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度对油画颜料层的危害
2019-09-28罗洪刚
摘要:本文立足与油画修复与保护,从画布的张力、水分子在颜料层的进出跃迁以及霉菌这三个角度出发,简单探讨湿度对颜料层开裂、起甲、脱落、微生物灾害出现的影响。
关键词:温湿度变化;油画;颜料;病害;油画保存与修复
湿度对于油画颜料的影响是致命的,它能够间接影响画布的张力的变化使油画颜料层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也能直接作用在颜料层导致开裂、起甲、脱落等病害的出现;并且高湿度也是霉菌这类微生物病害出现的重要条件。油画作品的病害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其成因十分复杂。本文从湿度角度出发,简单探讨湿度是如何一步一步导致油画颜料层病害出现及原理。
一、画布的张力变化
天然纺织品有惊人的吸湿性能,在1967年F.科尔内留·迪蓬(F.Cornelius du Pont)对画布进行的湿度实验中,发现画布在相对湿度上升画布吸收水分子后立即膨胀,相对湿度下降画布释放水分子后立即收缩,而底料层和颜料层变化则不明显,这种吸水性的差异导致物体伸缩性的差异,画布张力变化大于正面颜料层,画布和底子、色层张力变化的不平衡性,而且画布产生的张力一部分会传递给颜料层和底料层。相对湿度下降水分的丢失会让画布紧绷,作品的杨氏模量变大,具有很强的刚性;这对作品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轻微的外力都将使颜料层出现开裂变形等病害的出现。并且当画布收缩产生的张力(应力)过强,作品中的能量过大,能量会在作品的颜料层寻找脆弱点释放,从而降低应力,这将直接导致颜料层的开裂(如图1)。相对湿度上升画布吸收水分纤维膨胀,画布松弛。此时画布对颜料层的束缚作用降低,颜料层因为自身应力的不同,出现凹陷鼓起等变形。对于一些颜料层老化的作品,这种变形但靠敲击木屑让内框撑大是不能让作品恢复到平整状态,只能将作品进行拆框展平;这将增加修复的难度和危险性。且画布过度松弛,受到重力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画布与内框接触,导致内框裂隙的出现,即便颜料層不会出现开裂,也会导致颜料层变形。
二、吸着、解析与水分跃迁
布面油画作品的背面与墙壁紧密接触会形成一独立空间,随着屋内的湿度变化,这个小型气候囊的湿度会与外界的气候会不一致。如果墙壁过于潮湿,会导致气候囊中的湿度过高;并且作品背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水分会在其中聚集,湿度进一步加重。并且作为一条定律,画背面的温度总会更低,而空气的相对湿度总会更高。水分会在画层发生渗透(导向浓度均衡的变化),水分穿过画布-底料-颜料层的跃迁过程,会导致颜料层与底料的粘合力降低,最终导致颜料层的脱落与杯状起甲。绘画层(底料层与颜料层)对水分子有吸着和解吸的过程,绘画层会随之膨胀与收缩。外界湿度升高,水分子由于均衡导向会向颜料层中渗透,水分会在颜料层的微孔中渗透聚集;外界湿度降低,绘画层会向周围空气释放水分,水分从微孔中排除。克努特·尼克劳斯《架上绘画修复》书中提到,在吸着和解吸过程中绘画层会上下层膨胀程度不同,随之产生的张力会导致裂隙和杯形起翘的形成。
三、霉菌
18世纪晚期,修复师发现绘画在湿度高的情况下会发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发现霉菌生长需要水、温度、氧气、养料(C、N、O、微量与大量元素)。霉菌理想生长温度是15—25℃,空气相对湿度是70%—90%;控制湿度将非常有效的控制霉菌的出现,这是生活常识,对油画而言也是如此。霉菌在生长过程中对于文物材质中的高分子物质, 微生物会分泌出相应的胞外酶,把大分子物质水解成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 然后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并且霉菌会代谢处色素、有机酸破坏作品的完整性。各种霉菌对养料的需求截然不同,会生长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可能是颜料层也可能是画布。霉菌产生的色素会对画层染色留下斑点,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些斑点是没法去除,如:颜料层薄的作品,霉菌生长在背面画布上,此时产这些生的色素会穿过底层在画面上形成斑点;这些色素是在颜料层内部的,没有很好的办法将其去除;这些色素将永远与颜料层结合,即便霉菌死亡。
四、结论
湿度在油画修复与保护中是不可忽略的,它是诸多油画病害出现的重要的条件;并且湿度作为一个可控因素;控制保存环境的湿度,对于油画的保存是极为重要且有效的。稳定的湿度环境,避免湿度的剧烈的波动,会有效抑制画布因湿度剧烈波动引起的张力变化及颜料层吸着解吸情况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颜料成层开裂、起甲、脱落等病害的出现。同时避免油画作品放置在高湿度环境下可抑制霉菌这病害的出现。
作者简介:罗洪刚(1996.11-),男,汉族,重庆市人,广州美术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与油画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