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金关小学的不解之缘

2019-09-30袁瑷华

晚晴 2019年8期
关键词:野鸭寺庙操场

袁瑷华

贵黄高等级公路金关出入口处,坐落着一所经历了六十多年风雨的学校——金关小学。童年时,我的家就在金关村附近的马王庙。成年后,又前前后后在金关小学工作了近三十年,我与这所乡村小学有着不解的情缘。

金关小学始建于1952年,当时只有一个班,一名教师,60余名学生,创办人冯素珍,在位于金关新寨的永兴寺办学。该寺庙分为下殿、中殿、上殿三部分,从下殿入口到上殿为阶梯状,三殿之间有两个天井,记得跨进寺庙高高的门坎,就会看到许多光滑的大圆柱支撑着屋顶,屋顶上盖着小青瓦,房与房之间全是用木板作为间隔。庙宇前方是用方形的石块铺成的院坝,后面便是学校操场,这就是往昔的金关小学。

1958年成立了野鸭人民公社,金关与当时的马王街,高坡哨(现在的金鸭村)同属野鸭人民公社下属的高级社,那边的娃儿都在金关小学就读,当时由于校舍不够,只得实行二部制,即一、三、五年级上午上课,二、四、六年级下午上课,所以只能开设语文算术两门课程。那时,有公办民办教师六人,王昌华任金关小学首任校长。那时学校无围墙,村民们出工、收工都得经过操场,第二、三生产队有几辆拉粪的马车,也只得从学校操场通过。老师们在教室里上课时,只要一刮風,屋顶上小青瓦的缝隙里就会掉下许多灰尘,弄得眼睛都睁不开。五十年代末,上级主管部门出资在寺庙操场下方盖起了几间简易平房,金关村终于有了一所像样的学校,就不用再实行二部制了。记得1962年,年轻的我还曾在学校创办人冯素珍老师的指导下,上过低年级的拼音识字课。

八十年代初,刚刚富裕起来的金关村在乌当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拆除了寺庙,加上寺庙周围的地皮,及采取货币补偿的方式,搬迁三户村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房屋,在如今的“明德楼”处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共十个教室。九十年代初,上级主管部门将“普九”纳入各村党总支及村委的年终目标考核,时任金关村党总支书记的陈绍祥及村委会各部门,相当重视和支持学校工作,当时金关村村办企业如日中天,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几乎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

金关村致富不忘教育,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在硬件设施上狠下功夫,投入大量的资金,将上操场小二楼拆除,建成了现在的“明德楼”。2000年后,由高新区教育局,野鸭乡政府等多个部门合作,由金关村承建了现在下操场的“知礼楼”。不仅如此,当年村委还连续多年为村民子女代缴书本杂费,并为住在市区的教师办理了附近“贵州轮胎厂”的乘车证,解决了老师们上下班的交通问题,让老师们更安心于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建校60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行政管辖划归云岩区后,在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在硬件设施和管理上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我很庆幸,自己目睹了金关小学建校六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见证了金关小学是如何从解放前的一座寺庙,发展为今天这样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

如今的校园里,腰鼓、太极、美术、书法、英语课本剧等十几个社团的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闲不住的我会经常回去看看,和孩子们一起打打腰鼓,和在职的年轻老师们聊聊天。

现在,金关小学全体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敬业创新的精神,努力开创金关小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野鸭寺庙操场
深灰狼和母野鸭
操场的一天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学校操场
下课了
快乐的野鸭
冬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