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栏杆的符号学研究

2019-10-08张婷圆张麦浩

设计 2019年17期
关键词:颐和园栏杆符号学

张婷圆 张麦浩

摘要:栏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为探究不同地域栏杆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北京颐和园、苏州留园、岭南余荫山房为例,分析三者栏杆建筑的特性和共性,并对其进行符号学意义的解析,探索社会、文化、阶级地位等因素对中国栏杆样式演变的影响。整理归纳了栏杆的历史发展演变,不同地域栏杆的符号学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对中国古代栏杆的传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栏杆符号学园林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9-0105-03

引言

栏杆,亦作阑干、勾阑,是亭、台、楼、廊等建筑物边沿处的障碍物,具有阻止人、物下坠的作用,是重要的安全设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据着十分显著和重要的地位。其结构通常都比较单薄,多有镂空装饰,作为视线屏障的同时又不遮挡眼前景物,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一定的景观特征。栏杆随处可见而又历史悠久,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栏杆的出现,而其演变更是受到社会、文化甚至是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栏杆曾经作为建筑构图的主题被广泛运用,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

一、栏杆文化及发展演变

(一)栏杆的种类

栏杆种类丰富,根据不同标准可有不同分类。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按形式分类,分为寻杖栏杆、栏板栏杆、垂带栏杆、靠背栏杆、坐凳栏杆、欞格栏杆和花式栏杆。另一种是按材料,有木、石、砖、琉璃栏杆等。栏杆的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体系,一种是以寻杖结构为基础的变形,另—种是以棂格结构为基础的变形。两者也是现今保留最多的栏杆种类。其中,寻杖栏杆主要由望柱、望柱头、绦环板、地袱等构件组成,是结构最严谨的栏杆,也是我国栏杆中最常用的一种,历代演变最为丰富,如图1。

(二)栏杆的演变

综合各个朝代的栏杆式样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凸显出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状态,反映出不同时代的需求。汉代栏杆古朴大方,且均为木栏杆;唐五代风格华丽,多用金属片进行装饰,富丽堂皇,也使栏杆更加耐用,栏板多勾勒繁复的花纹,雍容华贵;宋代规格严谨,造型仿木栏杆整体纤细;明代在园林中有大量的花式栏杆出现;清代栏杆在南北风格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其中宋是栏杆发展的高峰时期,栏杆造型产生很大变化目极具创新性,而明清栏杆则是得到更为灵活的运用。

(三)栏杆的历史含义

栏杆还有其文学意象和政治意象。在文学中的意象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在晚唐五代前诗歌中的栏杆就已经被用来描写女性,与其自身具有的花遮柳护的阴柔美相契合,如李白在《清平调》中的“沉香亭北倚阑干”,通过把栏杆意象运用到诗词创作中,世人似乎可以透过它们窥见倚靠在栏杆旁静雅的身姿。二是栏杆通常作为“愁”的意象被应用,这里所用到的栏杆并不全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如岳飞的“凭栏处潇潇雨歇”,又如苏东坡的“栏杆拍遍”等都表达了诗人吊古凭今悲国忧时的情感,栏杆作为古人宣泄内心情感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演变,也逐渐发展成能普泛化传达情感的凝结物。三是栏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心态,其所体现的深邃静谧、曲折静美的境界与儒道文化所塑造的恬淡清静、温良恭俭的中国人品格相默契。在政治方面,栏杆有一个极有特色的意象便是“折槛”,在《汉书》和《营造法式》中均有记载,即在一段钩阑中部的二“云拱”间不装“寻杖”,用于殿前中心位置,皇帝以此来标榜自己虚心纳谏。

二、栏杆符号学意义分析

区域性质是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最突出的符号元素…。根据中国建筑地域特色,选取了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江南私家园林一留园和岭南园林一余荫山房作为代表来分析三个地域,三种园林栏杆的主要特点,并从造型、颜色、材质、纹样、分布等角度解码其符号学意义,探索不同时期,地域环境、社会文化、阶级地位对栏杆建筑的影响。

(一)以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栏杆

北京颐和园建于中国清朝时期,也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其栏杆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风格多样,色彩上鲜艳强烈,壮丽豪华但也不失江南园林的清秀。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高度统一,对于建筑装饰艺术的色彩、纹样等都有严格规定。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年间,后被英法联军焚毁,晚清时,大量西洋元素流入中国,故在光绪帝重建时,中西合璧、博采众长。如青晏舫在重建时把原来的中式舱楼改为西洋式楼阁并配以彩色玻璃窗。此外,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因此颐和园中很多建筑尤其在造园方面也有模仿江南私家园林,如谐趣园中知鱼桥的栏杆就是仿鱼槛,简洁秀丽。

选取近三十处颐和园内著名景点,并按不同样式分类,从图2可以看到在颐和园中,寻杖栏杆、花式栏杆是最为普遍的。且园中的尋杖栏杆多为石材质,仿照五代时期寻杖木栏杆的经典式样,但是在尺寸、雕刻方法和样式上都有了更加规范化的要求。

通过对栏杆结构的进一步分解,可以发现花纹和望柱的符号学意义是最具皇家特色的。颐和园中,在廊、亭中的坐凳栏杆花样一般为步步锦花样纹,步步锦花纹为有规则的几何图案,主要由直棂和横棂组合形成丁字形状,寓意步步高升。而望柱的造型和涵义就更为丰富,因为清代对栏杆在官式建筑中的应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此更多的是通过柱头的造型变化来适应不同的建筑环境,图3中罗列了几种主要的望柱造型及其位置和涵义。其中临水最常出现的是海石榴望柱,石榴果实茂盛,寓意皇族兴旺,逢凶化吉;形状又类似桃子,寓意长寿富贵,颐和园水木自清殿前的临水码头即采用这种形式的望柱用于恭迎慈禧太后乘船上岸。帝王久居的楼、台、阁中,望柱就更为复杂精巧,云龙纹和云凤纹一般出现在正殿等主建筑群周围,规格较高。古人用祥云象征人间所有美好事物,用龙来代表英勇、权威和尊贵,在封建社会,龙还是皇权的象征,因此,云龙纹望柱多用于皇帝居住、办公场所;凤是百乌之首,代表高贵的女性,云凤纹望柱多用于皇后寝宫。同时还有来自佛教的狮子、道教的仙鹤和莲瓣纹等,雕刻精美,都是由当时的顶尖工匠完成,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成果,整体上体现着不同于民间的皇家威严和恢弘气势。

猜你喜欢

颐和园栏杆符号学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