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 放手 面批
2019-10-07王草尕
王草尕
绝大多数老师都不辞辛劳地批阅学生的习作,加班加点甚至常常带回家挑灯夜战。一本又一本地认真批注、修改,而当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却出现了一种令老师们难堪的境况,老师付出的辛勤汗水,对工作针对的对象——学生却是收益甚微。这就是现存的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现状。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的确,作文的批改历来就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实状况。在传统“精批细改”的要求下,一沓沓作文本堆积如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通过多次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在改变傳统“精批细改”模式,走出作文批改“高耗低效”的窘境上,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在“共赏”中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首先,相信你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评改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到这一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才能从中主动获取收益,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要评文,也要评人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有意无意地把作文看作是一项技能,因而批改的重点总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如此“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叶圣陶语),我认为再详尽的批改也是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学生作文的兴趣、态度,他们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等,教师更要“精细”地辅导、指导、矫正。所以,我对作文慢的就求“快”,对性格急的就求“稳”,对懒于观察的就求“勤”,对疏于构思的就求“活”,对敢于创新的就求“准”,等等。不唯如此,对学生暴露的思想问题从不听之任之,而是及时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减少批改次数,追求批改效果
“精批略改”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遵循实效性原则,适当减少教师精批的次数。现在不少班级都有五六十个学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精批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多批不等于精批。减少教师的批改负担,是为追求效率,把他们的精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几次批改上。我的做法是:一个学生每学期精批两到三次,上下学期至少都轮到一次,其余的批改则比较粗略。教师的这几次精批以一当十,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它称为综合性会诊,所以批改的要求也比较全面,字词句方面的,思想态度方面的,既给予激励又明确问题,而且指出改正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接下的几次略批,基本上就是围绕由综合性会诊确定的一两个修改重点展开,力求“药到病除”。实践正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效果显著。这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艺术。
(四)给学生成功和快乐
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不会老做医生,也不做难服侍的婆婆,而是像一个园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他都会欢欣鼓舞,大加褒奖,“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我为你的进步高兴,愿你再接再厉”,如此等等。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乐。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批改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评讲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二、在“放手”中培养学生的批改技能
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批改作文的能力被培养起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批改了。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操作,从而实现在“放手”中来培养学生的批改技能。
先由同桌互改,之后送到四人小组给小组长改,小组长的则送到大组,由大组长来改,大组长的再由班长来改,老师只改班长的作文。经过这样几轮的批改,实际上学生得到了二次作文、三次作文,甚至四、五次作文修改批阅的机会,学生的作文能力必定会在修改中得到极大的提高。此时再将学生修改好的作文誊写上作文本。
三、在“面批”中提升学生的作文品味
誊上作文本的作文已通过学生之间几轮的批改,已经基本达到了修改的要求。此时老师轮流挑出一个组采用“面批精改”的形式——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其他几组则可以粗批略改。这样轮流面批至少可保证每学期每位学生有两次的面批机会,小班化教学的班级学生则可能获得更多面批的机会。在面批的过程中,通过老师面对面的直接指导,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并且在日后作文中会想方设法多进行修改,在修改中提高作文品味。
当然教师的面批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注意遵循“二八”法则。精明的犹太人发现的宇宙法则在我们的班级中同样存在。好学生、特殊学生所占的比例也符合这一法则,最好的和最差的都只会占到两成,中等学生占到八成。每次作文批改抓住两成学生,就能取得八成的效益。面批面改时,同样要注意抓住全班两成学生,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抓住两头的学生面批面改来促进中间学生的进步。
【作者单位:天祝县华藏寺镇教育辅导站新华小学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