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SFC-民航联合研究基金设立15年来的效益评价

2019-09-28党亚茹

天津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民航资助基金

孟 欣,党亚茹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300300)

联合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地方政府、重点行业、关键学科联合,针对共同感兴趣的特定研究领域,联合资助目标导向型的基础研究[1]。在行业联合资助方面,在钢铁、民航和高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设立联合基金,探索基础性及应用性共性技术、解决行业中存在的关键难题,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推进行业的持续发展。

鉴于民航在国家交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民用航空局一直积极寻求社会科技力量的支持来应对高速发展的形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分别于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4年签署了4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协议”。该联合研究基金面向全国,旨在广泛吸引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以中国民航事业可持续发展为背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一批高水平行业科技人才,提升中国民航科技源头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为实现民航事业从大国走向强国作出贡献。

本文根据民航联合研究基金历年资助项目的情况和2004—2017年项目的结题报告,从民航联合基金的申请资助情况、研究领域分布、创新性研究成果等方面,对15年来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的运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给出持续发展建议,旨在为后续资金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1 申报与资助情况

民航联合研究基金至今已实施15年,在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精心组织和落实下,截至2017年底,共受理项目申请2095项,批准资助项目407项,总资助经费达到17260万元。基金共分为4期:一期(2004—2006年)首次实施,二期(2007—2009年)增设重点项目,三期(2010—2014年)年度总经费进一步增加,四期(2015—2017年,不完全统计)年度经费资助额略有减少。各期受理与资助情况如表1所示,各年度获得基金项数与经费投入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表1 各期民航联合基金的受理与资助情况Tab.1 Acceptance and subsidy of Civil Aviation Joint Fund

图1 民航联合基金获得资助项数Fig.1 Number of subsidized projects to Civil Aviation Joint Fund

图2 民航联合基金总经费情况Fig.2 Total of Civil Aviation Joint Fund

1.1 资助机构

民航联合研究基金2004—2017年14次共批准资助70所机构的407个研究项目(重点31项,面上376项),其中,民航直属的8所机构承担209项(重点19项,面上190项),占研究项目总数的51.35%。在总资助额17260万元经费中,民航直属机构获得经费9342万元,占资助总经费的54.12%。各年度各类机构资助项数与经费额度如图3和图4所示。

从图3可看出:非民航机构获得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的数量逐年增多。第3、4期新增较多首次获得资助的非民航直属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

图3 不同机构获民航联合研究基金资助项数Fig.3 Number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s’ projects funded by the Civil Aviation Joint Research Fund

图4 不同机构获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经费情况Fig.4 Funds of different institutions’ projects funded by the Civil Aviation Joint Research Fund

由图4中每年经费投入情况可以看出:第4期资助民航机构的资助额从2015年的959万元降到了2017年的736万元,而国内高校获得的研究基金额从672万元增加到910万元。这充分说明了民航基金正在引入社会优秀的科技力量,将资源向非民航机构倾斜,也充分印证了民航联合研究基金设置的初衷,即引入社会优秀的科技力量,提升民航整体的科研水平。

1.2 资助方向

从以往4期已获审批的民航联合研究基金项目看,研究领域包括飞行、民用机场、民航运输、安全、空中交通管制、航空器维修和信息七大民航核心领域。从第3、4期资助的项目来看,资助的重点领域集中在机场、空管和维修三大领域。如表2和图5所示。

表2 资助方向分布Tab.2 Distribution of funding directions

图5 各期研究领域资助经费情况Tab.5 Subsidized funds for research areas in various periods

从第4期已申请的项目来看,研究方向大多为目前民航发展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显然,民航联合研究基金已成为中国民航科技创新的引擎。重点项目与中国民航“十三五”提出的完善机场布局体系,加快机场枢纽设施建设、推进航空服务质量提升和航空物流发展等目标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对于信息、安全和运输等领域,资金投入仍稍显不足,安全和信息传输对于民航的正常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资金应多向这些领域倾斜。

2 结题项目研究成果

民航联合研究基金2004—2017年应结题301项,共获得59个依托单位完成的299项结题报告,对这299项结题报告进行总结分析可知,研究成果[2]主要从人才培养、创新性成果及合作交流3方面进行评估,取得成果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04—2017年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结题项目成果评估Tab.3 Evaluation of results of joint research fund for civil aviation projects in 2004-2017

根据民航联合研究基金299个结题项目被国际著名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的统计(表4),50个机构的288个项目共发表SCI论文700篇,平均每项收录2.4篇;52个机构的289个项目共发表EI论文1827篇,平均每项收录6.32篇;19个机构的229个项目共发表ISTP论文181篇,平均每项收录0.79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吉林大学几所机构SCI项均和EI项均基本达到10篇/项目以上,科研产出较高。

表4 部分依托单位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统计Tab.4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ublished papers of partial dependent units recorded by three retrieval systems in 2004-2017

3 民航联合研究基金对民航业的推动作用

在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的支持下,有大批民航直属机构、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加入民用航空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可看出民航联合研究基金是提升民用航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源头,是培养民航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民航联合研究基金对民航院校提高师资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及在民航产学研相结合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技投入倍增,民航科研稳步向前发展。民航联合研究基金15年来共投资17260万元,随着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的持续实施,受资助的项目和投入经费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年度资助经费总额已从第1期的年均400万元增长到第4期的1680万元,增幅达到320%,资助项目也从第1期的63个增长到第4期的103个,增幅达到63.49%。资助力度的不断提高,是促进民航科研发展的有力保障。

②审批运作规范化,业界资助对象多样化。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的规范化申报和审批运作模式,对项目研究的正常运作起相当大的支持作用,保证了研究项目本身的先进性和可执行性。此外,通过联合资助方式,吸引了更多非民航系统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人员,使得资助对象不断多样化,以更加广阔的研究视角,解决了民航领域的多项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促进了高水平的院所与民航院所开展各种联合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民用航空科技的源头创新能力和水平。

③促进人才培养,不断推进民航科研团队建设。民航联合研究基金作为民航行业领域的国家级专项科研基金,基础层次高、实用价值大、影响力强,吸引了民航业内外近千名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研究,形成了新的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培养了大批民航相关专业的精英人才。这批科研人员与科研队伍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将会跟踪国际前沿,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中国民航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对于推动中国民航领域科研和教育的进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创新性成果显著增长,学术和产业影响力日益提高。通过对民航联合研究基金获得的创新性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学术成果方面,论文数量稳中求进,而且论文质量大幅提高,说明基于民航基金的项目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大;在专利的审批方面,新增专利大幅增长,说明部分研究成果能较好地结合到产业项目的实际中,部分甚至能够立即投入实际应用,和产业的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在获奖方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说明研究的科学目标清晰、前瞻性强,具有很强的民航科技创新带动和引领作用。如机场跑道端飞机拦阻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验证项目(U1233203)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EMAS产品,成功在云南省腾冲机场实现了首次工程应用,创造产值4000万元,实现了为地理环境风险等级高的机场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社会价值,在国内民用、军用机场以及国外机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⑤学术交流显著增长,民航国内外影响力迅速扩大。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的部分研究人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积极参与各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讨论与课题有关的学术问题,及时获取国际最新的学术资料和研究动态,并建立长期联系,从而扩大了该联合基金及科研人员在国内外的影响。

4 民航联合研究基金持续发展建议

15年来,民航联合研究基金紧密围绕中国民航的重大问题和战略发展,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科技人员参与以中国民航事业可持续发展为背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了中国民航科技源头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为实现中国民航事业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跨越作出卓越贡献。根据以往的基金实施经验,对下一期民航基金的设立有如下几点建议:

①长期设立研究基金,持续促进民航业发展。虽然民航科技已取得明显进步,但相对于航班运量高增长、空域运行资源紧张、高铁与航空协调发展及国际航空强国战略挤压等发展问题,民航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为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支撑民航强国建设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民航信息化建设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持续加大民航联合研究基金投入,稳步提高资助率和资助强度,才能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进来,共同提升民用航空科技的源头创新力。

②推进重点项目立项,加强中国民航科技竞争力。民航联合研究基金下一期重点资助项目及科研方向,应当立足于实现中国梦及加快民航强国建设的愿景、中国民航“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中国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力争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航空监视网及服务、国产大型客机适航审定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加速提升民航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瞄准国家中长期科技重大项目“大飞机”“发动机”“北斗二代”等更高层面民航科技领域,重点关注行业节能减排、信息安全、绿色机场、通用航空等新兴民航科技领域。

③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评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在科学管理方面,应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符合行业规律的、系统的资助原则,组织架构、评审和管理制度及监督评议制度,设立专门机构从事这项工作,以保障基金项目的高水平和严谨性;在科研项目经费方面,应当遵循科研规律,坚持公正透明、择优扶持、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的原则,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强化外部监管,开展制度化督促检查,对100万元以上项目建立一定比例随机抽查审计制度,严格监控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在项目评审方面,建议建立专家库、专家遴选的工作人员库,建立工作人员随机抽取制度,严格按照随机、回避、更换等原则遴选评审专家,强化工作人员保密责任制,评审专家、工作人员终身留痕。

④重视基础性研究和人才培养,不断推进民航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研究作为实现源头创新的途径,具有研究周期长、风险大、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人才作用突出等特点[3],其产出的新知识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对其进行稳定支持是中国民航业能否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也是民航产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基石。此外,应建立一种持续资助的机制,重视对青年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资助,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保障措施,保证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成熟项目分别有不同的资助渠道。

⑤持续培养成果创新性较强,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基金围绕已确定的重点项目,聚焦重点领域、重大核心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水平高、产业化前景良好,对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有重大支撑带动作用的项目。对于已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航高新技术应用成果的项目,应持续资助以促进其尽快实现产业化;对于已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应持续资助使其更具产业竞争力,早日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猜你喜欢

中国民航资助基金
中国民航局发布《2022 中国民航绿色发展政策与行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通告
抗战中国民航秘闻之和“桂林”号事件有关的那些名人
抗战中国民航秘闻之中航“桂林”号客机被截击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