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热成像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60例

2019-10-07刘立群彭敏红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8期

刘立群 彭敏红

【摘 要】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60例。方法:研究阶段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共纳入治疗对象60例,均为中枢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肉毒素注射治疗,治疗组采取电针结合中药治疗,利用红外热成像数值进行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眼周、口角区、颧周、额周、下颌的红外热成像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中枢性面瘫患者电针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综合疗法可有效改善面部微循环,从而改善面瘫症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针药结合;中枢性面瘫;红外热成像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后出现的各种后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同时加重了心理负担。脑卒中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对于患者进食,语言及面部美观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瞬态热传导理论的方法。通过主动对物体施加可控热激励,使物体内部的异性结构以表面温场变化的差异形式表现出来[1]。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反映出头面部组织血液循环情况,新陈代谢速率和耗氧量,检测局部皮肤温度对疾病的诊断、预后有很重大的价值。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医疾病的诊断和评价。我院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针药结合治疗中枢性面瘫6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人员组成:有男性患者14例,有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7-68岁之间,平均59.37±2.46岁。治疗组30例,人员组成:有男性患者13例,有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4-69岁之间,平均58.43±3.18岁。对照组、治疗组组间性别组成比较具有对比性。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

1.1.1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诊断标准,并参考《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3]诊断标准。在脑梗死的基础上,静止位时表现为双侧额纹对称等深,双侧眉毛高度,睑裂大小相等,不同程度的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歪斜,动态观察时闭眼,蹙额,皱眉正常,耸鼻,鼓腮不对称,示齿,咧嘴口角歪斜,不能吹口哨,流涎,进食时口腔存留食物等。符合脑梗死和中枢性面瘫诊断标准,处于脑梗死恢复期病程半年以内,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既往有脑卒中史遗有面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周围性面瘫,面肌不对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手术后,采用过溶栓治疗;

(2)严重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

(3)患有严重内科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不能接受针灸治疗的;

(4)近期存在感染风险的。

1.2 方法

實验方法:

治疗组:针灸选取患侧面部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颧髎,面瘫患者对侧合谷穴,双侧太冲。采用一次性针灸针,攒竹,丝竹空,阳白,地仓,颊车与皮肤平行刺入穴位,其余穴位垂直局部穴位皮肤进针。所有穴位针刺深度为10-12mm,电针选取攒竹,阳白穴为一组;四白,颧髎为一组;地仓,颊车为一组。共计三组,使用鑫升低频脉冲治疗仪G6805-I型电针机,选择疏密波,调整强度至患者能接受的舒适最大强度为宜,每日治疗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15日为一疗程。

中药选用补阳还五汤方剂,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地龙10g,红花6g,桃仁6g。加水1L,煎至300ml,约煎煮30分钟,饭前30-60分钟服用。每日一剂。

对照组:根据健侧面肌进行A型肉毒素注射。BTX-A(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以生理盐水稀释成50U/ml,定位肌肉位点,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1ml注射器5号针头进行注射,每个点0.1ml。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接受治疗后第14天应用红外热成像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2 结果

对比两组红外热成像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肌运动功能障碍的一侧引起局部异常血流微循环障碍,出现头面部局部以低温为主的温度异常。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灵敏的检测出面部肤温的微小差异,从而反应患者面肌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4-7]。电针刺激局部穴位,疏通经络。补阳还五汤的具有抗应激性、增强免疫、体内抗栓、体外抗凝的作用。电针电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可以改善头面局部微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8-13]。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中枢性面瘫疗效较各种面部评分量表更为具体,客观,更能反映出患者面瘫程度。但是,目前电针治疗参数及中药剂量选择尚无统一标准,临床操作无规范化流程。下一步研究可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量效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大鹏,毛宏霞等.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24(4):1-6.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9(51):666-682.

[3]林顺涨,孙爱华.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72.

[4]何继勇.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烧山火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130-132.

[5]罗惠馨,梁焕彬,梁怡,李光展,董君,陈长青,戚沁园.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6):34-36.

[6]王不易.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心脏相关穴位温度差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王光辉,王曙辉,崔韶阳,袁双双,刘露阳.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2):74-76.

[8]徐贞杰,潘科.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面瘫程度、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8,40(05):754-758.

[9]杨强,王东,王瑞辉.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失眠临床研究[J/OL].针灸临床杂志,2019(08):13-15.

[10]於芸,曹云.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难治性面瘫效果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09):1-4.

[11]张战锋.补阳还五汤+针刺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气虚血瘀)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07):68-70.

[12]马韬,顾明,张丽,孙虹.补阳还五汤结合电针治疗运动后神经肌肉损伤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06):285-288.

[13]黄龙模.电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J].河北中医,2009,31(01):44+49.

作者简介

刘立群(1987-),男,山西省临汾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痛症及神经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