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2019-10-07马克贵
马克贵
在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小学科学教学是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合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让小学生通过科学教学活动,更好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认知。为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展开了探讨。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完成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深化小学生对科学现象以及相应科学成果的深入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更好获取科学知识。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方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思想习惯,实现小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改进,提升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效果。
一、通过启发式教学,实现学生思维意识培养
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引入,促使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上,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认知,实现学生思维意识培养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引入上,要求教师要合理设定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思维模式。
以《和动物交朋友》的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合理设定问题。问题的设定要难易适度,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设定的问题是:说一说你身边的小动物,我们要怎么去喂养这些小动物?通过问题的抛出,让小学生能够快速开动脑筋,去分辨身边的小动物,并对不同小动物的喂养方式展开思考。结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完成问题的回答。比如小学生回答,自己的家里养了一只兔子。那么教师可以追问,平时你是怎么喂养小兔子的?小学生回答,喂胡萝卜、白菜等。在小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小兔子为什么喜欢吃胡萝卜、白菜呢?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此时可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完成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核心是要重视问题设置的合理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对小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思考;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完成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帮助小学生实现良好思维意识培养。
二、通过合作沟通和交流,确保科学探究开展的效益
为了充分确保科学探究的效果,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完成科学探究。通过小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实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提升小學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也是实现科学探究开展效率的重要保障。
以《石头、沙和水》的教学为例。虽然石头、沙、水都是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对于石头、沙和水的性质,单纯凭借小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很难完成性质的全面界定。在教学引导上,教师将全班小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并分别让每个小组的小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物质展开其特点的沟通探讨。以水的性质为例,小学生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出,水是一种透明的液体,能够解渴;水有浮力,能够让木板浮在水面上;水可以流动等等。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学生们纷纷给出自己对水性质的理解。最后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小学生沟通的结果进行观点的梳理和汇总。
可见,通过合作沟通和交流,对小学生实现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小学生科学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
三、通过学生主体性发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通过合理引导和鼓励,让小学生能够实现良好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物质的变化》一课教学上,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实践里,先是让小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方式去感受水的变化。通过对水加热,可以发现水的总量会减少;通过冷冻,水可以从液体变为固体。通过小学生自主实验活动的开展,教师引导小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开展,去发现物质的特点,以及感受在不同条件物质的变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配合者。通过强调学生科学探究主体地位的保障,让小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确保小学生能够通过真正的动手实践,了解科学探究的策略和方法。
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上,通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充分确保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实现自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激发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主观能动性。
总之,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来说,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对于改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的引入,能够推动小学生更好达成科学思维培养目标,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现科学探究精神塑造,以达成最大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兰州市城关区雁园路小学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