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南梁红色文化的家乡小导游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例谈
2019-10-08魏彩霞
魏彩霞
【摘要】新的时代发展和课改视角下,学校不能仅仅以“国家课程”而亦步亦趋地开展课程落实,而应开展基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比如,就甘肃华池而言,就可以开展基于南梁红色文化的家乡小导游校本课程开发与小导游等活动,力争达到“小课程大效果”“小活动大精彩”的目的和效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红色文化 校本课程 小导游活动 多元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基于南梁本地红色文化的家乡小导游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174。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004-01
毋庸置疑,南梁,蕴含着沉甸甸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什么理由让这样的红色文化淹没在历史的泥沙和尘埃之中呢?开展基于南梁红色文化的家乡小导游校本课程开发与小导游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了解家乡的历史,让革命传统精神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浸润于每个孩子们的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成为孩子们“精神钙质”所必需的“维他命”,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一、理念及课程开发:纵横开发不可或缺
既然强调校本课程在学生养成教育和品性教育中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开发恰当的、精彩的、真正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就显得不可或缺。并非随意从网上下载有关南梁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可拿来充当课程中的某个板块,都能和孩子们的人生对接。从构思、完稿、实践到反馈,都应基于当地红色文化中的精粹和学生的当下遭遇和真实心理,从而真正达到课程教育的目的。
比如,一定要紧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中的亮点和重点,深入挖掘“两点一存”重要历史内涵,以此采取“横向延展”的方法进行设计校本课程的编写,比如,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小导游解说及实践活动、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解说词、军民大生产纪念馆解说词、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和列宁小学旧址解说词。与此相关的小导游活动应分布在每学期的每一个月,其中部分解说词和小导游活动可分上、下学期交替进行,其目的是让“红色文化”的种子能够在学生心底深深扎根。
而每一个主题又可以采取“纵向递进”的方式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内容。比如,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这个序列,应该分解到不同年级,如小学低年级重在了解“人”,小学中年级重在了解“物”,小学高年级重在了解“事”,初中阶段重在了解“魂”,从中吸收沉甸甸的红色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这样的“纵向递进”符合孩子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因而值得教材编纂者迈出建设性的步伐。
二、导游及实践深入;多元实践不可或缺
校本课程一旦设计成型,那么如何将之搬到“现实”中并成功演绎其精彩就显得不可或缺。谁来当小导游?如何充当听众?都是“巨大”的问题。是永远让那几个优等生次次“光环和荣誉加身”,还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上镜”的机会?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对学生较大的呵护和负责。
组织孩子们出外参观红色旅游胜地,并非仅仅在于单纯的看看、走走、议议,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好的小导游活动应该尽可能设计更多针对性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小导游活动所打开的实践渠道和体验活动愈多,愈能受到多方面的淬炼、滋养和锻造。
三、反思及课程修订:弥补完善不可或缺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所谓“小”,其实也是“几十公里”的导游活动,所谓“大”更是指不能把小导游活动结束当作“谢幕”,当作“终点”,而应该是新的开始、新的思考、新的征途。比如给予一定的时间,组织孩子们写写小导游感悟、创作以“我心目中的革命胜地”的手抄报、进行以“我是南梁人我骄傲”“我是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下长大的孩子我自豪”的主题演说等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们的导游活动感悟和参观实践活动感悟,进行校本教材的修正、更新、弥补和完善就显得不可或缺。
有专家言:“实践是学习,交往是学习,观察是学习,游玩也是学习。”[1]红色文化的家乡小导游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鉴于此,学校和有关教师应该强化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和创新意识,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开发意蕴十足的校本课程,力争达到“小课程大效果”“小活动大精彩”的目的和效果,真正落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顾新红.别用书“捆”住孩子[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