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言语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2019-10-07陈巧云
陈巧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字词教学,轻感悟语用;重知识方法分析,轻读写结合迁移训练。如此教学,将导致语言运用实践得不到训练,教学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落实语言运用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依托文本特点,感悟“语用”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换句话说,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堪称经典之作,其脉络清晰,文质兼美,是值得学生模仿的典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特点,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进行有效的模仿表达。如《花钟》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列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放姿态。这样的语言表达充满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语感、陶冶美好情操的范例。教学时,笔者抓住课文句式表达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学习语言表达的秘妙。笔者先出示两组句子:①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②凌晨四点,牵牛花开放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两组句子,发现拟人化写法的生动、有趣。接着,笔者故意打乱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欣然怒放……下午三点,万寿菊吹起了小喇叭”,让学生再与原文对比朗读,说说这样改后的表达有什么不妥之处。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要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表达,要在生活中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然后,笔者出示向日葵、茉莉花、玉蘭花等各种花开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花开的不同形态,并选择一两种自己喜爱的花,模仿课文拟人化的手法,尝试着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花儿的开放。“公园里,粉红的桃花绽开了迷人的笑脸,梨花仙子穿着洁白的纱衣在风中舞蹈……”“向日葵对着太阳公公眯眯笑,茉莉花害羞地躲在绿叶底下……”就这样,学生的灵感瞬间爆发,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脱口而出。由此可见,教师若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领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模仿表达的训练,则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利用文本空白,迁移“语用”实践
“用课文教语文”已逐渐获得共识,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了语文要素,却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造成贴标签式的教学,使教学走进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学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的方法、规律,而是通过听、说、读、写的不断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实践性”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作的奥秘,并利用文本空白,精心设计小练笔,迁移语用实践。如《女娲补天》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天、地、山冈、田野、人”等不同方面的变化来体现天塌下后“可怕”的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眼前仿佛产生了文段描述的画面。像这样“围绕着一个意思(可怕)从不同的方面把它写完整写具体”是一种很好的构段写作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载体”。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抓住文本空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把这些语文知识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第一次小练笔是在感悟第一自然段的语言表达特点后设计的:“‘天哪,太可怕了!情况真的太严重了、太恐怖了,课文写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可能还有其他令人恐惧的状况。你能试着从其他方面也来形容一下‘可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滔滔不绝地从不同方面来说“可怕”的具体场景。在这一说话练习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围绕一个意思,把它说清楚、写明白”的方法,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将这一方法有效地加以迁移、巩固、运用,笔者再次挖掘教材资源,利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文本空白,设计了第二次小练笔:“太神奇了,天真的补好了,请你大胆想象一下,天补好了会发生哪些变化?你能不能再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句式:天哪,太神奇了!(太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彩的语段在学生的笔下生花:“天哪,太神奇了!天终于补好了,天空湛蓝湛蓝的,小鸟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大地渐渐恢复了生机,小动物们又有了新家,森林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天哪,太美了!天边那五彩的云霞像丝丝彩带,又如层层梯田,更似绵绵群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在学得知识与方法之后,应再进一步创设各种语言情境,让学生“活学活用”,习得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用教材这一“例子”教语文,才能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巧借课外拓展,提升“语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仅靠课内的几次练笔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读写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感悟。如《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的独特之处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品质,作者在描写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话分段写,让人一目了然;二是提示语位置有变化,使句式富有变化,文章更加灵动;三是在提示语中适当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等,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这些特点后,让学生仿写一个自己与同学或家人对话的片段,学生定能把对话描写得生动有趣。又如,《颐和园》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即所谓移步换景法,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清楚地知道了颐和园中各景点的位置和特点。课后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写一篇游记,介绍自己游览过的一处地方。再如,学习了《找春天》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走进小区、花园、田野、森林等,去找一找春天,并模仿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各自找到的春天。通过这样的大量课后练笔,学生将教材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不断地迁移、运用、内化、提升,可为习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之中,层层推进,要把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的培养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地实践、实践、再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阳光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