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德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
2019-10-06钱晨徐璟玮
钱晨 徐璟玮
内容摘要:自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得到了沿线国家的诸多响应。而作为“一带一路”两级的中国和德国也遵循合作共赢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合作范畴。本文以文化教育合作中的中德工程教育为切入点,归纳了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教育与产业合作模式背景和中国高校的中德工程教育特色,探讨了中德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德工程教育 新趋势
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期间,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在报告中的第六节中提到: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①这是国家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新指导纲领,为教育领域、尤其是工程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而作为国际公认的工程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德国的双元制工程教育模式、阶梯式工程教育发展类型也一直走在前列;同时,德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和中国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有着长期的合作和交流。
一.共建“一带一路”的教育和产业合作模式背景
国家在2018年的《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提出:标准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巩固提高与欧洲、东盟、金砖国家、东北亚、北美、非洲、大洋洲等区域国家标准化合作水平,拓展延伸与中东欧、中亚、西亚、阿拉伯国家等区域标准化合作渠道,基本实现全面建成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畅通的标准化合作机制。这份计划中提到几个要点,就是关于和欧盟的经济合作,拓展和中东欧、中亚、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渠道。德國作为欧盟的重要国家之一,和中国在产业、教育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的目标和发展发现;而东欧、中亚、西亚,尤其是欧佩克国家和中国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共享和技术发展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的重要背景。
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施密特在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未来国际合作发展新趋势:“这不是你赢我输的‘零和游戏,而是通过科学的劳动分工,帮助相对弱小的经济体获得进步成长,一起努力创造更大全球财富总量,从而提升所有参与者可分享的福利水平。”②这是对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教育和产业合作模式作出的客观评论。由此可见,共建“一带一路”既是全球共同发展的热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高校的中德工程教育特色概述
我国高校的中德工程教育合作始于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80年代,很多高校开始于德国高校开展合作,从开始的文化交流到之后的教师互访,在到后面的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中德工程教育一直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关注重点之一。我国有百余所高校和德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有着各层次、各专业方向的合作和交流;本文选取了源于德文医工学堂的一所上海高校进行举例说明。
作为一个有着百年文脉的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与德国的高等教育合作非常频繁。除了在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之外,在教学和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不少合作;比如,该大学和德国著名专业认证机构ASIIN合作成立“USST-ASIIN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该大学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的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该大学的工科专业在2004年就通过了ASIIN专业认证,成为全国首批通过ASIIN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并将其国际化认证辐射到该大学的多个本土专业。
为了响应国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号召,上海理工大学在教育发展中独辟蹊径,厚积薄发。最新的发展成果是获得了“欧洲工程师标签”(European Accredited Engineer,EUR-ACE label)证书2019年4月15日,“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协会”(European Network for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ENAEE)批准了上海理工大学和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合办的机械设计制造(mechanical engineering)和电气工程(electric engineering)两个专业的申请,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可获。截至2018年初,该标签已授予包括德国、法国、俄罗斯、波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的约2600个工程学位专业。换言之,上海理工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获得在“一带一路”国家从事相关专业工程师工作的资格。
由此可见,中国高校的中德工程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深刻领会了国家工程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方向。在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划分、第二产业的技术转型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基础性支撑;同时在国际化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潮流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占得一定先机。
三.中德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各类合作交流,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在信息化和5G时代的推动下,高等教育的传统学科分类慢慢向学科交叉融合演变。除了传统的机械制造、电气工程等专业发展,中德两国的高校在新能源、清洁能源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究。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尤其是在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很早就开始了新的规划,这也给工程教育方面带来了契机。
首先,对于专业划分的影响。中国高校的传统专业划分中,将机械、电气和能源动力等专业方向进行了非常细化的划分;反观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新能源和汽车行业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机械和电气方向融合成的智能制造专业,这种跨专业的交叉融合也可以给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