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完善人文关怀教育的向度分析
2019-09-28王刚
王刚
【摘 要】本文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文关怀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高职教育完善人文关怀教育的价值之维和完善人文关怀工作的向度:“理论的彻底性”向度;“说服力”向度;“理论掌握群众”向度。
【关键词】大众化;人文关怀;全面发展;彻底;说服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4-014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4.070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s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and humanistic ca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lue of improving humanistic car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and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ng humanistic care work: the thoroughness of theory, persuasion and theory mastery group. The “crowd” dimension.
【Key words】Popular; Humanistic ca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oroughly; To persuade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是指马克思主义由被少数先进分子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掌握,由被少数先进分子实践运用转变为全体大众的自觉行动,由被少数先进分子创新发展转变为被人民大众发展完善。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期望目标的契合程度,即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高职教育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大大削弱了高职教育的实效性,也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完善人文关怀教育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完善人文关怀教育的价值之维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是对人的现实生命和社会存在的关爱,对人的合理需求和生活质量的关心,对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关切,对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关照,对人的发展前途和终极命运的关注,[1]进而达到人对自己本质的深刻掌握,实现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领域,人文关怀教育主要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关注高职学生合理需求、尊重高职学生个性差异、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关照高职学生理想信念、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兼具教育性、人文性、发展性、职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人文关怀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更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及社会价值。
1.1 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无本之末,它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批判和超越的特性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先进分子在内的人民大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完善人文关怀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理论、实践和创新不断大众化的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1.2 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完善人文关怀教育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过程。人民大众的先进分子之一——青年学生在完善的人文教育关怀下培育形成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奠定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能够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定位自我,找准自己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能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真正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聚焦社会动态,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3 否定“神化”、扬弃“物化”、消除“异化”,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急速转型期,各种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很多群众产生了一种对人生、前景的不确定感,经常表现出“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在人不在少数。在这种“普遍焦虑”的背景下,高职大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和关怀当然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物质方面,更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文关怀注重否定“神化”、扬弃“物化”、消除“异化”,是追求人民大众自由的价值实践活动。人文关怀能使学生们迷茫中的思想得到正确的价值指引,异化中的人生得到现实的情感还原,碎片化的人格得以整合完善。总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关怀之旨归。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改进人文关怀工作的向度分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在他的的经典原著中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纲挈领: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徹底的理论”是前提和基础,“说服”是关键,“理论掌握群众”是目的。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高职教育完善人文关怀的向度如下。
2.1 “理论的彻底性”向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经典理论家结合时代课题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总结,是关于人类本身的理论,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为人类本身的全面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人的现实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是对人类现实生产生活境况的反思、批判与指引,完全符合马克思所提出的“彻底的理论”的标准(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彻底性和科学性已为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前提。所以,高职院校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精髓为理论依据,以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观点为重要借鉴,立足高职教育特点,在彰显理论性,体现时代性,把握逻辑性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本身“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性”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度过)把人文关怀教育结合当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问题,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讲出人文关怀教育“理论的彻底性”,即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人本感和严谨的逻辑感。
2.2 “说服力”向度
2.2.1 丰富人文关怀教育的“说服力”技巧
一是要以情感人,人文关怀要从契合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校园生活需要出发,用真情催化学生,用真爱感染学生,比如采用“拉家常”“交朋友”“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心愿,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中实现情感共鸣。二是要内容活化,教育的语言和内容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会对教育的效果和境界产生重大影响。当今的高职学生以00年前后出生为主体,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突出,具有一定的“叛逆”心态,人文关怀教育不能继续停留在简单老套,呆板生硬的内容上,教师要学会“人文叙事”,要结合文学、历史、伦理、心理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做一个会讲“有趣人文故事”的人,更可以在尊重理论严谨性前提下使用网络流行语和青年流行语改变学生对人文关怀工作固有的“说教”偏见,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缩短隔代感,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三要实现平等对话,单向的人文关怀工作很难引起当代高职学生的共鸣。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以往固有的“知识权威者”心态,从思想深处与学生平等沟通、相互磋商(交流、质疑、共识),才能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启发、情操陶冶和人文素质提升。
2.2.2 拓展人文关怀教育的“说服力”载体
首先,要“俯身贴地”地结合本地区、特别是本校人文历史创设散发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本地区和本校接地气的“典型”“榜样”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关怀教育。其次,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活动也是完善人文关怀工作的重要载体,人文实践活动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他们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提升素养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充分利用好本地和本校的富有人文历史等内容的“纪念性空间”进行现场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有利于高职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实现自身价值,深化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心灵得到净化,自信心得到增强,情感得到升华,塑造从内在到全面的人文素養。新时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文关怀教育可以立足本校开设主题教育网站,也可以利用网络载体的各种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人文关怀教育活动,如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活动,聘请专业教师为学生解答心理疑惑,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聊天室,增加学校领导与学生的交流,为学生表达个人理想信念等提供平台。
2.3 “理论掌握群众”向度
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现实的人,对人文关怀教育的接受与内化(即理论掌握群众)会对教育主体和总体教育活动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即能动的反作用。以00前后出生为主体的高职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平等意识,这些特性有助于高职学生在“部分群众理论化”的基础上反过来又推进“理论的群众化”。比如,高职人文关怀教育在客观准确地分析学生们的个体潜能、把握个体特征,唤醒其个体发展的自我意识,在实现部分先进群众理论化的同时,不断激发其群体人文素养的自我建构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潜能,让朋辈之间相互教育、相互正面影响,潜移默化下带动更大层面“群众理论化”的推进,即实现人文关怀教育的“理论群众化”和“群众理论化”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在人文关怀教育中超越和完善自我,真正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寇东亮,等.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9.
[3]路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动力与路径——学习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9(02):8-15.
[4]武月琴,郭国祥.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及其当下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20-23.
[5]戴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探析——基于《<共产党宣言>序言》[J].党史博采(下),2019(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