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历史命题及备考的“本”与“道”

2019-09-28胡运珉

求学·文科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分封制史观法制

胡运珉

《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所说的“本”,是指孝悌;“道”,是指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那么,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及2020年高考历史备考的“本”与“道”又是什么呢?

一、命题之本:必备知识

从表一来看,2019年的全国卷历史试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必备知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一是指选择题没有繁难偏怪的题目,难度降低;二是指所考查的内容回归教材,考查的都是必备知识。比如,与以前第44、第45题考查课外的改革知识不同,2019年考查的秦二十等爵制、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都是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点。

二、命题之道: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1.服务高校选才,重视关键能力

服务高校选才是高考的重要功能,必备知识是高考命题的载体,能力考查是高考的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大能力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做任何一道历史题都离不开前两项能力,因为试题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的方式呈现的,描述和阐释事物是解答主观题必备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目标。比如,2019年的主观题加大了对分析比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分析比较能力的有全国卷Ⅰ第41题(中、美、苏、日钢产量发展的趋势及原因)、全国卷Ⅱ第41题(中国海关税率的变化)、全国卷Ⅲ第40题(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而全国卷Ⅱ第42题提供了学者对19和20世纪历史进程的认识,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皆可),侧重考查的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彰显学科价值,聚焦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全国卷Ⅰ第42题引入钱穆《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其主要观点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苛求古人”,要求考生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国史大纲》成书于1940年,当时抗战处于相持阶段,钱穆主张了解中国历史,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国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激发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延续华夏文明的信心。从命题意图看,体现了高考历史对五大核心素养的极度重视。

三、备考之本:夯实必備知识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尤其是近3年的真题,笔者发现备考重点是有迹可循的(参考表二)。

【例1】(2019全国卷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解析】“孝”为对父母的爱,“悌”为兄弟之爱,都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乐和礼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是为维护宗法等级服务的,故例1答案为A项。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例1是从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考查宗法制的影响。

【延伸】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如何夯实必备知识呢?

首先,要掌握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如背景、原因、目的、内容、结果、影响),也要注意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就是一组概念。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属于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属于上层建筑。其中,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推行的依据,两者与礼乐制一起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其次,要构建“通史+专题+中外关联”的知识体系,因为全国卷的第41、第42题往往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形式呈现。例如,19世纪的中外历史可参考表三来建立知识体系。

表三从纵向来看,分别是19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通史;从横向来看,分别是19世纪中西方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小专题史。以同样的方式列出20世纪的中外历史简表后,解答第42题就比较容易了。

四、备考之道:提升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1.提升关键能力

【例2】(2019全国卷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例2考查的关键能力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对于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而言,明确材料的主旨是最重要的。明确主旨可从时空定位、分层透析(注意句号、分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转折词,逻辑的重点)、抓关键词入手。“美国”“独立后”“拉美”“现代化的快车道”“停滞”等,这些时空信息和关键词构成了例2材料的主旨。

在明确材料的主旨之后,调动和运用知识即迁移知识非常重要。一定要联系教材,判断所考的知识点是哪本书哪一个单元哪一课的内容,思考材料及选项是否与史实相符。例2中,美国和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差异可以联系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的内容,拉美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移植了西班牙、葡萄牙封建的生产方式;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移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故答案为D项。

对于考查分析比较能力的题,考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类型,判断是“求同型”还是“求异型”。“求同型”选择题可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求异型”选择题则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找出正确的选项。例2是“求异型”选择题,而A、C两项为殖民统治的共性,故排除。其次,要明确比较角度,多角度分析问题。涉及背景的比较点有时期、原因、目的、条件等,涉及过程的比较点有阶段、人物、组织、纲领、措施、内容、手段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点有结局、性质、特点、功绩、局限、影响等。

2.落实核心素养

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复习时要善于高屋建瓴,举一反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百家争鸣为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此外,智者运动、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均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复习时可以编写大事年表,比如每一节课、单元、专题、通史等不同层次大事年表,在年表中列出时间、地点、史实等,这是强化时空观念最有效的方法。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辨析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孤证不立的原则。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史料、逻辑、史观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史料要充分、可信;逻辑是指要考虑时序、因果等要素,把相关史料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来解释;历史解释应注意以多元史观为指导,如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角度分析问题。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复习备考中,考生应带着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对民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分封制史观法制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法制严质量高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