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碧村:三明革命烈士第一村
2019-09-29赖全平
◎赖全平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勤劳勇敢的石碧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为了革命的胜利,石碧儿女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美篇章。为还原这段珍贵的历史,笔者走访了石碧村的红军烈属,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当兵就要当红军
石碧村地处宁化西部,距县城20 公里,属千年古村。新中国成立后,石碧村列入国家民政部《烈士英名录》的有90 名,其中师级干部1名、县团级干部1 名,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被誉为“三明革命烈士第一村”,2012年9月被三明市命名为“中央红军村”。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现为石壁镇)扩红一千个,淮土(禾口邻乡)一千多两人……”这首当年的扩红歌谣《禾口、淮土比扩红》,石碧至今还有人传唱。《送郎去当兵》《割掉髻子当红军》这些当年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还展览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的墙上。
在扩红运动中,石碧村曾出现“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双双当红军的感人场面,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红军大力支持,多次受到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表扬。石碧米酒至今还被称为“红军可乐”。村民张先送两个儿子上前线,再三嘱咐儿子要英勇杀敌,还说“可惜我太老了,不然我也要去消灭敌人。”
1933 年,年仅15 岁的张启远、张恩万参加红军,成为石碧村90 名烈士中最年轻的战士。张启远成为红三军团的一名战士,入伍当年随军到达江西后便没了音讯。张恩万成为宁化游击队的一名战士,1935 年在与敌作战中英勇牺牲。石碧村90 名烈士中最年长的是张恩伕、张恩朱。张恩伕1931 年入伍时46 岁,成为红五军团后勤部队战士,入伍当年5 月在江西会昌县与敌作战后失踪。张恩朱1933 年入伍时48 岁,担任红三军团的一名炊事员,入伍当年随军奔赴江西会昌县后没了音讯。
石碧人张清选前往江西贩米途中遇到红军,因怕失去参军机会,竟担着大米报名参加红军,将大米无偿捐给红军。考虑到家人会担心,他当天还写了一封信,托一同贩米的老乡带回家里,信中除了告诉家人自己下定决心要当红军,让家人不要挂念外,还向家人道歉,希望家人替他保守参军的秘密,表达一心一意闹革命的愿望。
“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当年这首红色歌谣在宁化大地上传唱。当地翻身妇女在革命的洗礼下,剪掉髻鬟,投身革命事业,成为“红色娘子军”,为苏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石碧妇女积极动员亲人参加红军,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石碧区妇女张吉秀加入红军队伍。秀嫂(真名不详)动员自己的丈夫报名当红军,劝诫丈夫安心当红军,表示自己会孝敬父母,把幼子带大。
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张河斌认为,全村当年有138 人参加革命,除了红军宣传力度大、宣传到位之外,也与当时村里地少人多,生活贫困有关。老百姓当年吃不饱穿不暖,曾流传“吃饱一餐猪肉饭,拉我去砍头都愿意”的说法。
烈属追忆红色往事
石碧村90 名烈士中有8 名党员。生于1938 年的红军后人张仁谱介绍,他的叔叔张恩柱是一名党员,曾任宁化县苏维埃政府的秘书,1933 年他动员石碧村20 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大部分牺牲了,回来的才三四个人。张恩柱担任红五军团13 师指导员,当年在瑞金围城作战中英勇牺牲。据说,张恩柱参加红军前曾组织20 多名青年在家里秘密开会,会后一起跪在厅堂里发誓,表达参加红军的坚贞。为了支援红军,张恩柱的母亲将家里仅有的三斗大米,捐献给了红军队伍,连一家人的口粮都没有留下。后来,张恩柱一家只好啃红薯渣充饥,聊以度日。张仁谱说,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经常来抓壮丁,村里没走的年轻人晚上睡觉都穿着蓑衣,听见狗叫就往山里逃。
生于1934 年的张河银家中,墙上挂满了民政部门送来的“光荣之家”挂历。他用玻璃相框将《革命烈士证明书》精心裱装起来,放置在厅堂神龛的正中央。老人介绍,他的父亲张清松是一名党员,1931 年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三军团,后来还动员叔父张清拱参加红军。1933 年5 月,宁化城郊横锁游击战打得异常激烈,红军浴血奋战,血染山岗。张清松在横锁游击战中被敌人杀害。1934 年11 月,为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张清拱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张河银老人感慨,父亲牺牲时,他还没出生,心中并无有关父亲的记忆,只记得当时家中没有劳力,裹了小脚的祖母带着母亲艰难度日。他小时经常听村里的长辈讲述有关红军的故事,却很少听到有关父亲的事迹。令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当年一名村民进山寻找丢失的黄牛,意外发现一棵大树下躺着一具不见肉的白骨,从旁边挂着的五角星标志的干粮袋、军帽上可以判断,那是一名默默牺牲的红军战士,可惜连名字也没留下。
红色精神永传承
2001 年10 月,石碧村在村委会对面的山脚下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面积不大,由5 块石碑组成,最大的石碑高约2 米,刻着“烈士忠魂千古”的字样。两侧刻有“二战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和“纪念碑墓志”。每到清明节,村民们都会带着孩子前往扫墓,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过来祭扫,让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石碧村烈士纪念碑前,年过古稀的石碧村老党员张清合默念着烈士的名字,竟发现了“吴看牛子”的名字,读后十分感慨。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张河斌介绍说,碑上所刻的90 名烈士,除3 人标有身份外,其余人只刻了名字,有些烈士只有乳名或小名。“当时如果要追认为烈士,至少要两个团级以上干部进行证明。宁化红军大多牺牲,很难拿到相关的证明材料。因为材料不全难以求证,很多人成了无名英雄。”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翠英表示,类似未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的不在少数,在全县比较普遍。
“国民党卷土重来后,参加革命的烈属家庭可能会全家遭殃。那些牺牲在外的人,家人不敢承认,也不敢写进族谱,甚至还要隐瞒参加红军的事实。”张仁谱坦言,特殊的历史年代与背景,也造成了很多烈士连姓名都很难考证,成了无名英雄。
红军井、红军桥、红军水缸、红军独立第七师第2 团宿营地旧址、救护所旧址……石碧村的红军遗址随处可见,激励着一代代客家儿女。2011 年,当地政府在原红军独立第七师野战医院旧址前面新建“宁化红军医院纪念园”,纪念馆内展出大量红军实物、文献材料、照片、示意图等,再现革命的峥嵘岁月,成为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如今的石碧村,一跃成为全省村级建设达标示范村和小城镇建设试点村,成为闽赣边贸的重要集市,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生态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