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探究”平台 构建“生本”课堂

2019-10-07王兰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动手三角形情境

王兰霞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探究”平台,能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本教育倡导教师要以生为本,创造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做“知识探索的指导者”。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在“情境”中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识”教“识”,不但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善于从教材中发掘情境元素,调动学生兴趣,设计一些便于学生参与的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轻松愉悦地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课的教学内容尽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材也设计了“定向运动”这一现实生活素材来帮助理解学习。但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判断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抽象的定向运动先用视频展现出来,通过模拟定向运动比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如何准确定位物体的位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一边兴高采烈地参与活动,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准确定位物体位置的方法……很快,学生便能准确定位物体,并发现要准确定位物体的位置,方向和距离二者缺一不可。而这一发现也恰好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沉浸在定向运动比赛中,乐此不疲,快乐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二、在“动手”中探究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还是学生展示智慧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前一天布置家庭作业时,我就特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注意三角形的“角”。因为这项作业既简单又好玩,所以学生听了后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在第二天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昨天“做”和“研究”的情况,大胆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动手撕下三角形的三个角,再动手拼一拼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拼到一个平角时,禁不住喊道:“我拼到一个平角,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180°吗?”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动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并算出它们的和,结果和有些学生猜想的以及他们拼图得出的结论一样,都是180°……整堂课上,我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并没有讲过多的话,但学生却轻松地从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不亦乐乎。从这以后,我又在反复实践中发现,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知识,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的、操作的内容和探究的方向,并且要注意操作的任务学生要感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注意巧妙把握“动”与“学”之间的串接,防止造成学生“动”得不可收拾的尴尬局面,或者学生“动”得很开心,课堂很热闹,其实根本没学懂的假象。

三、在“质疑”中探究

哲学家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质疑时,不论正确与否,首先教师要肯定这种质疑的精神,进而要善于抓住机会,创造条件,给学生“破疑”的平台,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当学生板演计算3.9×0.59=2.301后,全班检查无误,我打了“√”。突然,一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你错了,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乘,乘积应该比这两个数大,这个算式的积2.301比3.9小了!”其他学生听了后,用他们的眼睛告诉我,他们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这时课堂一下乱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争论这个问题。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表现,我没有打断他们,让他们各抒己见。等学生安静下来后,我先肯定了这位学生质疑的勇气和精神,接着,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他们各执己见,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我特意设计了几道类似的小数乘法计算题,让学生计算讨论,结果学生发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这个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这个数小。一个小小的疑问,引发学生掌握了一个数学规律。我想:这个规律一定会像铁钉,牢牢钉在他的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无法把它拔出来。

四、在“合作”中探究

合作出智慧、合作出真知。在课堂教学中,当遇到疑难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会经常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汇流成河,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时,一定要明确合理分工,明确合作探究的方法。确定好小组成员分配,让好学生带动学困生,先发表看法或意见,然后在组内研讨,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一方面要积极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另一方面则要用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在上五年级“图形的旋转”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探究图像旋转的特征,当一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时,一个同学说,我发现三角形旋转90°后,大小不变,位置变了。另一个同学补充道:“图形没变的原因是各边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方向变了!”“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转4次后回到原来的位置了,和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了。”另一个学生又迫不及待地说。这样在大家的补充下,總结出了图形旋转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新世纪需要的是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养成探索的好习惯,让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氛围和条件,让学生尽情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自觉步入求知的殿堂。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小学  甘肃】

猜你喜欢

动手三角形情境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动手画一画
三角形,不扭腰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三角形表演秀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