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教育”于无声处见精神
2019-10-08左崇年
左崇年
“活泼好动大嗓音”,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因为孩子们会每天闹出不同的“声响”,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在适当的场合,那么“声响”就会成为影响他人的噪音。校长缪华良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好动,这一点我承认,但要分场合,运动场上可以尽情放纵,教学楼必须要安静,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缪华良说,学生出去春游坐大巴车,车厢里的热闹劲,连大巴车司机都忍受不了。而缪华良校长在美国的一次经历让他深有感触,有了“轻声教育”的想法,并于2016年在全校推行“轻声教育”:对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音量等级设置。比如,专注倾听、就餐、集会及公共空间等,要0级音量静无声;课堂上同桌交流,或课间两人交流都要用1级音量悄悄说,尽量不让第三人听到;一个人课堂上当众发言,用3级音量平常说,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在阶梯教室舞台上,用4级音量大声说;户外活动、集会演讲、室外运动比赛等,用5级音量放声说……
“轻声教育”于无声处见文明,这是对孩子们不分场合大声喧哗的不良习惯的纠偏,也是对教学秩序的维护。长期以来,孩子们都有上课时交头接耳、发言嗓音太大,教室里大声喧哗的问题。“轻声教育”是从小培养孩子们讲文明,提高国民素养的好举措。培养孩子们“不同的场合控制好说话的音量”,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良好习惯,这是注重教育的细节,彰显关爱。
“輕声教育”此处无声胜有声。喧闹的大嗓门相对学校而言,干扰了教育环境,对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对师生而言于身体有害。因为在喧嚣的世界中,轻声细语是生活追求的放松,也是心灵宁静的渴求。公共场所以及课堂上,我们总是在寻一份寂静,拥一份恬静安然。大声喧哗是一种噪音污染,是一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行为。“轻声教育”有利于培养一种文明意识,一种素养的养成,一种素质的提升,体现教育的细节关爱与文明习惯的倡导。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