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2019-10-08柏滨丰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9年9期
关键词:斗草大猩猩牧童

柏滨丰

美国《生理学前沿》杂志曾刊载一项研究:孩子不仅具有抗疲劳的肌肉,而且高强度运动后体力能快速恢复,甚至超过训练有素的成年运动员。从这个角度说,孩子个个精力十足,需要在自然中奔跑撒欢获得成长。

但父母为了获得安宁,常常将孩子交付给手机、电视。迷恋电子产品的孩子与大自然渐渐疏远。想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童年,父母要帮助孩子放下手机,走入大自然去跑去跳去撒欢……

户外撒野

乘地铁,晃晃悠悠行至高架桥,已是华灯初上。身边站着一对母女,小女孩仰头望着地铁外光影交错,突然喊“大猩猩……”她妈有点莫名其妙,“你以为到了动物园哪?还大猩猩呢……”话音未落,小女孩又唱起了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大星星……”

原来,小朋友把高架上成排飞过的路灯比作闪烁的星星。这是很美的比喻,但一时又让我感慨:现在的孩子们看到满天繁星的机会还多吗?

在古代,孩子们的自然属性要强得多。

各种画风。天真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调皮如“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老成如“路人借問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各种时间。白天“桃杏酣酣蜂蝶狂,儿童相唤踏春阳”,晚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无处不在。山林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田野里“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河水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触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领悟大自然,丰盈内心,自然不会匮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共同劳作

在古代,对儿童来说,日常劳动也充满娱乐。

对于古代儿童,最常见的劳动非放牧莫属。从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王维的“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牧童是传统诗画里经久不衰的形象。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甭看孩子年纪小,说不定啥活都不落。扫地,“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驾船,“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摘菜,“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烧饭,“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曾描绘了这样的勤劳家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都是多么和谐、勤劳、其乐融融的画面。

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并感受到自己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从而“把世界装在脑袋上,也装在身体里”,或许才能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亲子游戏

古代儿童的视力不像现在这么糟糕。他们的游戏,不是机械的人对屏,而是溢满了童真童趣的人对人。大人们不会在一旁看手机,而是纷纷主动参与、乐在其中。

老大爷杨万里,看见孙子玩泥巴、石头、叶子,兴致勃勃,“也思日涉随儿戏,一迳惟看蚁得通”。

陆游常将“绝知此事要躬行”付诸实践,与儿童打成一片,“且伴群儿斗草忙”“坐消长日事儿嬉”。

游戏不仅仅带来欢乐、增长智力,更促进了家人间的情感。孩子认可你、亲近你,教育还不会“随风潜入夜”吗?

时光匆匆,童年终究会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梦。也因此,我希望孩子们的童年会更美好,能与大自然更亲近。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斗草大猩猩牧童
牧童学画
穿越去陪大猩猩
我有友情要出租
晚安,大猩猩
牧童
寂寞的牧童
春天
晚安,大猩猩
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