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预期效益还是政策激励
2019-09-29杨玉苹朱立志孙炜琳
杨玉苹 朱立志 孙炜琳
摘要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主体,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关键。预期效益和政策激励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作用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山东省两县级市507份设施蔬菜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影响因素,并运用ISM模型判定各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研究发现:第一,预期效益中的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具有阻碍作用,预期效益中的收入预期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意愿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政策激励中的政府监管和政策补贴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具有明显的靶向指导作用。第三,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等预期效益因素是表层直接因素;政府监管、政策补贴等政策激励因素是深层根源因素。因此,要推进优质优价农产品市场机制形成,提供农业生态转型示范模式。推动设施蔬菜生产的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建设,加强按照环境友好型方式生产出来的绿色蔬菜的辨识度。重视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增强农户进一步参与农业生态转型信心。同时,政策约束与政策激励结合,落实农业生态转型政策激励。运用大数据科学制定农业政策,对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要严格禁止,并采取经济惩罚措施。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要加以鼓励引导,对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强化政策执行和舆论监督。
关键词 设施蔬菜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关键动机;预期效益;政策激励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9)08-0140-08DOI:10.12062/cpre.20190317
近年来,由于对农业高产量的迫切要求,我国传统农业被改造成过分依赖化肥的“石油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1]。人们不得不努力寻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与资源相匹配、与环境相适应、与生态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换可以称为农业的生态转型[2-3]。农业生态转型要求偏化学投入的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向与资源承载、环境容量和生态阈值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的农业生态转型内容涵盖了农业环保型投入品和环保型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例如设施蔬菜生产中,环境友好型肥料(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替代一部分化肥投入、生物农药替代一部分化学农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包括有机废弃物和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利用等。目前我国农业生态转型面临困难:一是农业生态转型预期效益不确定,存在一定风险,影响了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农业生态转型的政策激励不足,缺乏农业生态转型的长期系统性政策,限制了农业生态转型的长远发展。
农户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意愿和行为对我国农业实现生态转型具有重要影响[4]。在政府引导下,部分设施蔬菜农户已经开始尝试进行农业生态转型,本文拟从预期效益和政策激励的角度,探索农户进一步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分别利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和逐步回归法确定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运用解释性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 进一步解析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评估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1 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生态转型,已有文献大多从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期探索,研究了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济水平、生态感知、技术培训、收入保证、社会规范认同、朋友圈网络、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等对农户采用环保型农业投入品和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具体影响。在农业投入品方面,褚彩虹等[5]较早地对农户采用有机肥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与信息可得性相关的因素,例如是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技术培训经历、农业信息渠道、是否收到过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卡等,是影响农户进行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因素。田云等[6]较全面地分析了农业低碳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耕地面积小、務农年限长、户主为男性的农户,倾向于选择低于标准或按标准施用化肥和使用农药。左喆瑜[7]、纪月清[8]和仇焕广[9]等分别指出农户选择环境友好型肥料(有机肥和控释肥)以及化肥施用过量都是为保证产量,稳定经济收入。朱淀等[10]发现导致农户过量施用农药的本质原因是损失厌恶。郭利京等[11]发现社会规范认同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有正向影响。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余威震等[12]指出加快绿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农户绿色认知差异是导致有机肥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重要原因之一。杨志海[13]指出不论是宗族性网络还是朋友圈网络,均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瑞瑶等[14]发现农户采纳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对周边其他农户具有示范效应,影响其他农户采纳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的决策。尚燕等[15]发现家庭经济水平是制约农户自觉采用绿色化生产技术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户的家庭经济水平有利于增强农户实施秸秆还田和减少普通农药施用的生态自觉性。
关于农业生态转型,也有一些文献加入了对效益因素和政策因素的考量。在效益因素方面,Dieleman Hans[16]指出农业的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同时要重视其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牛建高等[17]认为在生态环境较差的贫困地区,强化农户经济行为目标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内在动力。王常伟[18]研究认为市场效益保证对农户的过度施用农药行为有一定刺激作用。虽然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但对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从事生态循环农业可获得的市场收益才是刺激其产生意愿的关键。在政策因素方面,虞洪[19]认为政府是低碳农业的主要推动主体,但是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才是促进低碳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朱长宁等[20]认为政府的技术与资金扶持政策对农户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黄祖辉等[21]认为要对农户不同的施药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有效规范农户施药行为, 同时政府要命令控制政策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政策互相补充。陈莫凡、黄建华[22]认为政府补贴可有效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扩散,政府干预是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外在驱动力。Zhang L等[23]指出在减少施用农药方面,农民的自律比政府规定更有效。Kallio Maarit Helena等[24]指出政府要对农业发展进行批判性反思,主张政府政策应该更全面地考虑人类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性。Wang J等[25]指出经济发展对生态农业的快速消费不可持续,必须优化不同地区的土地空间格局,实施差异化的土地政策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政策。黄炎忠等[26]认为政府管制则会减弱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在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完善农业绿色生产制度,通过激励政策替代管制和惩罚机制,引导和规范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
经济效率和政府政策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都具有影响,经济效率无疑对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生态转型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不可忽视了由规范、文化、惯例构成的政策“合法性”这一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政策激励使农户更易于建立绿色生产合法性,从而最终促进农业生态转型[27]。陈卫平[28]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面临的政策压力进行了总结,如有利于常规农业发展的政策激励、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困难、以产量高、节省劳力作为“好”的生产方式评价标准、难以接触到绿色生产的成功模板等。本文参考已有文献和农业生产情况,同时讨论预期效益和政策激励两类变量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影响,并分析各因素的层次关系。
2 数据来源、变量设定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资源环境研究室对山东寿光、青州两县级市所做的农户实地调研。设施蔬菜基地打破四季交替规律,多年连作种植,但深耕不便,菜农为追求产量和效益,使用大量农药、化肥,污染了土壤和水体,长期恶性循环导致土壤板结、病害较为严重,农产品产量和安全均不到保证。山东寿光、青州开展设施蔬菜种植较早,设施蔬菜面积较大,土壤问题不可回避,为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长期盈利,菜农具有一定的农业生态转型意愿;菜农种植设施蔬菜不断引进各类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实践经验始终站在农业最前沿,具有农业生态转型能力。因此,我们选取了寿光、青州的4个镇(孙集镇、纪台镇、洛城镇、谭坊镇)共39个村,在当地进行了实地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9份,收回问卷509份,经核查,有效问卷共50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9.60%。
本次调研采用结构化问卷法获取原始数据。调研人员由大学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调研方式为“一对一,面对面”的实地访谈。数据获取步骤如下:首先,调研人员向农户解释农业生态转型的具体概念、表现形式;接着当场进行问卷询问填写;最后,在问卷录入以及数据提取时遇到不合理数据,及时电话联系农户,进行数据修正或者数据解释。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涵盖受访农户的个人特征以及家庭情况的信息,包括农户的年龄、受教育水平、设施蔬菜种植年限、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农业年收入、土壤质量等。第二部分内容包括环境友好型投入品、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情况。包括环保型肥料(包括缓释肥、有机肥、生物菌肥等)和生物农药使用情况和成本,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成本,农业废弃物(包括有机废弃物和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利用情况和成本。第三部分内容涵盖農户根据实际对自身农业生
态转型意愿和行为进行评价,对预期效益(包括收入预期和各项成本预期)、政策激励(包括政府监管和政策补贴)和生态认知进行评价。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变量设定
2.2.1 被解释变量
如表2所示,被解释变量包括农户进一步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农户进一步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是否进一步扩大使用环境友好型投入品和环保型农业技术,减少常规投入品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包括有机废弃物和投入品包装物)如何回收利用,是农户进一步进行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和行为的衡量标准。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非常不愿意(非常不符合)、不愿意(不符合)、一般、愿意(符合)、非常愿意(非常符合)分别采用1、2、3、4、5表示。
2.2.2 解释变量
如表2所示,解释变量包括预期效益、政策激励和其它控制变量。
(1)预期效益选用收入预期、环保型投入品成本预期、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四个变量衡量。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分别采用1、2、3、4、5表示。
(2)政策激励选用政府监管和政策补贴两个变量衡量。政府监管指农户对于农业绿色生产政府监管到位的认同程度,政策补贴指农户对农业绿色生产政策补贴完善的认同程度。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分别采用1、2、3、4、5表示。
(3)其他控制变量。本文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情况,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了生态认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这些变量可能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意愿和行为产生影响。生态认知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分别采用1、2、3、4、5表示。
2.3 研究方法
2.3.1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包括“非常不同意(非常不符合)”“不同意(不符合)”“一般”“同意(符合)”“非常同意(非常符合)”五种情况,每位菜农会依据自身情况做出最佳选择,且 5种备选方案有一定的顺序或级别,因此这是一个多元排序选择问题。故本文选取多元有序 Logit 模型确定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和行为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本文建立的函数表达式为:
lnp(Yi≤n)1-p(Yi≤n)=αn+∑km=1βmxm(1)
其中,n表示满意或者符合的5个层级,Yi分别表示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i=1)和行为(i=2),xm表示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的第m个影响因素,αn表示截距项,βm表示回归系数。
2.3.2 解释性结构方程模型
解释性结构方程模型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问题开发的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将利用人的经验知识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将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因素区分为不同层级的因素,以明确因素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从而发现主要(关键)因素及其内在联系[29-30]。
ISM模型的分析步骤过程如下:确定关键影响因素,根据关系图构建邻接矩阵,求出可达矩阵,分解可达矩阵,建立结构模型。
第一步,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并判断各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确定关键影响因素,若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有k个,则用Si(i=1,2,…,k)表示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是指任意两因素间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或“互为前提”等关系。
第二步,建立因素间的邻接矩阵R与可达矩阵M。其中,根据专家对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的判断,得到要素逻辑关系图,进而构建邻接矩阵。邻接矩阵反映因素之间的直接关系,构建过程如下:
aij=1 Si对Sj有直接影响关系
0 Si对Sj无直接影响关系 i,j=1,2…k(2)
可达矩阵可以通过邻接矩阵转换得到,反映因素之间的间接关系。转换方法借助式(3):
M=(R+I)λ+1=(R+I)λ≠(R+I)λ-1≠…(R+I)2≠(R+I)(3)
式(3)中,I为单位矩阵,2 ≤λ≤k,矩阵幂运算采用布尔运算法则。
第三步,确定因素的层级结构。将可达矩阵M分成可达集P(Si)和先行集T(Si)。具体方法为:P(Si)表示可达矩阵中S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因素集合,即 P(Si)={Sj│Mij=1};T(Si)表示可达矩阵中Si列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因素集合,即T(Si)={Sj│Mji=1}。Mij,Mji均是可达矩阵M的元素。可达集与先行集求出后,最高层L1的因素可由(4)式求出:
L1={Sj│P(Si)∩T(Si)} (4)
从原可达矩阵M中删除L1中因素所对应的行与列,得到新的可达矩阵 M。继而按照确定最高层因素的方法,对 M重复上述操作,得到位于第二层L2的因素。以此类推,得到各层因素。
第四步,构建解释性结构方程模型。依据层次关系,将各层要素用有向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具有逻辑关系的影响因素链,即可得到各要素间的关联层次关系。
3 结果与讨论
3.1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Y1和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Y2,自变量为预期效益、政策激励和其他控制变量。其中,模型Ⅰ采用强制进入对Y1进行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Ⅱ则采用多元有序Logit逐步回归法以确定最佳回归模型。同理,模型Ⅲ采用强制进入对Y2进行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Ⅳ则采用多元有序Logit逐步回归法以确定最佳回归模型。
(1)预期效益。在意愿层面,收入预期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可以认为,农户对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收入预期越高,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意愿就越强烈。在行为层面,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和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具有1%水平的负向影响。可以认为,农户对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成本、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越高,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的行为就越消极。从表3可以看出,收入预期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的关键动机,但涉及行为层面,农户会谨慎地考虑农业生态转型成本,规避生产风险。然而,环保型肥料和生物农药投入成本对农户意愿和行为影响均不显著,换言之,农户对环保型肥料和生物农药投入成本不敏感,可能的原因是,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环保型肥料和生物农药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蔬菜产量以及增加种植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愿意承担环保型肥料和生物农药的成本。
(2)政策激励。在行为层面,政府监管和政策补贴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具有1%显著水平的正向影响。根据对山东寿光、青州的调研,政府对农业绿色生产的监管主要包括:定期对蔬菜进行质量安全(如农药残留等)监测、设施大棚中是否采用杀虫灯、防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并对不符合绿色生产的农户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政策补贴主要指当地政府推行“沃土工程”,通过公开招标,筛选肥料企业,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环保型肥料价格。政府监管在客观层面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补贴降低了环保型肥料的使用成本,增加了农户使用环保型投入品的积极性,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在意愿层面,政策监管和政策补贴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影响不显著。从政策监管的内容来看,政策监管更多是对农户进行强制要求和监督,因此很难影响农户意愿。由于政策补贴并未针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因此大多数农户对设施蔬菜生产绿色补贴反应不敏感。
(3)其他控制变量。生态认知。农药化肥污染环境认知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农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时,依然高度依赖化肥农药,虽然施用化肥农药越多的农户对其污染环境的认知越强,但同时对化肥农药的高产性和便利性感知也越深刻,因此对减施肥药的生产方式难以接受,從而降低了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正是因为农户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明明感知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污染环境,却对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并没有显著影响。
个人特征。年龄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影响不显著。年龄越大的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越强,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由于多年从事农业生产,亲身经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农业生态转型持积极支持态度,然而年龄偏大,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受教育水平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户思想越开明,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概率越大。
家庭特征。耕地面积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影响不显著。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大的农户,为了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农业生态转型参与意愿较强,但是较大种植规模使得改变生产方式成本较高,因此,耕地面积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影响不显著。农业收入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和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调查的山东青州、寿光地区,农户兼业化程度很低,设施蔬菜种植所得收入是绝大多数农户的全部收入,农户会为了增加盈利能力改变意愿和行为。
3.2 影响因素层级分析
根据上述多元有序Logit模型拟合结果,提取出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采用Si(i=1,2…k)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的k个显著性影响因素,S1表示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S2表示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S3表示政府监管,S4表示政策补贴,S5表示受教育水平,S6表示农业年收入。在讨论并咨询有关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得到6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V”表示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A”表示列因素对行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见图1)。
根据图1和式(2)建立邻接矩阵R(因篇幅所限,省略),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运算,得到可达矩阵M,对于可
达矩阵M,根据式(4),可以确定顶层要素集L1={S1,S5},底层要素集L2={S2,S3,S4}。根据L1、L2,将可达矩阵M的行与列重新排序得到骨干矩陣N,见式(6)。
根据式(6),5个影响因素被分为二层,S1、S2、S6处于第一层,S3、S4、S5处于第二层。根据因素间的逻辑关系用有向边连接相邻层次及同一层次的元素。根据这条有逻辑的影响因素链,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与层次结构。
图2显示,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的发生机制是:表层直接因素影响深层根源因素,深层根源因素影响农户生态转型参与行为。其中,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农业年收入是表层直接因素;政府监管、政策补贴、受教育水平是深层根源因素。具体而言,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的发生机制表现为以下路径:
政府监管、政策补贴、受教育水平→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农业年收入→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
在该路径中,首先,政府监督、政策补贴、受教育水平作为深层根源因素影响了农户的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农业年收入。例如,农户会根据政府监督和政策补贴的有无或者程度决定自己使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如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的多少以及是否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合理回收利用,进而影响农业年收入;又如,农户的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使得农户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会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转型带来的预期效益的衡量。其次,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农业年收入作为直接驱动因素,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例如,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成本预期),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则会阻碍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又如,农业年收入较高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会积极尝试使用环境友好型投入品,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蔬菜种植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预期效益对农户进一步进行农业生态转型产生重要影响,“优质优价”的蔬菜市场尚未形成阻碍了设施蔬菜种植户进一步进行农业生态转型的积极性。农户是否进一步进行农业生态转型,取决于农户的理性选择,只有当绿色生产方式降低的产量(或增加的投入)而减少的收益大于等于绿色生产方式优质带来的优价所贡献的收益,农户才会从事农业绿色生产。在消费者具有优质农产品需求、生产者收益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认证管理、健全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真正“优质”,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如都市型农业、可持续餐饮、 巢状市场、生态农夫市集等,完善农产品从“优质”走向“优价”的营销渠道,“优质优价”才能真正实现,农户农业生态转型才能进一步继续。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山东青州、寿光两地的设施菜农调查数据,
将多元有序Logit模型和ISM模型结合起来,对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意愿和行为的预期效益变量和政策激励变量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的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主要的结论如下。
第一,预期效益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意愿和行为影响显著。收入预期是提升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对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转型行为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第二,政策激励包括政府监管和政策补贴都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起到显著的靶向指导作用,但对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意愿影响不显著。第三,在影响农户农业生态转型参与行为的因素中,环保型技术成本预期、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预期、农业年收入是表层因素;政府监管、政策补贴、受教育水平是深层因素。
根据研究结论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推进优质优价农产品市场机制形成,提供农业生态转型示范模式。推动设施蔬菜生产的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建设,加强按照环境友好型方式生产出来的绿色蔬菜的辨识度。重视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增强农户进一步参与农业生态转型信心。第二,政策约束与政策激励结合,落实农业生态转型政策激励。运用大数据科学制定农业政策,对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要严格禁止,并采取经济惩罚措施。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要加以鼓励引导,对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强化政策执行和舆论监督。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
[1]葛继红,周曙东.要素市场扭曲是否激发了农业面源污染——以化肥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3):92-98,112.
[2]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3]NORTON L R. Is it time for a socio-ecological revolution in agriculture?[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6, 235: 13-16.
[4]黃炜虹,齐振宏,邬兰娅,等.农户从事生态循环农业意愿与行为的决定:市场收益还是政策激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69-77.
[5]褚彩虹,冯淑怡,张蔚文.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有机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3):68-77.
[6]田云,张俊飚,何可,等.农户农业低碳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化肥施用和农药使用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4):61-70.
[7]左喆瑜. 农户对环境友好型肥料的选择行为研究——以有机肥及控释肥为例[J]. 农村经济, 2015(10):72-77.
[8]纪月清,张惠,陆五一,等.差异化、信息不完全与农户化肥过量施用[J].农业技术经济,2016(2):14-22.
[9]仇焕广,栾昊,李瑾,等.风险规避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3):85-96.
[10]朱淀,孔霞,顾建平.农户过量施用农药的非理性均衡:来自中国苏南地区农户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8):17-29,41.
[11]郭利京,赵瑾.认知冲突视角下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意愿研究——基于江苏639户稻农的实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23-133,154.
[12]余威震,罗小锋,李容容,等.绿色认知视角下农户绿色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J].资源科学,2017,39(8):1573-1583.
[13]杨志海.老龄化、社会网络与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来自长江流域六省农户数据的验证[J].中国农村观察,2018(4):44-58.
[14]应瑞瑶,徐斌.农户采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示范效应分析——以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4(8):30-41.
[15]尚燕, 颜廷武, 江鑫,等. 绿色化生产技术采纳:家庭经济水平能唤醒农户生态自觉性吗?[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11):988-996.
[16]DIELEMAN H. Urban agriculture in Mexico City; balancing between ecolog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symbolic valu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63: S156-S163.
[17]牛建高,李义超,李文和.农户经济行为调控与贫困地区生态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2005(6):71-74.
[18]王常伟,顾海英.市场VS政府,什么力量影响了我国菜农农药用量的选择?[J].管理世界,2013(11):50-66,187-188.
[19]虞洪.低碳农业的利益驱动机制[J].农村经济,2012(6):33-36.
[20]朱长宁,王树进.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69-74,124.
[21]黄祖辉,钟颖琦,王晓莉.不同政策对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8):148-155.
[22]陈莫凡,黄建华.政府补贴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基于“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4):34-45.
[23]ZHANG L, LI X, YU J, et al. Toward cleaner production: What drives farmers to adopt eco-friend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184:550-558.
[24]KALLIO M H, HOGARTH N J, MOELIONO M, et al. The colour of maize: visions of green growth and farmers perceptions in northern Laos[J]. Land use policy, 2019,80:185-194.
[25]WANG J, HE T, LIN Y. Change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and urban land space in 1984-2012 in China: land policies and regional social-economical drivers[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8, 71: 1-13.
[26]黄炎忠,罗小锋,李容容,等.农户认知、外部环境与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基于湖北省632个农户调研数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3):680-687.
[27]王笑丛, 谭思. 合法性视角下创新对农户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8(2):68-76.
[28]陈卫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制度约束与政策建议——基于47位常规生产农户的深度访谈[J]. 探索, 2018(3):138-147.
[29]MANDAL A, DESHMUKH S G. Vendor selection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4(6):52-59.
[30]汪應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expected benefits or policy incentives?
YANG Yu-ping ZHU Li-zhi SUN Wei-l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s the basic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key to Chinas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Expected benefits and policy incentiv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y are worth of study.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507 farmers in two coun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used the ISM model to determin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The study found that: firstly, the expected cost of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technology and the expected cost of waste recycling had a hindrance to farmers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he expected income expect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Secondly,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policy subsidies in policy incentives had obvious guiding effects on farmers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participation behavior. Thirdly, the expected benefit factors such a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st expectations, waste recycling cost expectations, etc. were surface direct factors; policy incentives such as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policy subsidies were deep-rooted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market mechanism for high-quality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vide a model for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e should promote green, high-quality, branded construction of protected vegetable production,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reen vegetables produced in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nner,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vegetable demonstration bases, explore the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model that can be replicated and promoted, and enhance farmers confidence in further participating i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policy constraints and policy incentives are combined to implemen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policy incentives. The use of big data science to formulate agricultural policies must strictly prohibi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tha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and affect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dopt economic punishment measures.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method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used, appropriate subsidies should be given to ecological recycl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farmer that plants protected vegetable;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key motivation; expected benefit; policy incen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