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正旦”之我见
2019-10-07周志芳
周志芳
〔摘 要〕祁剧是湖南地方戏剧种,有着较为严谨的表演程式与行当类别,“正旦”作为该剧种的一个重要行当,其表演程式、风格也体现着祁剧的特点。
〔关键词〕行当;风格;表演程式
祁剧是湖南著名地方大戏剧种,有着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且与京剧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行当的区分——“生、旦、净、末、丑”,京剧也是这么分的;再如舞台表演程式,也都大同小异,如京剧的“起霸”,祁剧叫“开山子”,祁剧的“二流”,京剧叫“二簧”。因为地域不同称谓自然不会统一,正如前面对行当的区分,虽然大致都分为“生、旦、净、末、丑”,但是旦行里面又有不同的叫法,京剧的“花旦”,我们称“小旦”,祁剧的“正旦”,京剧叫“青衣”,这两种称谓,其实指的是同一类人物,即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端庄、正派、贤淑的女子,适应于贤妻良母、贞节、刚烈的女性,年龄一般为青年和中年,如《秦香莲》连台本中的秦香莲,《三击掌》中的王宝钏,《玉堂春》中的苏三及《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这些剧中人物的特点就是以唱为主,没有太多的形体动作,言行举止颇为沉稳、端庄、落落大方,这便是祁剧的“正旦”。
祁剧“正旦”在祁剧舞台艺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且祁剧“正旦”戏也很多,除前面所述之外,如《泗水拿刚》中的杨氏,《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等等。从戏曲舞台角度看,因为有了行当之分,所以演员都应遵循行当的要求塑造人物,饰演人物,这样才不会乱套,才能体现行当。我想,这对学员或者说刚刚毕业的青年演员来讲是可行的,因为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讲究口传心授。比如,同一段唱腔,演员嗓子条件好的可以把韵味唱足一些,甚至还可以“卖腔”,至于卖多久,韵味是到什么火候,取决于演员的情绪和嗓音条件,而这些曲谱是记录不了的。这些都是传统戏曲固有的特点,或者说是自然属性,但是,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演员来说,还是纯粹按行当去饰演每一个人物则不可取了,也是行不通的,同样是正旦人物,可能这个人物和那个人物并不一样。比如《玉堂春》中的苏三,在“三司大审”那场戏中诉说她与王金龙恩爱有加时唱道:“他为我花费了三万六千两银。”音乐在这段唱腔的处理里采用的是弹腔北路“丢句子”,而且每两句“丢句子”唱完后还要求演员“刹腔”再来道白,然后再行弦,再唱,再停……而这种表演和演唱模式给演员提供了很多发挥和展示的空间。苏三可以把她与王金龙嫖院的情景尽情地描述,或唱,或道白,或表演,都行。因为,苏三虽属“正旦”人物,但她毕竟是风月场中之人,她怎么能与秦香莲属同一类呢?再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这个人物虽然在《盗草》和《水漫金山》中都以武旦的装扮上场,但在整台戏中白素贞也是一个“正旦”,她虽是千年蛇精,却不是法海口中的“妖孽”,而是开仓放粮、治病救人的善良的白娘娘,所以在塑造白素贞这个人物时又要有别于王昭君。王昭君和藩是因为朝廷软弱无能,才以身和藩,而白素贞则是为了追求人间真爱,甘愿付出一切,这是两个不同的心境,自然不能用行当的套路去饰演这两个人物。
祁剧的“正旦”是有别于京剧的“青衣”的。从我个人角度认为,“青衣”在京剧中有较为重要的位置,而祁剧“正旦”在祁剧舞台中只是一个行当而已。因为京剧比较重视每个行当的特色,而祁剧则偏向于“遍地开花”,这也是京剧作为国粹远超在其他剧种之前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地方戏的湖南祁剧,受地域影响,剧种的风格较为高亢、粗犷、激越。尽管祁剧的旦行也讲究细腻、柔和,但相比京剧的“青衣”略显粗糙。在祁剧的行当中,唱功戏比较多的行当,“正旦”是能算在其中的,相比之下,按祁剧的划分“生”(正生)、“末”(老旦),然后才是“正旦”。这三个行当的唱功戏见多,“生”行如《辕门斩子》《审霜审连》《空城计》等等,“老旦”有《张义别母》《八珍汤》《太君辞朝》,“正旦”的唱功戏虽然也较多,但与上面两个行当相比较,充其量是平分秋色。
一般情况下,“正旦”穿青帔的比较常见,当然也有富贾巨商的妻女及官太太。他们一般会穿一些色泽鲜艳、富丽堂皇的彩面“花帔”,以显示其身份或地位。但是,不管是青帔还是彩帔,都是“帔”。头饰的“大头”为主要头型,插边花,至于头饰怎么佩戴,取决于人物家庭背景,有钱人佩戴豪华些,富贵女子刚头巾为主要装饰,佩戴一两支“头插”即可。在祁剧中也有不穿帔的“正旦”,如《王化买老子》中的王妻、《薛仁贵成亲》中的毛二妹子等,這类人物有一个共性,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贫穷女子,但是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贤淑端庄、开朗豁达、善良正直,对生活知足,对现状满意,对丑恶憎恨,这样一种个性鲜明、可爱的平凡女子的形象。在祁剧这类女性我们也把他们划分为“正旦”行当,但在表演风格上与那些纯粹的“正旦”又有些区别,主要还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及身份和环境的不同,这类“正旦”在表演上通常有一种兼容性,她们既有“正旦”的贤淑端庄,又有“摇旦”的泼辣明快,如《薛仁贵成亲》中的毛二妹子、《王化买老子》中的王妻等。
祁剧“正旦”的类型包括较多,不同的人物有不同表现手法和人物造型,这不仅仅是在穿着上、表演风格上,在形体动作和步伐上也有较大的区别。《玉堂春》中的苏三,虽是风尘女子,但见多识广,她身上也有贵夫人的气质,所以在饰演苏三时运用的还是慢步较多,比较沉稳、讲究,即使在“起解”那场戏,身穿罪裙,手戴枷锁,也尽显美人风范,楚楚动人。而类似毛二妹子、王妻这类不穿帔的正旦,步伐则明快许多,一般使用的“碎步”。这种步伐不仅适合人物的个性,而且贴近生活,因为这类人物本身就是底层人物,没有过多的修饰,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表演手法。此外在道白也有一定的讲究与区别。苏三、秦香莲,包括王宝钏,他们看似弱女子,其实都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窘境只是暂时的,所以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首先要弄清剧中人物身后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个性,塑造符合人物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
祁剧是一个优秀的地方戏剧种,有很多极具特色的舞台表演程式及风格。在唱方面有“老配少”“雨夹雪”,有“滚板”“赶板”“紧打慢唱”等,在特定环境下还有无音乐伴奏的“吟”和“喊”。在祁剧经典折子戏《女斩子》中,樊梨花与薛丁山的对唱中甚至出现了以唱变讲、以讲代唱的运用方式。此外祁剧的“圆流水袖”也是一大特色,即水袖是圆形的,下面没有开叉,这种圆流水袖有两个局限,一是只适合男性人物,女性都用开袖;其二圆流水袖只适合蟒袍和官衣,不适合褶子。这是因为祁剧的圆流水袖使用的不是丝绸,而是一种叫“仕林布”的纯棉面料,这种面料比较生硬,没有丝绸那么垂湍,装饰在蟒袍和官衣上还比较对称,如果用在褶子上就显得不太协调了。那么祁剧为什么要采用圆流水袖呢?一是为了省钱,因为“仕林布”比绸缎要便宜得多;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祁剧在表演中非常讲究“指法”,包括手腕的动作,这种讲究贯穿于每个行当,“正旦”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运用指法时的幅度没有“花脸”和“正生”那么大,这种指法(包括手腕)祁剧称之为“手花”,这是祁剧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每个行当演员从启蒙时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性形体动作之一。那么,“正旦”在指法上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在运用指法前,手要回收在胸前划一个圆弧形,在弧形勾勒翅半圆形时,再运用手腕转一个小弧形,手腕的弧形转完后,手指也就指出去了,这个指法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变化显得优雅美观,有极强的舞台感。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非常具有民族风情,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诠释着历史的演变和文明,戏曲艺术的夸张性和时空兼容性是一种积累和创造。正可谓:“生旦净末丑,行行都得有。”而就这么几个行当却演尽了帝王将相,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