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和策略探究
2019-10-07熊志刚
熊志刚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的大旗已经应声而倒,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将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做法。科学与数学具有紧密的联系,科学是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审视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并给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数学则是从人类最早结绳计数起,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套满足人类方便的工具,世间绝大部分现象和其内在规律都可以借由数学这套体系这种工具厘清,用数学的方式展现出来,数学可以说是科学的工具。因此,这两个学科能够实现有效的整合。以下仅简述其意义和策略,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一)是科学课程新定位的要求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课程作出了新的定位,即突出科学探究。现今人类所获得与科学有关的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得来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普教育,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真正的科学人才。因此,新时期的科学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兴趣,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必须学会探究,如此方能自己去获取知识。教材在编写中着重增加了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其目的正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科学课程体现了“探究”与“整合”的特点,等同于是在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二)加强两门学科之间的整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1.使数学课程更加有趣
如果说数学是小学阶段最无趣的学科,相信一定没有人反对。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与复杂性,使得很多学生对数学存在一种畏难情绪。教师的数学课一般也不怎么有趣。固定的题目,固定的解题思路,唯一的数学答案,难免会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能够将科学探究合理地融入数学教学中,那么数学来自生活、来自实践这一特点将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有趣。
2.使科学探究更加严谨
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上的科学探究往往简单化、模式化,没有反复的考察、推理与论证。将科学课程中整合数学内容使课堂探究实践活动在“动脑”“动手”之外,还要“动笔”。“动笔”就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计算、测量等数学的方式,使科学探究更加准确与严谨。
二、科学课程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策略
(一)灵活调整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教师要根据科学课程的进行灵活调整数学教学内容,为科学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数学技能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材编排中,每个年级都会涉及统计的知识。带领学生学习统计知识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统计图、统计表或者计算平均数吗?并非如此,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并能以此来解决问题,而统计这一部分内容是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特别是“平均数的认识”,因为平均数的意义非常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必须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在感知用总体和个体比较不公平的情况下,用代表这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一个数据来衡量。而科学课“小车的运动”中,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的实验过程中,用一次小车运动的运动时间来得出推力和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越快的结论,由于有误差等各因素的影响,难以让人心服,所以需要通过多次实验的结果,通过求出这几次实验的平均时间来得出结论,才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轻松地明白平均时间的意义,还得出科学研究的结论,更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集,我们可以将这些存在交集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学科间的渗透。
比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由数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科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整合而成,通过科学实验,猜想并验证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这个结论正是数学上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理论基础。把这样的两节课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落实到了实处,学生的思维有了真正的依托之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实践探索、观察思维等综合能力。
再比如,科学“太阳系”和数学“比例尺”的整合,因为太阳系的建模难度较大,数据处理有难度,因此借助数学课中的比例尺,通过重新认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数据中寻找规律,最后根据数据来建模,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太阳系,数学和科学的融合恰到好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程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对两个学科的教学皆具有重要的意義。数学和科学的区别是:科学更关注经验,数学更注重提升。通过经验的提升,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把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课程整合就是为了互补,各取所长,各尽其能,最终达到1+1>2的效果,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尝试与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单位:泸县兆雅镇杨九学校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