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物理博士遇到“二次元”

2019-10-07刘雪妍

意林原创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井盖弹幕科普

刘雪妍

两个多月前,看到“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这个bilibili(又称B站)用户名,你可能会想,这是假账号吧?而现在去海淀区保福寺桥南的物理所,提到“中二所”,指路学生会默契地告诉你,“大师兄的实验室也在M楼”。

“90后”物理博士李治林,在B站视频直播中,常被弹幕唤作“大师兄”。物理这根金箍棒,在大师兄手里指哪打哪,从初中生都懂的力热声光电,自由迁移到前沿科学和顶尖装备。

不过,能回答各式问题的李治林没想通,“我们做了这么久科普,这次怎么突然这么火?”同样以科普为主的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已存在近5年,坐拥80万粉丝。

“因为爱看B站的这帮人现在走上了记者岗位。”直播中的全职“捧哏”及兼职摄像,师弟王科回答他。

在受众以“90后”为主的视频弹幕网站B站,这个物理学科研机构是反常规的存在,进驻两个多月就有33万粉丝,“中二所”的昵称从弹幕里被叫到了共青团中央的微博上。

从二次元世界回归现实,楼梯间、食堂里,擦肩而过的、对面喝粥的,可能是院士、科学家或某领域创始人——的确当得起“最强大脑”,而且是一群最强大脑。

秘籍

5月29日直播间隙,王科与观众互动,随口说到3.1415,而后就像突然按下开关,现场立刻变为“圆周率最强大脑比赛”。

在场几位物理学博士自顾自接了下去,数字越说越多,声音越来越大,背着背着,突然意识到正在直播,他们推搡着大笑停下。这个说只能背到70位了;那个讲年龄大了,只记得200位,还不忘吐槽一句背圆周率其实对学数学、物理没什么用。

同频笑声从弹幕里传来,以文字和表情的形式,刷屏了。

这群博士自嘲“粗糙”的直播,在M楼一层实验室进行。这里更像个自然科学牌杂货铺,有椭圆形的莫比乌斯磁轨,也有盛着茶水和氯化铁的烧杯。除了被光源和三脚架围住的直播台,就是堆满纸箱与器材的铁架和桌子。

李治林在犄角旮旯里翻着各色物件。他总能从杂乱中淘到宝,拿出一根激光笔,可以做光的衍射实验,也可以从紫光灯验钞讲到叶绿素的荧光现象,乃至轨道共振和电子跃迁;两根笔杆能做水井模型,从旋转的一杯水可以讲到天眼的工作原理……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述,总能收获观众“大师兄气场四溢”的评价。

升温

在这个最讲逻辑、秩序和冷静的地方,那可能是最慌张的一天。2016年公众科学日,参观者激增,上万人拥进园区。

原先安静得走廊里能听到仪器声音的M楼,从一楼到七楼几乎水泄不通。上上下下,电梯处于运量红线。报告厅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的听众都密密匝匝。有孩童,有少年,也有七旬老者。物理所提前加强了安保,派出所民警维持秩序。

2015年所里举办第一届科普展品创意大赛,李治林将石墨片悬浮在磁场中并用激光控制其运动,作品获一等奖,他由此被成蒙邀请一起做公众号,科学传播协会慢慢形成。2016年起,大赛面向全国。

笑称是“被物理耽误的传媒人”的王科,总结了微信公众号传播规律:物理和爱情碰撞的文章会成爆款;准确地蹭热点,适当地“标题党”,用疑问句和感叹号,阅读量就会大。

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推送里,用概率论和热力学等模型,得出“天下有情人终将分手”的结论,还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爱情的演变趋势……李治林写过一篇创意表白教程,教大家在情人节怎么利用激光笔和扬声器表现波形,用波与波叠加而生的李萨如图像“看”到情歌,有读者留言说“美得心动”。

今年春天物理所开直播,账号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有留言表示惊讶,王科幽默回复:“谁让我们经常研究二维材料?一不小心就进入二次元。”第一次直播,他真带来了一片生长在蓝宝石片上的二维材料。这是科研组自己制备的。有观众评论,“从未见过这么硬核的直播”。

平衡

去年物理所成立90周年,计划装饰园区,精选了24个公式,想卡通化后画在井盖上。却有声音说,物理公式应该挂在墙上,踩在脚下不太合适。

同样,当年微信公众号创建时,有些非常“接地气”的文章也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质疑,认为不太严肃。

如何在通俗和严谨中寻找平衡?所里的科普团队一直在努力。目前,物理所的“媒体矩阵”除了B站、微信公众号,抖音也运营得有声有色。

井盖涂鸦备受欢迎:所里征集志愿者的通知刚发布,就有上百人报名认领。5月的太阳下,两位老太太围着自己的井盖,一人弓腰撑伞,一人蹲着上色。她们已经退休多年,“在这儿工作这么多年,就这件事最好玩”,老人神色活泼,花裙摇摆。

不到一周,井盖变为风景,物理所立时成为打卡地——猫望向鱼缸,鱼的视觉位置比实際高,这是折射定律的体现;卡诺循环热机效率最大,可机械能永远也达不到100%;草丛里还有几个薛定谔的猫,这些图案至今完好。当然,也并非每次努力都能收获预期效果。

延时

外尔半金属、拓扑绝缘体、磁性功能晶体,李治林的研究对象也很酷,都是基础科研中的重要材料。今年公众科学日,它们被装在戒指盒里,在先进材料实验室展出。他做的这些晶体,尺寸大,质量好,很有几何美感。

对自认“佛系”的李治林而言,火不火可以“佛”,拿不拿奖可以“佛”,甚至工资都可以“佛”,唯独对研究,他是着魔般认真,有时一年要生长上千管晶体,没少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过夜。

科学探索大爆炸时代过去了,如今研究多年也未必会有令人兴奋的结果,尤其是基础研究。“科研工作者得具备延时满足的能力。当然,这只是说要接受事实,倒不是甘于如此。”李治林说。

被问及科普工作有何长远目标时,成蒙说,或许我们可以探索一种科研机构有效进行科学传播的模式,让更多科学家参与,让优质的科普内容惠及更多百姓,最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将来产生更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提供土壤,“这个目标太大了,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做”。

大家围坐讨论最新实验时,李治林把手中的气球吹起来,又放掉气,再吹起来,如此反复。他侧头咧嘴,“从气球就可以引出气流、张力、静电等许多科学道理”。

他把吹好的两个气球在头上摩擦,一个拿在手中,另一个因静电感应悬在上空,再带气球转个圈,两个气球弹一弹。他喜滋滋说这里是“中二杂技所”时,头发乱糟糟,眼神亮晶晶,就像M楼半夜1时依然亮着的窗口。

猜你喜欢

井盖弹幕科普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找井盖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这条路上的下水道井盖都被我承包了
朱尚熹的“井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