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教材后,语文课程有哪些变化?
2019-10-08
中学语文 2019年25期
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的概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新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 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 个学期,8 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 个学期,6 学分;
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 个学期,设计12 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见下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