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语境下的草原文化传播

2019-09-30张玄易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草原受众文化

张玄易

微时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草原文化走出草原的空间领域。草原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搭乘微时代发展的顺风车,树立微理念,着力微创作,培育微受众,从而提升和扩展草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一、 树立微理念,提升草原文化传播队伍的微素质

微媒体、微技术是草原文化微传播的重要平台和技术支撑,草原文化传播应利用好技术优势带来的众多便利,借助微传播实现草原文化载体的创新发展。

(一) 转换传播队伍的理念。草原文化蕴含着“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的传播内容。草地、牧场等物质形态的文化是“看得见”的草原文化内容,属于“显性”内容;而这些物质形态背后所承载着的精神实质是“看不见”的草原文化内容,属于“隐性”内容。这就需要草原文化传播者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受众了解其“然”与“所以然”的深层内涵。故此,草原文化传播者要转换传播理念,充分把握现实中以情移情的草原风光体验与以情述情的草原文化微传播之间的深刻关系,以虚实结合的微理念引导草原文化的传播,从而发挥草原文化自身的传播优势。

(二)培育传播队伍微思维。传统草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多倾向于游牧方式等传统外放型传播方式。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复合型的地域性文化,是多民族文化溶融共生而创新成长的文化,其与生俱来伴随着与其他文化和合共处的特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微文化作为新兴的现代文化,实现与草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草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趋势。为此,草原文化传播队伍要顺势而为,实现思维的转换,培育微语境下草原文化传播场域纵深拓展的思维方式,使草原文化传播发展为从北方走向中原、从对内走向对外传播,以微思维为指引,努力扩大草原文化的受众范围与草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提高传播队伍微技术。微语境下要提升草原文化的传播力,应在整合草原文化传播队伍的基础上提高其借助微技术传播草原文化的能力。可以聘请精通微媒体技术的技术人才对草原文化传播队伍进行培训,培养他们在微媒体环境中传播草原文化的敏锐力,使之掌握微空间中草原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播走向。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提升传播队伍的微媒体技术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增强草原文化传播的力度,及时为微空间的受众送去正向价值,使之在微空间的交流互动中沐浴着正能量的春风,消除价值困惑。

二、 着力微创作,打造草原文化传播的特色微品牌

草原文化微创作是指借助微媒体、微技术创作草原文化作品,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微形式在微空间中呈现和传播草原文化作品。当前,为了传播和弘扬草原文化,一方面要保存和传承草原文化的历史印记和核心理念,避免其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成为浮动的象征符号;另一方面要使草原精神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提升草原文化微传播力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传播优势,使草原文化入到“微”处、传往“宏”处,依靠草原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孕育形成强大的草原精神动力,打造草原文化特色微品牌。

(一)创作草原微文艺。草原文艺作品是草原文化的独特呈现,生动反映了北方草原民族真实的生产、生活故事,反映了草原人民最真实的情感。草原歌曲、影视作品、草原小说、诗歌舞蹈等都是生动的草原文艺作品。最为朴实真挚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草原文艺饱含着草原风情,是草原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要充分打造草原微文艺,充分运用微视频、微音频等微形式传播草原文艺,满足受众微欣赏的心理需求,力求借助微技术讲好草原故事,以文艺作品内在饱满的情感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

(二)打造草原微品牌。草原文化品牌的打造有赖于草原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利用。草原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草原民族的部落文化、名人文化、遗址文化、宗教文化、典籍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战事文化、珍贵文物、艺术形式等。要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充分开发草原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使之实现文化成果的现代化转换,并与微媒体、微技术有机融合,使草原品牌“打得出来”“传得出去”,提升草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草原精神的影响力。

(三)设置草原文化微议题。草原文化的微创作与微传播,不仅要求草原文艺触动人心,草原品牌吸引受众,还必须善于把握和抓住特殊时机,如草原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家方针政策的时事热点等,从而巧妙地设置草原文化宣传的议题,使草原微文艺、草原微品牌进入受众视野。如一些微媒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诚信为焦点,向受众传播诚信价值观。草原文化传播者可借助这一时机,以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呈现草原民族恪守信义、崇信重义的精神品格,以微图片展示草原民族以诚感人、以诚待人的民族故事。这既有利于草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也可增强草原文化的传播效力。

三、 培育微受众,夯实草原文化传播的内核驱动力

草原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成效关键在于传播受众。传播者作为草原文化传播的外在驱动力,传播受众作为草原文化传播的内核驱动力,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的。草原文化传播者将核心理念、民族品格、精神实质等借助微技术“推出去”。此时,微受众对这些核心精神的接受度,自觉将其“拉进来”的行为,关系着作用力双方力量传送的成败。要实现传播力之间这一“推”一“拉”效力的顺利实现,必然要主动夯实微受众的“拉力”,这是草原文化传播的内核驱动力。

(一)要培育微受众、微态度。受众接受草原文化的微态度有赖于受众需求的满足,正如费斯克所言,“任何一种产品,它赢得的消费者越多,在文化工厂现有的流程中被再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它得到的经济回馈也就越高”。当前,人们的生活几乎无时不微、无处不微,微空间几乎占据了生活的主题,微空间中各种享乐、利己、功利的价值观念无孔不入,这就给微生活的受众们带来了极大的价值迷茫,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这一境遇下急需代表诚信、豁达、开放、正义等价值观念的文化融入微空间,以满足受众需求。我们要以草原文化强劲的正能量对抗负能量信息,使受众在草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拉锯力”中辨别真善美,从而端正微生活的态度,以顽强的定力抵御微空间异质文化的侵袭,满足其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需求。

(二)引领受众微审美。受众审美力是其接受优秀草原文化的重要元素。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微时代的人们亦是伴随时代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弘扬草原文化、讲好草原故事时必然要积极融合、兼容并蓄,使受众在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的过程中学会雅俗共赏。微媒体时代允许受众利用微软件、微介质实现零散时间整合性学习。因此,要实现草原文化传播效力,可充分引领受众的微审美,使受众在“审”与“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草原景之美、情之真、理之切,从而得到精神的给养和灵魂的升华。

(三)激励受众微行为。态度与审美的确立最终要指向行为。激励受众微行为,就是草原文化传播队伍要激励受众接受并主动传播草原文化。在微交往中,受众往往会因为所发布信息被评论或点赞而感到高兴,其实质源于自己的观点被关注和认同而产生的愉悦感和获得感。为此,激励草原文化受众微行为,可以通过微激励的方式对主动传播草原文化、弘扬草原精神的受众给予点赞与转发,提升受众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并借此树立草原文化微传播的典型,使受众在友好交际中传递与分享草原精神,逐渐扩展草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草原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