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把握细节入手初步体会

2019-10-07怀雷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读后感课文文章

怀雷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利用“读”的作用,才能把课文教好;学生只有善于吸收“读”的营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师和学生更为重视的是读后感,也就是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以后,学生要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长篇的文章。相对而言,教师更重视读后感,而初读感受是常常被忽视的。其实,初读感受相对读后感来说,更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情。

初读感受,顾名思义,就是最初读一篇文章时的感觉。它并不像写读后感一样,对学生行文上要求那么规范与严格。它可以是一篇内容具体的、结构完整的习作;也可以仅仅是针对文章的某一点写出的一段话;亦可以是领会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感慨;或是针对全篇文章提出的质疑。相对读后感而言,初读感受就比较自由和个性,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写作上的压力。写初读感受能促进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对学生深入地学习语文篇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通过阅读学生的初读感受,能让老师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对新学习的文章的认识程度也就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了,继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已经设定的教学内容。

那么,学生想写好初读感受,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一)把握文章的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最有利于对文章整体结构把握的。所有文章的记叙都是有一定结构的,不同作者喜欢采用不同风格。小学阶段的篇章结构也无外乎以下几种:先整体后部分、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总结、总—分—总、总—分、分—总、倒叙。如果是时间顺序,就有按早上、中午、晚上;或前天、昨天、今天;或者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一篇优秀的课文,作者在整体上对课文的巧妙构思,通常是各部分之间的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在学生体会时,可以从多角度: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安排前后顺序等进行。文章的结构是完整、严谨、自然、匀称的,是不能随意调动。而这点恰恰又是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如果学生能从此入手去感悟,也能够将自己的习作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掌握其对全文就有了最为准确的了解。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初读毕竟不是熟读,并没有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推敲,这种体验和感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有失偏颇的,但都没有关系。即便是有失偏颇,也要鼓励学生认真写下来,写出自己的观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通过细致分析和深入学习,学生将会慢慢意识到自己最初的理解——调整自己最初的错误理解。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

二、细节处,把握要点

初次读文,并不见得能读得全,读得通,读得细,读得准,但也总会有那么一二处的细节令读者难忘或是感动,令人思考或是疑惑。如果抓住这细节之处的体会来写初读感受,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语言特点就是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流畅简洁;有的语言通俗易懂;有的语言凝练生动;有的语言华丽唯美;有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同风格的语言,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指导突破口。

(二)关注书中的人物形象

通常一篇文章会出现至少一个或一类人物,通过初读,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产生这种印象的依据是什么,可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支撑自己的想法。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都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如《武松打虎》中的句子:“武松端起酒碗,脖子一仰,咕嘟咕嘟,便把三大碗酒喝得精光。”通过动作描写,充分体现出人物爽朗、豪放的性格。《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喊道:“奶奶,快带我走吧!”语言的描写,体现她此时处境的可怜,她内心对摆脱这种情境的渴望。

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推断或判断,说出自己对人物的喜恶,同时要有简单的理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对人物神情的揣摩,对人物动作的提炼,对人物心里活动变化的梳理,清楚作者要传达的意图。

三、从质疑入手,初步体会文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创造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才是创新的动机。学贵质疑,教贵用疑。在初读环节中,学生可以针对作者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表达什么?前后的观点相悖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质疑:主人公为什么不反抗?狼和羊为什么能成为朋友?亦可针对文中的词句进行质疑:“纠结”这个词用得不好,为什么不用“爽快”?只要学生肯从文本出发,在初读环节中有自己的思考,那初读感受就体现了最大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初读感受看似对于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环节,但我认为,学生能够从初读感受过渡到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深层领悟,这足以证明它并非微乎其微,而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的深入发展,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教师也真正做到了“把发现真理的权利交给学生”。

学生初次接触一篇课文,感知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亲自去读。通过多次读,反复感知课文,让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借助对事物认识的表象性达到对内容的理解。既能拓展视野,又能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让“初读感受”妙笔生花吧!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阳区东师附小繁荣校区 吉林】

猜你喜欢

读后感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读后感”等十七则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