文章叹号的运用很有特点,在安塞腰鼓的表演部分,从“看”开始,到“升华”结束,一连用了23个叹号。叹号与作者的感情一起跌宕起伏,让人感到强烈的生命律动。
这样的设计,引领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听一听鼓,打一打鼓,敲一敲鼓,想一想鼓,读一读鼓,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冲动和兴趣,对用什么样的语言写鼓、用什么样的语速和语调读鼓,就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
四、进行主题组文阅读
在围绕主题进行的组文阅读的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规律,是课标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是“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方法。就《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对“根据需要选择表达方式”,也就是“内容决定形式”这一语言运用规律的领悟,单靠《安塞腰鼓》一篇文章是完不成的,须进行主题组文阅读,对比归类。
如回顾阅读《回延安》,只有用“信天游”的形式,“回延安”才有延安情、延安味;回顾阅读《社戏》,只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戏”与“豆”才难忘;回顾阅读《土地的誓言》,只有对土地上的景与物描写得愈泛滥,对土地才能越爱恋……
再如阅读法国作家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思考并回答:在船将倾覆、人群恐慌的情况下,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上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的对话。
幻灯片展示: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么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短句?
生:因为情况紧急,要用一些长句子就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了。
师:通过刚才我们学习的《安塞腰鼓》,还有以前读过的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们会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
生:什么样的情形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生:什么样的感情要有什么样的表达。
生:要根据需要选用语言。
师:语言内容决定了语言的形式,語言的形式要服务于语言的内容。
这样,通过《回延安》《社戏》《土地的誓言》《诺曼底号遇难记》主题组文阅读,学生就会加深对“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形式”的认知,从而也才能内化为能力。
有了把握编者意图、突出文本特点、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进行主题组文阅读等几个阅读教学的抓手,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我们就既能落实单元教学要求,又有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