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生领域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2019-09-27刘明皞
刘明皞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强调胸怀“人民梦想”,致力“人民生活”,坚守“人民立场”,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问题上更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研判与新理论。新时代民生领域的经济学思想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载体,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经济理论主线。立足新时代,将经济发展的红利更为科学有效地惠及民生建设,赋予民生建设新的内涵,需要全党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完善民生领域的经济改革。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思想;民生价值;民生需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7.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与发展实践,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新的视野。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始终坚持将实现人民之期盼、促成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三期叠加”的正确判断,提出经济领域“新常态”论断,“四化同步”发展理念,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统筹推进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论述中,无一不彰显着其经济思想中的民生本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提高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进行了七个方面的具体回应;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系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构筑起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策论;在此之后更是提出了“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的伟大论断。通过系统梳理习近平民生领域的经济思想,将有助于巩固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民生实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知。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民生需求意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社会生产力作用的同时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实体经济产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成为经济工作发展的方向。以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推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在于合理调整产能过剩,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将人民关心的主要矛盾优先解决,扭转为增长而增长的GDP为先片面发展理论,“推动有效供给更为科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升级变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客观需要”。[1]
1.1 经济学的需求内涵
经济学的核心要义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需求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在既定的价格标准情况下,消费者情愿购置同时可以购置的商品。虽然,斯坦利文杰斯、列昂瓦尔拉斯、门格尔的边际革命将西方经济学长期只关注供给与客观因素的现实逐渐转变为关注需求和主观因素。但回顾西方经济学范式下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角度以及西方经济学变迁史,都不难发现,其强调供给作用忽视需求作用的思想始终存在。始于威廉·配第,后经亚当·斯密、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传承发展的西方经济增长思想,表现为关注资本的累积,而不考虑需求因素。在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总结和提炼的萨伊定律中,他指出:“供给本身便能够创造需求,物品在生产出来的同时,需求也被创造出来”。20世纪中后期,拉弗作为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强调供给而忽视需求,重视市场功能而忽略政府功能。对此,恩格斯曾作过这样的表述:“供给总是紧跟着需求……经济学家用绝妙的供求理论证明‘生产永远不会过多,而实践却用商业危机回答,危机就像彗星一样定期出现”。[2]西方经济学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源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失衡,尤其表现在缺少对需求作用的考虑。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民生需求内涵
马克思曾说:市场上只有“买者和卖者,需求和供给”两个范畴。“在商品的供需活动中存在着以下关系:一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买卖双方的关系,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3]此外,以《资本论》为标志,马克思以批判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权与市场经济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评述,他认为社会分化使得弱势群体的需求与利益无法得到实际满足,劳动产品分配的不公,使人们无法享受社会财富累积所带来的实惠,最终阻碍了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表明,社会公平、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是民众需求的直观体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论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现实,指出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供给与需求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矛盾主要方面来自供给侧,进而提出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中高速增长的主张,满足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动力增长的转换是我党实现民众需求,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口,契合发展实际的科学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需求与利益的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全党需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實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指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同等发展的权利,使社会进步的成效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在实现民生需求中的关键性作用, 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是全体人民利益之所在,幸福之所在。
1.3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民生旨归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在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的指出高质量的发展在于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新发展理念,由人民共享发展红利,科学地印证了马克思“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伴随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伴随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将改变自己的所有社会关系” [5]的观点。
首先,“为什么人”阐释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初心。人民群众主体始终是劳动群众,坚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6]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全党上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7]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全党经济政策的立足点,这一初衷包含了两个理念: 第一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与立党为公的使命担当;第二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民生理念,凸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问题意识。
其次,将改革创新带来的成果覆盖全体人民传递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当前,我国14亿的人数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率)为58.52%[9],2016年的基尼系数为0.465[10],这直观地反映出中国距离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依然有距离。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就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心系群众,情牵群众,发展有什么价值,改革又有什么意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1]。通过走访基层、深入调研,兴研究调查之风,将百姓的现实冷暖以民生经济议题的方式狠抓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最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向。经济发展是为了更为合理地保障与改善民生。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现实谈到,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展变化,公众多层次、多领域的需求,需要我们党不断适应这些新特点,在经济速度上增速放缓,结构上优化升级,动力上转向创新驱动,去产能、去杠杆、去污染。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全国人民中国梦最美好的夙愿,将制度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进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让人民群众敢于追求美好生活,勇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国民经济平稳向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2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民生需求的总体观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是生产力理论,他本人深刻考虑了总需求变化以及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12]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生产技术足以满足人们大量制造出各种商品时,总需求将成为推动总供给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百姓的需求来自多个方面,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经济社会建设必须抓牢”。[13]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将经济发展紧扣民生需求,解决好民生需求中事关社会风险的民众政治诉求;建立健全安全有效的脱贫长效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深刻反映了总书记经济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1 “两步走”战略是对民生需求节点的客观评析
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2020目标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两步走”的战略是与“三步走”战略的联系和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力”。[14]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人均国民总收入(GNI)逐年递增,2012—2014年三年间,我国人均 GNI的年均增速达7.3%,远高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及高收入国家增长水平。2014年我国人文发展指数(HDI)为0.727,大于全球均值(0.711)与中等国家均值(0.630)。[15]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同比增幅达9.0%。[16]当前,国内仍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给侧,以宏观经济的视角提倡发展模式由高速度转为高质量,是民生发展现实倒逼改革思路转变的客观规律。当前,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促使个体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两步走”战略以理论紧扣实际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合理的时间与路径,成为民生需求改革的科学方略。
2.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民生需求动态变化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扬弃了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以及庸俗经济学派等学派的理论,在实践中构建成更加完善的经济发展范式。“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并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构成的,集中反映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17]这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在该理念下逐渐形成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科学观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对应的正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18]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升高效、优质的供给,方能实现人民群众不断增长与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列宁同志曾评论:“具体的政治任务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提出,一切都是流动的、变化的”。[19]国内的经济建设已不再是局限于经济增长视阈下的问题,更是一种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经济建设新境界。
2.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民生需求的全面协调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契合国内当前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经济建设环节总体方向,“适应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等现实”。[20]其致力于通过全面协调,实现增长、平等与稳定三个综合目标间的平衡,对实现人民群众需求从体制上改革向体系上改革的转变实际,具有深远的意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1]国内经济转速,经济结构升级,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客观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度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型关系下,经济增长目标被更多留给了市场,平等与稳定则交给了给政府,其所包含的六大任务可浓缩为两个核心支柱:轻资产与平台整合,前者在于清除阻碍交易顺畅性的摩擦因素,使供应端协调好经济事务;后者在于重塑产业优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2]
3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民生需求关怀的启示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生智慧结晶基础上,持续思索而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视规律性探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主动回应民生诉求,为民生发展贡献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1 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民生领域的指南
劳动价值理论诠释了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创造者,应该成为财富的拥有者,成为社会生产服务对象的现实。立足于新时代伟大起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掣肘,“习近平政治经济学”表达了新时代经济思想的民生情怀,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炼与升华,其经济思想中的民生理论拥有丰富哲学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以联系的普遍性观点对待经济与民生关系,将民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第二,用矛盾的特殊性观点研读民生问题的动态变化,解答民生需求发展的新阶段特点;第三,将认识、理论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应用于群众路线,实现人民参政议政与发展成果的共享。
总书记在面对脱贫攻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时强调:“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后都要看人民是否真的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23]将人民获得感作为检验民生改善的标尺,习近平经济思想有着充分的民生情结,对新时代民生领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2 构建了翔实具体的“大民生观”
“大民生观”是指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党的中心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民生工作。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的实际,习总书记心系人民利益的保障,紧抓民生改善,严保民生支出,从老百姓最急迫的需要入手,关切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在民生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24]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大民生观”一方面充分凸显了“人民主体论”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准确定位,将全体民众凝聚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总目标之中。在将民生工作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乐于做“人民的勤务员”。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通过实际走访调研,将收集总结的资料汇编成《摆脱贫困》,书中详述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点明“经济是基础是中心”的核心理念。在将民生需求凝聚到美好生活追求的过程中,习近平甘于做“人民的知心人”。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仔细聆听当地赫哲族代表的發言,关切乌苏里江群众生活冷暖,同时强调: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务必发挥好制度优势,人少的地区和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25]“大民生观”为广大人民群众织起了覆盖面广、帮扶性强的“民生大棚”,“将宏观改革导向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现实政策举措,使‘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伟大目标具备了实现的现实基础与载体”。[26]
3.3 为民生的改善谋划了全新蓝图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27]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适应新常态实际,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让人民群众不断体验到获得感的民生立场。总书记通过进一步发挥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将产业带动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消费预期、扩大内需,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更为扎实有效的向前推进。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民生蕴含淹贯精微。广义上看,每项经济政策都体现了民意为重、发展为民的民生旨归;狭义上看,其涵盖了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从不同地域、收入、职业群体的民生需求实际出发,将民生理念的改善紧密结合实际;透过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群体对民生诉求的现象区别,归纳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本质;以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民生量变成果,提炼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阶段性的民生成就,为民生改善谋划了切实而稳健、科学而宏大的蓝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9]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城镇、农村人口数量及城镇化率统计分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4/26/c_135312437.htm,2016-04-26.
[10]国家统计局.2016年基尼系数为0.465较2015年有所[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1-20/8130559.shtml,2016-04-26.
[1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9.
[12]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375.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
[14]新华社.深刻把握“分两步走”的新目标[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1/c_129724346.htm,2017-10-21.
[15]中国新闻网.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3-09/7790209.shtml,2016-03-09.
[16]凤凰网.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实际增长7.3%[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209/15979941_0.shtml,2018-02-09.
[17]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460701/1460701.html,2016-01-04.
[18]白暴力,李翠玲.治國理政经济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195.
[19]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2.
[20]杨英杰.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创新”理念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6(4):127.
[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1027/t20171027_524003098.shtml.
[22]王雍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视角解读[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20/c389394-29718632.html.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体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9.
[24]不忘初心、继续前进![N].人民日报,2016-07-02(3).
[25]光明网.习近平妙论民生心系天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l.
[26]许光.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价值意蕴与理论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117.
[27]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