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双分支阻滞型宽QRS波心动过速治疗3例

2019-10-08张国强倪红林蒋苗苗

武警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动过速室性心室

张国强,倪红林,蒋苗苗

宽QRS波心动过速(WCT)是常见急症之一,心电图的判读是临床工作的难点[1]。重视QRS波起始部分的传导特征是多种WCT鉴别流程的共有精髓,其中Vereckei四步法、aVR四步法都涉及Vi/Vt≤1:心室除极波的前40 ms速率;Vt:心室除极波的后40 ms速率)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VT),Vi/Vt>1则考虑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但束支或分支折返性VT等,VT出口靠近希浦系统时其心室除极则在希浦系统内,Vi值可能较大,引起Vi/Vt比值的判断出现错误。这种局限性也是其他流程诊断的难点,当不存在房室分离时,诊断更加困难[2]。本文对我院收治3例呈类右束支合并左分支阻滞图形的WCT,探讨其起源部位、发生机制、波形特征,随访治疗效果,总结诊治经验。

1 病例报告

病例1,女,29岁,因“心悸1周,加重6 h”于2017-12-14入院。患者1周前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心悸不适,每次持续时间不等,呈进行性加重,再发6 h入院。2012年在我院行左后间隔旁路消融术。急诊心电图(图1A):WCT,频率145次/min,时限154 ms,V呈R型(R波有切迹顿挫),V5、V6呈RS型(R/S<1),Ⅰ、aVL呈rS型(SI>SaVl),Ⅱ、Ⅲ呈Rs型(RⅢ>RⅡ),Vi/Vt>1,并可见1次室性期前收缩并重整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不能完全排除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差传)或阻滞。临床初步诊断:心律失常,VT?给予可达龙静脉滴注,转复窦律。复查心电图(图1B):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

2017-12-17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局麻下为患者行电生理检查,S1S1、S1S2刺激诱发出房室结双径路,使用Coolflex消融导管在coach三角中下1/3进行放电消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仍能诱发出心动过速,并示左前乳头肌VT,进行导管消融,VT终止,并对周围继续消融,再次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均未能成功诱发,成功消融。术后随访1年未有心动过速再发。

图1 病例1患者WCT心电图

A.发作时;B.转复窦律后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病例2,男,32岁,因“心悸胸闷1年余,再发1 d”于2018-12-15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伴胸闷,持续数小时后自行缓解。此后每周均有类似发作,未予药物治疗,1 d前心悸再发伴明显胸闷,急诊心电图(图2A)示:WCT,频率194次/min,时限124 ms,V呈R型,V5、V6呈RS型(R/S<1),Ⅰ、aVL呈qRs型(RaVL>SI),Ⅱ、Ⅲ呈rS型(SⅢ>SⅡ),Vi/Vt>1。心电图诊断:室性心动过速(提示左后分支折返性室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复律后复查心电图(图2B)示:窦性心律,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与心动过速同一形态)。临床初步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VT。

2018-12-18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局麻下为患者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周长为400 msVT,提示左后分支中远端来源可能性极大,使用Anglis鞘及Coolflex消融导管沿左后分支构建左心室三维模型,标测浦肯野(P)电位,在左后分支中远端标测到舒张晚期电位,在该处及周围消融,分别以右室、冠状窦各种条件诱发,均无VT发作,成功消融。术后随访近6个月无类似心动过速再发。

图2 病例2患者WCT心电图

A.发作时;B.转复窦律后,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与心动过速同一形态)

病例3, 男,44岁,因“突发心悸1 h”于2018-08-19入院。急诊心电图(图3A)示:WTC,频率208次/min,时限122 ms,V呈rsR’型,R’v1=1.8 mv,V5、V6呈RS型(R/S<1),Ⅰ、aVL呈qRs型(RaVL>SI),Ⅱ、Ⅲ呈rS型(SⅢ>SⅡ),Vi/Vt>1。患者多次因类似心悸发作来我院急诊就诊,自述有法洛四联征(F4)和阵发性(P)SVT病史。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排除左后分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肥厚,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予异博定终止心动过速,患者因顾虑有基础心脏疾病未进一步检查与治疗,仅做对症处理。转复窦律后心电图(图3B)示:窦性心律,右心室肥厚,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

图3 病例3患者WCT心电图

A.发作时;B.转复窦律后,窦性心律,右心室肥厚,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

2 讨 论

本组观察的3例不同的类双分支传导阻滞型WCT的心电图共同特点为,宽QRS波形态呈类似右束支合并左前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图形,与典型双分支阻滞图形[3]有相同的传导特征共为Vi/Vt>1。

病例1 VT形态类似CRBBB合并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因患者有旁路消融病史,需要与OAVRT鉴别,心内电生理明确为左前乳头肌起源VT,其波形特点较自身典型CRBBB时限更宽,V1呈单向R波伴切迹,V5、V6导联S波加深。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的传导速度分别约为2、4、0.5 m/s,VT时室内激动和除极起始于心室肌细胞,并在心室肌细胞间发生缓慢传导后才逆行进入希浦系统,这使Vi值低,Vt值高,Vi/Vt≤1,SVT时先经传导系统再到心肌间传导,则Vi/Vt>1[4]。正常情况下作为传导系统的终末分支浦肯野纤维覆盖心室内膜面,主要分布于心室中部区域并围绕复杂排列的乳头肌。部分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有效消融靶点部分可记录到p电位,也支持浦肯野纤维参与[5]。乳头肌起源的VA其心电图特点:起源于左前外侧乳头肌(除极向量方向偏右、后、下)的VA呈类CRBBB伴左后分支阻滞图形,起源于左后内侧乳头肌VA呈类CRBBB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部分Vi/Vt可>1;QRS波时限较宽(多在130 ms以上)常伴切迹顿挫;可有不同出口,因而形态多变。由于乳头肌的运动及心室内腱索的干扰,消融导管不容易贴靠,因而消融难度较大。

病例2 VT发作时,QRS波呈类CRBBB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图形,转复窦律时V5、V6导联S波加深,经心内电生理在左后分支中远端标测到舒张晚期电位证实VT并成功消融。左后分支内折返性VT是左室特发性VT较常见的类型,临床特点表现为:VT可经心房或心室期外刺激诱发;常见于15~40岁无器质性心脏病,以男性为主;对维拉帕米敏感,故又称维拉帕米敏感性VT。目前的研究结果证实其电生理机制为折返,折返环起于左室中间隔,向下延续直至低位间隔之间的区域,折返环由左后分支的近端及其周围浦肯野纤维网共同构成[6]。VT发作时心电图特点:QRS波形态呈RBBB伴电轴左偏,QRS时限短110~140 ms,Vi/Vt>1,胸前导联QRS波多在V1-V3处移行,由R波转为RS或rS,易误诊为SVT伴室内阻滞或差异性传导[7]。

病例3患者WTC波形特点与病例2极度相似易误诊为分支折返性VT,患者窦律时就存在双分支阻滞合并右室肥大使V1导联R波明显增高,V5、V6导联S波加深,双分支阻滞波形不典型。患者虽有F4术后病史,但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多且心室率过快,建议进一步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临床工作中在分析类双分支阻滞型WCT时要考虑是否为起源于左室乳头肌的VT、左分支折返性VT、合并有可能引起心室顺钟向转位的心脏基础疾病的SVT伴室内阻滞或差传等情况,不仅要在细微之处仔细鉴别,也要关注患者的病史,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诊疗方法。

猜你喜欢

心动过速室性心室
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室性期前收缩评估与管理
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番茄多心室形成调控的新机制
左侧旁路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Lorenz散点图结合逆向技术快速识别起搏器基本功能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思考心电图之169》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功能性与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