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爱之名的互谅:举债送出国的女儿失联后风中

2019-09-28一叶

知音·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李海老刘房子

一叶

拼搏一生、借债卖房供女儿出国留学,老来时,她却成了“白眼狼”——在国外不肯回来,且要父母以房养老。那么,这对父母该何去何从?

图什么?卖房举债送女儿出国

李海,河北省唐山市人,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妻子申静是一名英语老师。李海和申静晚婚晚育,在他34岁那年才生下女儿李申一。申一出生后,他和申静把所有的教育智慧都施展到了女儿身上,并决定等女儿高中毕业后,送她去美国读大学。

定下目标后,李海和申静把所有精力、財力都倾注到了申一身上。申静是教英语的,从高一开始,她就带申一准备托福和SAT考试,还特意带她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和比赛,积累材料,因为美国的大学很看重这些软实力。李海则负责辅导申一的理科。

虽然他们把自身生活开支缩减到最低,但手里的资金还是相差甚远。

2012年,申一进入去美国读大学的申请流程。成绩单、推荐信、申请文书等都好准备,可资金证明一项却让他们犯了难。

按规定,申请赴美留学要有存款证明,存款数额要能支付在美留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想要申请好一些的大学,至少50万才有保障。这部分资金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前还要被冻结,大概有半年时间。

更让他们发愁的是,申请通过后,办签证时,还要出具一份存款证明。这份证明上的存款数要达到在被录取学校读大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的总和,怎么也得一百多万!

这些年,申一学琴,参加各项比赛、考试,花了不少钱,他们省吃俭用,只攒了20多万,连递交申请的存款额度都达不到。他们决定找亲友借借,先把递交申请需要的存款额度凑上再说。

申静从娘家借来十多万,李海又找同事朋友借了几万,最后凑了45万。他们将存款证明连同其他材料,寄往了申请的几所大学。

同事里,老刘和李海关系最铁,遇到事儿,李海当然要向他开口。他的孩子比申一大4岁,已读大三了,没啥经济压力。老刘借给他3万,却让他慎重考虑送申一赴美留学的事。老刘说做父母的,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没错,但要量力而行。申一的成绩,在国内也能上好大学,何苦要负债送她去美国呢?李海说,他们为申一留学准备了那么久,放弃太可惜了。

半年后,他们收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是一所排名很靠前的公立大学,多年的努力没白费,申静喜极而泣。不过没几天,他们就从飘飘然的云里跌到水泥地上——为女儿办签证,要提供120万的存款证明!他们手里虽已有40多万,但还差三分之二。虽然这次冻结时间短,只要从办签证到入学三个月就可以了。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没人能帮他们堵上。

申静对李海说,早在一个月之前就把他们的房子挂到中介了,有两家问的,但价钱不合适。李海张大了嘴巴,问她卖掉房子他们住哪儿。她说先住她父母那儿,申一去美国后再买个小点的房。他们的房子在唐山一中附近,100多平方米,小三室,属于学区房。当时市价7000多一平方米,卖了勉强能堵上申一留学存款证明的缺口。事儿已办到这份儿上,李海只得点头了。房子卖得并不顺利,后来还是老刘帮了他们的忙,以最高的市场价7200元一平方米买下了。

老刘的房是位置不好的60多平方米的安居楼,他说李海的房肯定有升值空间,反正他一直想换个大房子,不如把计划提前。老刘还让他们不用急于搬家,等送走孩子买到合适的房子,再搬就行。李海和申静都很感激老刘。老刘笑着说:“感激个啥,你们投资孩子,我投资房子,各取所需么!”

有了卖房的钱,他们顺利把申一送去了美国。申一到美国读大学后,他们还了给她申请学校时借的20多万,除去她第一年的学费、生活费30万,他们手里还剩50多万。李海和申静想买个位置偏些的、60平方米左右的房。正四处看房时,李海父亲不慎跌倒导致脑出血住院了,救治他用去了10多万。

父亲出院后,他们又把买房的事提上议程。哪知短短两个多月,房价涨了很多,他们卖给老刘的学区房竟涨了一千多。预留出申一大二的费用后,他们手里的钱,买个6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也不够了。

他们不好意思再在属于老刘的房里住下去,便搬到了申静母亲那儿。好在申一很懂事,大二大三开始勤工俭学,生活费基本不用他们负担。在申一大三那年,他们买了个80多平方米的新房。

李海和申静都已55岁了,临近退休,银行给的贷款年限只有十年。首付款、装修款加在一起要三十多万,他们又欠了十多万外债,要负担每月3000多元的月供,还要担负申一的学费,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在听到别人说“你家孩子有出息啊,将来你就等着享闺女的福吧”时,他们又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两年后,申一考上本校研究生,并拿到了教学助理金,协助教授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连学费也不再用他们负担了!李海和申静走路都觉得带风。

太失望:留学女儿要父母以房养老

这种骄傲,却在申一研究生毕业半年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申一研究生毕业后,说她已适应了美国生活,坚持留在美国,而且她被导师欣赏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特长,更适合在美国发展。她的毕业设计作品“平沙落雁”,被与导师合作的公司在美国一个乡村变成了实体建筑,这在目前的中国乡村几乎是不可能的。

听她这样说,李海夫妇虽有些不舍,但也同意了。刚毕业时,申一去了导师推荐的公司,薪水也很丰厚。李海和申静不由自主也做起了美国梦,期待有一天能住进申一设计的乡村别墅里。

可工作半年后,申一就辞职了,和她的美国男友约翰一起去周游世界了。李海夫妇问她不工作费用从何而来,申一说想去哪儿就打一段零工,把那个地方看够了,再攒够路费,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申静和李海都反对女儿的做法,希望女儿能找份稳定工作,利用假期再去旅行。他们劝她攒钱考虑在美国或回国买房,可女儿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李海和申静也鞭长莫及。李海这才发现,申一在美国多年,思想和他们已完全不同。申静三天两头打电话要她回国,申一干脆把她的电话拉入了黑名单。

申静气得直哭,让李海打电话,以她病了的名义喊申一回国。谁知回家后,发现申静是装病,申一非常愤怒,她大喊着:“我打了一个多月的零工,才攒够了去意大利的路费,我们已决定去看比萨斜塔了,你们知道我打零工多不容易吗?就这样把我骗回来!”

无论李海和申静怎么说,申一就是不同意留在国内。后来她妥协说去美国继续回导师推荐的公司上班,假期再去看世界。李海和申静虽半信半疑,但也知道硬扣着她不是办法,就让她回美国了。

哪知申一回美国后,几乎和他们失去了联系。这次申静是真的气病了,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头发大把大把脱落。李海好不容易联系上申一,说她妈妈病了,她却再也不肯相信。

一段时间后,李海邮箱里收到了申一的邮件:

“爸爸,对不起,我可能让你们失望了。我在美国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读懂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被认可的毕业作品“平沙落雁”,灵感来自于我弹过的古筝曲,那是我对曲子的所有想象。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格子间找不到感觉,我和约翰一边旅行一边打零工,同时也在接一些设计工作,只不过都是零活儿,谈不上你和妈妈嘴里的稳定工作。

但我们目前真的很享受这种生活。现在我们的目标,不只是看遍世界知名建筑。我们想去非洲大草原,看动物的迁徙与栖息;我们想去北极,看爱斯基摩人的住处与生活。这不只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设计工作,从大自然里汲取灵性,还因为我和约翰都喜欢上了这种生活。

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我的生活恐怕都是这样的,希望爸爸能理解,也帮我好好劝劝妈妈。美国很多老人为了老年生活得更好,都选择‘以房养老。你和妈妈这些年太辛苦了,我现在还不能回报你们什么。你们的房不用给我留,我听说国内现在也推出‘以房养老政策了。如果可行,你们也可以把房子抵押给正规保险公司,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老年生活。”

发出这封信后,申一就和失联差不多,三四个月不联系是常事。偶尔联系了,只要一谈工作,她要么扯开话题,要么就挂掉电话。

李海只好安慰申静:“她这样做也有她的道理,也许正如她所说,真正的大自然,才能给她更好的灵感。她不是在旅途中也接一些设计的零活儿吗?说不定走了一圈后,她想要工作,会表现得更优秀。”

在李海的开导和照顾下,申静慢慢接受了申一的生活方式,觉得只要她快乐就好。可他们却无法应付别人的询问。

亲戚朋友问起申一“在国外怎么样啊,在哪个公司工作啊,你们老两口将来是不是也要去美国定居啊”这样的话,他们要么闪烁其词,要么快速离开。去年,李海和申静都到了退休年龄,办完手续后,他们却相继申请被返聘回学校继续工作。

李海卖给老刘的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两万多。老刘当年选择投资房子,有了丰厚的回报,而李海投资孩子,却真的让孩子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读懂女儿背后,爱是彼此成就

一次,李海在路上撞见老刘,拗不过被他拉去喝酒,李海忍不住说起自己的苦闷。老刘没劝他,只说了他家最近的事。

老刘的儿子要结婚了,要在北京买房。买远点的小点的,首付也得七八十万,要买近点的小两室,首付得一百多万。他妻子想卖掉唐山一中附近的学区房,给孩子多拿些首付,让小两口压力小些。老刘却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卖掉位置偏的小房给儿子付首付。老刘的妻子一开始不同意他的建议,但老刘劝妻子:“他们房子再大,咱能去住几次?就算让我们去住,同在一个屋檐下时间久了,出现婆媳矛盾,夹在中间难做的,不还是儿子吗?再说,是咱有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孩子们爱回家,还是搬回又窄又暗的安居楼,孩子们爱回家?”他妻子听了这话,竟同意了。

老刘说:“房子是咱们的胆,真到老了、病了那一天啊,说不定比孩子对咱们有保障。再说我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安排舒适了,是减轻孩子的负担。他还年轻,现在负担重点,能激励他好好奋斗!”

见李海情绪不高,老刘安慰他说,自己退休这两年外出走走,都觉得开阔了心胸和见识。说不定申一游历世界后,作品的格局、灵性,都会上个大台阶。听老刘说申一让李海夫妇将来“以房养老”,老刘表示赞成。说申一自己赚钱去过想要的生活,也不打父母房子的主意,这已很难得了。不像国内很多孩子要父母买房买车,还要觊觎父母的房产,没遗产留给他们,他们还未必能尽孝道。最后他说,听了申一的建议他都开窍了,说不定将来,他也能靠“以房养老”周游世界呢。

听了老刘的话,李海也敞亮了。回家后他和申静商量,等过两年贷款还完就“以房养老”,把生活過得滋润些。现在已经有不少老年人在践行这种养老模式了,他们将房屋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由这些机构向他们支付养老费用,晚年也可以过得衣食无忧。申静坚决反对,她说房子将来肯定要留给申一,他们靠退休金也能生活得不错。

申一今年依旧没回国,她去了非洲、欧洲和南极。李海夫妇不再干涉她的生活,她和他们的联系也多了些,偶尔还会寄些旅游地的纪念品给他们。李海和申静也习惯了不去打扰她,有个小病小灾,都是两个人抱团取暖。逢年过节时,为了避免看着别人家有说有笑、团团圆圆,而他们冷冷清清,他和申静开始选择外出旅行。

没想到,在旅游中,开阔了视野的两人,渐渐理解了女儿。之后,李海和申静索性立了一个flag:有生之年,游遍世界各国!申一知道后很高兴,为庆祝这进步的“里程碑”,她还特意回来和他们团聚了一次!

[编后]为子女倾尽所有的付出,几乎是大多数中国传统父母的观念。可子女该为他们竭力而行的后果买单吗?如果愿意,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皆大欢喜;如果不愿意,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势必会冲击亲子关系。经历了一段“博弈”期,李海夫妇终于懂得,父母与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阻止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不应该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梦想,那是他们所不愿承受的。

编辑/宋美丽

猜你喜欢

李海老刘房子
最近有点晕车
How Do People in the West Greet Someone They Know?
孤独的房子
老刘和老秦
老刘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这回累不着
这回累不着
一百分等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