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作文教学

2019-10-06贠彦维

文理导航 2019年33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作文教学核心素养

贠彦维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可围绕书面语言素养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目标,以核心目标引领其他学习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丰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书面表达能力的自我建构,进而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主要体现在识文断字、运词造句、谋篇布局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远立意;从内容上看,作文是学生构思抒情的主要载体,是学以致用的直接检验方法;从智能上看,学写作文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价值观的直观训练形式。作文不仅是纸笔上的记录,还是学生将生活与思想凝聚在一起的升华,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与思维能力,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核心素养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旨在解决关于21世纪到底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适应主流社会的发展。随即,不同国家也将“核心素养”引进教学,然而根据各国国情,其核心素养的维度各有不同,中国的核心素养维度达九项,从数量上有违“核心”二字的精髓。为更精确地概括各学科核心素养,北师大副教授吴欣歆等人提出,将語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试图将抽象概念通过实践具体化,将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可操作性训练培养起来。同时,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养起来的。于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深入也昭示着写作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育理念意图、使教学实施富有成效的保障。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围绕书面语言素养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目标,以核心目标引领其他学习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丰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书面表达能力的自我建构,是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成功的基石,作文作为记录事件与情感的载体,它的意义是留住时光、留住美好、留住那一刹那的思维火花。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先哲们留下了很多奇文瑰宝供后人欣赏,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感知过去、现在及畅想将来,与此同时、阅读也将不可逆的时空情景再现,学生们既可以化身为作者,也可以孤立为第三方审视整个事件,这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体验,正是培养学生感知文字、升华写作的第一步。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终有一天,也希望自己能做到挥笔泼墨、文不加点的境界。当然阅读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在语文方面,学生不存在接受的强弱,只存在理解的深浅,对于初中生,阅读的选材可以多一些科幻、社会现实等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内容。

(二)设计生活化的写作训练

人的写作动机源于情感抒发和与他人进行交际的基本需要,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真实的交流活动往往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而被动的表达、缺少真实交流感的机械训练,则很可能让人对写作活动产生排斥心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尤其强调写作任务的真实性。这是因为语文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发展,而衡量学生发展的主要依据,就是看其语言素养是不是能满足自身语言模式的建构及能否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的需要。

如何将课堂环境下的习作题目还原为生活写作?一种简单而可行的做法是将抽空了实际交流意义的“作文题”设计成具有一定交流意义的“真实写作任务”,比如“我的业余爱好”看上去已经算是个不错的题目了,但题目中却看不出交流目的,如果改成“向某一个相关学生社团介绍自己的业余爱好,希望被该社团录取”,就有真实交际目的了。真实的任务通常包含“写作情境”“交流对象”“交流目的” “任务完成过程”这四个要素。如果学生处于题目设定的特定情景中,按照交流对象、交流目的去完成一个交际任务,他们的写作兴趣通常会高很多、写作训练计划也容易得到贯彻落实。

(三)用专题写作代替零散的写作训练

所谓专题写作,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围绕一个话题或某一种技能开展系列写作活动,如用半个学期的时间围绕成长话题设计写作题目,通过连续几次写作活动,使学生在这一两个话题上有充分的思考与认识,实现既提高写作水平又培养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多重目的。以往的写作教学,常常是一篇作文写一个话题,如这一篇介绍自我,下一篇写母爱,再一篇写环保。这种写作教学的题目排列方式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写作焦点过于分散,无法让学生建立起不同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学生对每一个话题往往停留在平面浅层的认识,难以形成更为高级的认知结构;第三,分散的话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持续关注,写作内容之间没有连续性,学生的写作缺乏动力;第四,过于分散的练习使一次写作获得的技能无法得到巩固。

语文核心素养观念启发我们,语文学习内容之间不是零散知识和技能的无机排列,而是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与其去写若干不相关的话题、训练一些零碎的技能,不如将精力聚焦在几个重要话题、或按照一定线索作一组相对集中的练习,这就是近几年不少人提倡的专题写作。可以参考的话题很多,如“家庭故事”“季节风景”“校园运动会”“节日风俗”“毕业季”等。若以“季节风景”为话题,教师不妨在季节变换或植物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些时节,设计并推出“留住春天”“一花一世界”“大自然换装的故事”等系列写作任务,写作过程中将观察方法学习、描写能力提高及对大自然的感情教育都融合进去。在写作时间的掌握、写作文体的要求上,也可以突破刻板、机械的做法,有时写完整的文章,有时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几句图片解说词甚至校园风光的广告语。另外,在习作的呈现方式上,也可以进行一些变化,比如用拍照加文字说明的形式、与口头演讲结合的形式、制作海报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方式,借助分享与自我激励强化训练效果。

(四)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写作情况

不少老师在写作教学上不可谓不努力,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但写作教学结果却往往无法让人满意,一个典型现象是不少学生的习作往往在低水平上徘徊,作文中同一种毛病重复出现。时间一久,师生都不喜欢习作课。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路径可选,但其中有一条重要途径不可忽视,就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

语文核心素养观特别强调学习中的自我建构过程。小学习作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借助大量的课外学习时间和精力,还有要融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学生内在学习机制——写作元认知的建构,包括兴趣、反思习惯、自我评价能力等方面的养成。有了这样的机制,学生对习作的学习就可能变被动为主动,由外部激励、外部强化为主转化为内部激励和强化为主。

在核心素养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学习及语文教学的重点。写作教学满足的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社会沟通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均基于人类沟通的内在机制,因此,不同时期的写作教学内容,如在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因而,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都应该围绕人类表达能力提高的基本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学生情况、当时社会的育人取向及教育观念的变化,又会不断对写作教学提出一些新要求,因此,写作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也应根据上述因素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写作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5)

[2]黄景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作文教学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