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融媒体建设发展报告

2019-09-27陈天亮

新西部 2019年7期
关键词:舆情报纸云南

2015年,云南省融媒体建设拉开了帷幕,以云南报业集团、云南广电集团、新华社云南分社为标榜建设融媒体中心,再由这三家单位分区域、分地县建设县级融媒体。融媒体时代到来,“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真实性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报、网、端、微等平台全媒体发布信息,对媒体人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媒体人要挣脱思想束缚,改变传统媒体的老思维,适应变革,掌握主动权,创新采写手段、传播方式,才能推出有力度有深度,群众爱看的新闻报道。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融媒体建设,是新闻界、传媒界的一大主题。把原来隶属于影像、声音、纸质等不同特质的传统媒介与时下盛行的网络传媒融合为一体,其经营理念、运营策略、人才储备、目标人群、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带来的困难与阻碍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从世界范围看,这种不同媒介的大融合,一是难得见到成功的实践及经验,二是中国媒体融合的时间紧、范围广、任务重,从时、空两个维度更加大了媒体融合的难度。

2015年以来,云南传媒界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指导支持下,按照省两办《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对照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全面统筹协调媒介政治、经济、技术、人才和品牌等综合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着力构建专业化、平台化、技术化的融合发展能力;全方位抢占传播与舆论制高点,不断壮大用户群,增强融媒体覆盖能力;全方位服务于国家和云南开放战略大局,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探索“走出去”独特模式,开拓对外传播的新路径新渠道,利用地缘、文化、交流等优势,构建报刊网端外宣新矩阵,做大对外融合传播平台,发展国际合作传播能力;通过“互联网+”、“媒体+”、“产业+”,立足主业、开发多元产业,把媒体发展与产业拓展紧密结合起来,向多元产业开发转化,深度切入大产业链。

在近四年的媒体融合实践中,云南传媒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及问题。

云南媒体现状

改革开放后,云南传媒逐渐发展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广播、电视在经营理念、运营模式、人才储备、广告收入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近二十年的黄金发展周期;报纸则是到90年代末,经过几家市场报的激烈竞争后达到了发展高峰。

(一)电视现状

2015年,云南省有省地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51个,其中,省地级广播电台16座(包括未单独设置的)计29套节目,电视台17座计41套节目;县级广播电视台119座(包括已批准建立正待完善或组建的县级广播电视台)。按新的统计口径,全省有1千瓦以上的中短波广播发射台57座,调频广播发射台199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40座,卫星地面收转站48918座,形成了城市和农村联通,卫星、无线、有线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2.02%,电视人口覆盖率93.68%。省电台和省电视台的节目通过卫星传送,可覆盖全省和全国部分省区和东南亚地区。2015年底,全省广电系统共有从业人员1378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47人。

《都市条形码》《大口马牙》《经典人文地理》《民生关注》等一批节目是云南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调查数据:云南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的收视排名在14位左右,都市频道的收视率在昆明地区长期名列第一。新闻综合频道、娱乐频道、生活资讯频道、影视频道、少儿频道的特色也日益鲜明。在云南台自办节目中,《都市条形码》《大口马牙》对昆明观众的影响最大,《云南新闻》《民生关注》对全省观众较有影响,《经典人文地理》则在全国卫视频道中独树一帜。

(二)云南报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末到2000年的前十年,是云南报纸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生活新报》等市场报在昆明激烈竞争,各领风骚;《云南日报》《昆明日報》等党报在地州稳步进取,发展良好。

1、报业总量

(1)报纸品种

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63种,其中:综合类报纸29种(含少数民族文字版6种);行业专业类报纸26种;生活服务类报纸4种;读者对象类报纸3种;文摘类报纸1种。

2014年云南省出版发行的63种报纸,覆盖了全省地域,民族文字报纸的发行已向境外部分地区延伸,结构布局趋于合理,导向正确,形式规范,内容丰富,分工明确,秩序良好,与社会、科技、经济、教育、生产等各领域的发展相适应,基本上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出版规模

云南省报纸在改革调整、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报纸发展已形成了多元竞争的格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奠定了我省报业发展的基础,集团各子报借助党报这一发展平台,弥补了自身发展的不足,增添了新的活力,出版能力逐渐增强。异军突起的都市文化生活类报纸在报业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无论从内容和风格上都占有明显的市场优势,报纸版式不断革新,呈现出较强的贴近性,版面容量大,发行量提升,都加速了全省报纸出版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统计情况看,全省印张数较高的报纸均以省会中心城市昆明为出版地,集中了刊期短、版面容量大的报纸,占总印张数的95%;厚报集中在少数几种报纸上,市场意识越强,出版周期越短,报纸版数也相对较多。

2、报纸结构

(1)报纸种类

经过几次报刊结构调整和报业的治散治滥,云南省报纸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党报、晚报都市报、生活服务类、读者对象类、行业专业类报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报纸结构体系。2014年,全省有综合类报纸30种,占报纸总量的47.6%;行业专业类报纸25种,占报纸总量的39.7%;生活服务类报纸3种,占报纸总量的4.8%;读者对象类报纸4种,占报纸总量的6.3%;文摘类报纸1种,占报纸总量的1.6%。

(2)报纸刊期

按刊期划分(剔除高校校报21种),全省报纸以周四刊为分界线,周四刊报纸为零,基本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周七刊、周二刊报纸最多,周三刊的报纸最少,周六刊、周一刊、周五刊报纸占中间位置。按刊期占报纸总数由大到小的排列依次为周七刊报纸14种,占报纸总量的22.2%;周六刊8种,占报纸总量的12.7%;周五刊3种,占报纸总量的4.8%;周三刊4种,占报纸总量的6.35%;周二刊8种,占报纸总量的12.69%;周一刊5种,占报纸总量的7.93%;其他刊期的21种,占报纸总量的33.33%。

(3)报纸文种

按文种划分(除高校21种校报外),云南省报纸因边疆地域、民族文化大省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出版种类较多的省份,形成了以汉文报纸为主和民族文字报纸相并举出版的格局。在42种报纸中,汉文报纸36种,占85.72%,民族文字报纸6种,占14.28%,其中傣文、傈僳文报纸各2种,各占4.76%;景颇文、载瓦文各1种,各占2.38%。

(4)报纸版式

从开版看(除高校21种校报外),2006年云南省对开报纸29种,占报纸总数的46%;四开报纸34种,占报纸总数的54%;在近年对开报纸与四开报纸基本保持平衡的趋势正被打破,四开报纸的小而精的版式呈上升趋势。

3、人才队伍

随着报纸出版规模的逐渐扩大,报纸产业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云南省办报基础也不断增强。2014年云南省直接从事报纸出版的从业人员4120人,其中在编人员1661人,占总人数的40.32%;聘用人员2459人,占总人数的59.68%。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71人,本科学历1967人,大专学历1131人,中专以下学历95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同比增长14.29%。

报纸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快,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新闻队伍越来越壮大,新型报业运营机制运行良好,在不断推动灵活的用人制度建设中,老的用人机制在退缩,聘用人员的从业数量逐渐增大,男女用工的人数比例明显缩小,同工同酬,更加体现了行业的人性化,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得到了落实,全省稳定的报纸出版人才队伍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人群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日益深广,尤其是2015年“融媒体元年”以来,门户网站、新媒体、自媒体等创新媒介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云南广播、电视、报纸受到的冲击日益巨大。

1、传统媒体受众显著下降

当网络收视、收听、阅读成了主流,甚至固化成一种生活习惯后,传统媒体受众的大面积流失已无法阻挡,云南广播、电视还有声像优势及品牌栏目勉强支撑;云南报纸就苦不堪言了,2017年,《生活新报》印完最后一期报纸,宣告关张,盛极一时的昆明市场报,如今只有《云南信息报》一家在苦苦支撑;以《云南日报》为代表的各地州党报的发行量倒是年年稳步提升,现已超过了20万份,成了传统媒介对抗新媒体的惟一亮点。

2、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严重

云南省媒体的常年广告投放量在发展黄金期一直保持在20亿元左右。其中,电视广告收入云南电视台最高时一年达5亿多元;报纸广告收入以《春城晚报》最高,高峰时年广告收入近3亿元。受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呈现出一方面广告客户逐年递减,一方面广告投入大幅下滑的态势,云南电视台、《春城晚报》的广告收入现已过不了亿元,其他电视台和报纸就更惨了,除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示、公告外,很少有广告收入进项。

3、媒体人才流失严重

传统媒介的不景气,致使大家普遍压缩企业规模,裁员、减薪成了传统媒体的常规动作,那些在体制外的市场招聘人员成了主要裁员对象。尤其是《生活新报》《东陆时报》《云南民族报》《大众消费报》等市场报,一旦破产,大批媒体从业者失去工作岗位,小部分能到用工有限的新媒体就业。数以千计的媒體从业者散落各地,其中不乏经验、能力俱佳的高级人才,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云南融媒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方针原则、加强重点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明确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推动媒体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党报等主流媒体舆论阵地的巩固和壮大,积极推进主流媒体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对云南融媒体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2015年,云南省融媒体建设拉开了帷幕,以云南报业集团、云南广电集团、新华社云南分社为标榜建设融媒体中心,再由这三家单位分区域、分地县建设县级融媒体。

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面统筹协调集团的政治、经济、技术、人才和品牌等综合优势,在坚守党报定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着力发展专业化、平台化、技术化的融合发展能力,为党报集团转型升级,提升立体传播力、打造核心影响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发挥党报党网党端一体化运作的优势,全方位抢占传播与舆论制高点,不断壮大用户群,增强融媒体覆盖能力;服务国家和云南开放战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探索“走出去”独特模式,开拓对外传播的新路径,利用地缘、文化、交流等优势,构建报刊网端外宣新矩阵,做大对外融合传播平台,发展国际合作传播能力;通过“互联网+”、“媒体+”、“产业+”,立足主业、开发多元产业,把媒体发展与产业拓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单一的媒体传播合作向多元产业开发转化,深度切入大产业链,增强党报集团的综合发展能力。

(一)基本定位和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党报集团的独特优势,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深化改革、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跨越发展,打造一流媒体,创建一流品牌,培育一流队伍,在全省主流媒体格局和构建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相适应的现代传播体系中发挥领头羊作用,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把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建设成为舆论阵地巩固、传播手段先进、产品形态多样,具有强大舆论引导能力、新闻信息传播能力和传媒文化市场竞争能力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化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跻身于全国省级先进传媒集团行列。

(二)融合发展的主要举措

1、抓好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制订与实施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发展目标,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合力推进。抓牢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项目责任制,推行项目制管理和产品化运作,全程问责问效。

制订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方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云南网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方案》《云南网“十三五”发展规划》《云南春晚传媒有限公司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案》等方案与规划,并按步骤抓紧实施。

2、深度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形成发展合力

云报集团把资源深度整合作为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推动新闻信息、人力资源、基础平台等有机聚合和一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平台共通。

以云南日报为龙头,以云南网为主体,以春晚传媒为支点,统筹其他系列报刊、网站的新媒体资源,全面打通平面媒体的功能优势与网络新媒体传播运营;发挥平台要素在融合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变部门为平台,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鼓励一专多能,一岗双责,推动人才向新平台流动,向项目聚合,向产品融合。

3、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融合创新产品矩阵

重点打造六大融合创新产品集群:以《云南日报》、云报党政新闻客户端为主体的党政新闻产品集群;以《云南日报》内参、云报智库、云南网舆情中心为主体的舆情分析与服务、社情舆情产品集群;以“四刊一网”为主体的面向东南亚南亚外宣外向产品集群以春城晚报、春城壹网、春城晚报客户端为主体的社区信息、智慧社区服务系统的城市与社区产品集群;以云南日报理论版、云南理论网、彩云网评为主体的理论研究、评论引导产品集群;以“汇付四海”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电商服务创新型产品集群。

集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综合受众覆盖超过1000万人,各类产品的综合用户达500万人。

云报党政新闻客户端、春城晚报客户端的用户规模进入全国新闻媒体客户端前100位(分别居第66位和第68位)。春城晚报新浪微博用户发展到760余万,进入全国媒体一流阵列。

4、再造数字产品生产流程推行一体化运作

推行云南日报、云南网、云报客户端及集团所属系列报刊网站在重大时政报道、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一体化运作,形成常态机制,同时鼓励集团其他媒体以项目运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协作,共同研发、生产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

在云南省首家启用媒体融合全数字化系统(“中央厨房”一期工程);围绕“中央厨房”生产体系,构建集团全媒体采编平台、全媒体移动采编平台、中央稿库、中央数据库、新闻视频制作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发挥技术的驱动作用,以平台建设、新的生产方式的构建倒逼生产流程的再造。

2017年,云报集团中央厨房项目与人民日报等5家媒体一起获得中国新闻界最具影响的“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推进全员整体转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全员转型,抓好岗位技能培训,推进采编流程、考评体系创新。适应媒体融合运行的组织构架方案、中央厨房运作机制、全媒体融合考评办法也在同步制订或修订中。

6、实行一体化运营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一体化运营,将以报刊广告发行为核心的盈利模式,转型為资本运营、品牌运营、技术运营和全媒体运营相结合的全面运营。加强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运营能力建设,高效配置集团资源,积极开拓市场,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增强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产品业态,树立产品标准,做好内容与经营两大领域的产品规划与设计,以产品连接资源、连接用户、连接产业,最终以创新产品赢得市场;主动策划参与区域性或专业性云信息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重点发展新闻类、信息服务类、移动类三大产品。

7、推进开放式合作借助外力壮大实力

借助外力促进融合发展,与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和其他新媒体公司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成为国内大网络公司、新媒体公司、行业用户在云南的首选合作伙伴,充分开发利用好与腾讯公司合作搭建的“互联网+”平台、与云南物流投控合作搭建的“汇付四海”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借助党报影响,与重点行业、州市、人口和资源大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拓展高速公路、旅游景区、重要城市节点等优质空间,深耕基层,构建新型传播与营销格局。

8、主动服务于全省媒体融合发展大格局

发挥省报的龙头作用和平台优势,在媒体融合中推进全省主流宣传舆论阵地的一体化建设,不断强化与全省各级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与项目合作,以内容、技术、平台、人才、渠道等综合优势辐射全省。云报集团以集团“中央厨房”、中央数据库等平台和覆盖广泛的内容分发渠道为依托,与我省各州市党报签署合作协议,邀请州市主流媒体入驻平台,为形成全省统一的新闻宣传指挥中心平台打下基础。

(三)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1、建设“彩云网评”全媒体评论平台,有效提升网络舆论阵地话语权

2016年11月,由省委网信办牵头,云南网承办的“彩云网评”全媒体评论平台正式上线,旨在建设一个有影响力的全媒体评论平台,建立一支有活力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重大决策部署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在热点事件中有效引导舆论。

“彩云网评”全媒体评论平台主要包括“彩云网评”频道、“彩云网评”专区、彩云网评微信号、头条号、微博号,以及云南日报“彩云网评”专栏,已形成以网站频道为主阵地,微信、微博、客户端、报纸等多种媒体同步传播的良好态势。通过签约供稿、约稿等方式招募了一批优秀网评员,平时不定期发表文章,在重大舆情事件中能做到统一指挥、有力发声。

建立了新闻宣传——网络评论——舆论引导一体化的机制,将网络评论有机融入云南网日常新闻宣传报道中,同策划、同布置、同推进,做到两翼齐飞、同频共振。在省委网信办统筹、指导、推荐下,组建云南省“网评红色大V”,在重大舆情事件时,紧扣引导任务,进行有深度、有分析说理、有准确观点评论创作,发挥舆论引导核心作用。

运行两年来,发表评论文章3000多篇,总阅读量超900万人次,单篇阅读量曾创下过15万多的成绩,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

2、“温暖的互联网——我在云南过春节”大型网络互动活动产生现象级融合产品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以及中央网信办、省委网信办关于开展“温暖中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指示,云南网从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在春节期间策划组织了“来我家吧——让我们一起在云南过春节”为主题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家庭互动体验活动。活动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征集外省家庭在春节期间到云南家庭做客,体验云南风情,感受云南纯朴民风,同时展示云南春节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发展变化,这一极具互联网特色的网络互动活动,引起全国网民的关注并积极参与,2018年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3400万。

3、年度网络舆情信息服务项目,提升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监测、分析、处置能力

为加强云南网络舆论引导、管控工作,加强网站、社区论坛等平台上涉滇舆情跟踪,云南网按照要求开展了年度网络舆情信息服务项目,明显提升了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监测、预警、报告和处置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是建立专项日常监测机制,每天或每周对重大决策部署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将每天监测到的舆情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二是加强专项舆情分析能力,打通云南网与省政府部门专项舆情报送渠道,及时完成并报送专项舆情报告;三是建立舆情处置、引导协调联动机制,即网信办、相关职能部门、媒体在舆情处置中互融互通,监测发现不良有害信息,及时上报网信办,第一时间处置。同时,根据舆情动态和网民反馈,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舆情发酵情况,适时通过再次解读等方式,澄清事实,解疑答惑,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项目实施以来,云南网提供的涉藏涉疆涉恐等舆情报告、涉滇网络舆情日报、重大网络舆情专报等报告,内容多涉及群体性事件、环保维权事件、重大突发事件、暴恐等敏感问题和民族宗教类敏感信息等重要舆情信息、敏感信息,以及针对党委政府的行动性、号召性、煽动性、诋毁性网络负面有害信息,不断加强和改进保密管理,确保舆情工作安全。舆情服务项目包括“全媒体舆情监测分析平台服务”、《涉滇网络舆情日报》《重大网络舆情专报》《涉滇新闻手机早报》涉藏涉疆涉恐等舆情报告,2017年上报《涉滇网络舆情日报》200余期,《重大网络舆情专报》60期,《涉滇新闻手机早报》180期,《涉藏网络舆情巡查简报》90余期,“每日舆情巡查”超600期(每日3报)。

4、党的十九大网络新媒体宣传形成网络传播强势,云南网在重点新闻网站中表现突出

在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中,据网络传播杂志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0月18日11时),云南网发稿量居全国省级媒体第一;云南网自采稿件被转载量居全国省级媒体第二,受到省网信办表扬。

云南网制作的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专题在全国网络主流媒体十九大PC端专题展播中,获最高的四星推荐;云南网策划的两期互动类H5《你有来自北京的明信片》、《云南人都在加这个群為十九大打call》入选“十九大融合报道精品100”评选,成绩不俗。

县级融媒体建设及建议

2018年,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及中央的部署,云南省启动县级融媒体建设。县级融媒体建设是宣传、新闻及媒体的重要工作,云南省从3月21日首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昆明市官渡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启用开始,相继建立了红河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会泽县融媒体中心、龙陵县融媒体中心等新媒体机构,并由云南报业集团、云南广电集团、新华社云南分社通过试点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从红河蒙自市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可以窥见云南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情况。

(一)蒙自融媒体中心建设

2018年10月29日,云南蒙自市举行融媒体中心揭牌仪式,这是蒙自媒体融合发展历史变革的一跃,是蒙自改革纵深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标志着蒙自迈出了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大合唱的新步伐。

蒙自融媒体中心把他们由传统媒体升级为融媒体的经验总结为9个融合。

1、解决思想观念“融”的问题

针对部分干部职工依然存在的“纸媒思维”和“等靠要”思想,通过大会小会、谈心交心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培训,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掌握了紧迫形势、学到了经验做法、吃透上级政策、理清了工作思路,凝聚起了“做优报网、做强新媒、合而为一、转型发展”的思想共识。

2、解决采编流程“融”的问题

要想生产出一流的新闻产品,就必须使用一流的生产线。经过采编流程机制的再造,红河日报社逐步实现了新闻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使整个策、采、编、审、发、导环节更合理、更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并严格落实“三审三校”的审核把关制度,确保新闻宣传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打造出了贴有红河日报社标签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3、解决组织构架“融”的问题

红河日报社按照发展形势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内设机构。对内设部室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部室工作职责,并报经州委编办批准,设立了全媒体总编室、全媒体记者中心、图片视频中心、全媒体编辑发布中心、全媒体技术服务中心、全媒体运营中心、全媒体考评中心、融媒体发展部、融媒体协调部等部室,实现组织架构的重建。

4、解决平台载体“融”的问题

红河日报社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各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入融合,以《红河日报》为根本,以网站为窗口,以新媒体为先锋队,以户外报栏(屏)为延伸链,构建起“党报、党网、党微、党端、党音、党栏屏”的全媒体矩阵。目前,加上托管服务平台,红河日报社共有25个宣传平台,形成了全面立体新格局。

5、解决内容形式“融”的问题

为改变党报以往内容“八股”、形式呆板的传统形象,红河日报社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遵循,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从时度效着力,从主题策划、系列报道入手,注重新闻的短实新、故事性,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新媒体技术等相互融合、综合运用,使新闻更鲜活、更喜闻乐见。力推直播常规化,通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图文直播、音视频直播的常态播发,与观众进行良性互动,提升宣传效果。

6、解决管理机制“融”的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对整个团队及各个岗位员工的工作要求更高,务必顺势完善再造相应制度机制。红河日报社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出台新的工作制度,建立新的奖惩机制,成立作风督查领导小组,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利用大数据平台严格公正考核,树立奖优罚劣的工作导向和氛围。利用州委对报社巡察的契机,将提出的25個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到位,推动报社发展走出了轻装上阵的步伐。

7、解决技术应用“融”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红河日报社注重发挥大数据支撑作用,为针对性改进传播形式、创新内容制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和完善制度保障,基本实现了平台之间互通互融。同时发挥自身技术力量,做好平台日常维护与常规故障的处理。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搭建快速、通畅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与中国移动红河分公司、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社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确保了技术应用的多元性和技术安全保障。

8、解决人才队伍“融”的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脱节一直是制约红河日报社发展的重要藩篱,因此,红河日报社在融媒体中心高挂标语,树立“人人皆有长处,个个都是人才”“少说别人短处,多学别人优点”明确导向,塑造团结和谐、忠诚专业、争创一流的团队文化氛围,同时,将业务骨干、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全部外派学习培训,促进其素质的转型升级,以适应融媒体发展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增加队伍活力,加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9、解决经营管理“融”的问题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资金缺口大等问题,不等不靠,结合红河日报社经营创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经营方式,从规范经营行为、统筹经营人才、挖掘资源优势、努力增收节支等方面出发,对经营创收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坚持新闻宣传与经营创收双轮驱动理念,调整经营部室分类,实现经营收入逆势增长。以自筹和融资等方式,有效解决设备采购、技术更新等资金来源问题。

(二)融媒体在宣传、报道中的成功案例

1、融媒体时代促使媒体报道方式发生改变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网、端、微等平台全媒体发布信息,对媒体人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媒体人要挣脱思想束缚,改变传统媒体的老思维,适应变革,掌握主动权,创新采写手段、传播方式,才能推出有力度有深度,群众爱看的新闻报道。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条件成熟之机,红河日报社顺理成章地进行了深刻的改革转型。如今红河日报社的新闻报道方式已从单一的图文报道变成有短视频、动图、直播、H5等多元化、多形式的报道。特别是近年来,红河日报社所推出的新闻报道,体现了标题新颖、内容灵活、可读性强的特点,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也大量使用短视频、动图,制作H5等,直播报道形式更是在全州率先使用,并收获了不少粉丝,掌握了主动权,取得了好成绩。2017年在迎接红河州六十周年大庆时,本报用直播的形式把庆典活动推送给受众,历时三天。收获了100多万的点击量,并得到了受众的青睐,此后,在一些大型活动的报道上,本报多采用直播的形式参与报道。目前,直播报道形式已成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新型的全媒体人才。

2、融媒体报道方式与突发新闻事件相互促进

融媒体的报道方式让突发事件报道更及时、准确、立体丰满,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锻炼了融媒体平台,也促使融媒体平台的报道方式更趋于成熟。

突发事件是各类媒体竞相抢夺的报道题材,是新闻媒介报道与追逐的热点事件。人们渴望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开、透明的真实消息,渴望在得到消息后看到有深度、理性客观的分析评论。然而,由于自身无法突破的限制,没有哪一种媒体可以面面俱到,全方位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于是,“媒体融合”便千呼万唤始出来。媒体融合使各类媒体变孤军奋战为联盟共享,更好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传媒作用。2019年4月22日至4月26日,红河日报社成功举办了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分会“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社社长总编红河行”暨新闻奖评选活动。这期间红河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记者采写的稿件及时刊发,六天时间里刊发了百余篇稿件,这是只有在融媒体时代才能实现的。

3、在融媒体时代,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如何面对敏感复杂的突发事件

(1)坚持政治定力

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很多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为了抢时间、抢头条,致使新闻缺失基本的要素和真实性。这个时候,主流媒体就需要足够的政治定力,坚持正确导向引领社会舆论。

(2)坚持科学策划

不同的突发事件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例如2019年3月19日,我州金平县局部降下史上罕见的冰雹,造成农房、家庭财产不同程度地受损,部分冰雹堆积厚度达28厘米左右,致使该县1.7万余人受灾。事发突然,当时本报值班的人员,没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了这次新闻报道没能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事后,本报及时总结了教训。在2019年4月2日报道突发事件——在扑救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中英勇牺牲的孔祥磊英雄事迹时,充分体现了本报的新闻敏感及策划、采写、编辑、发布能力。得知线索后,本报领导迅速做出反应,拿出可行策划。第一时间安排新媒体平台编辑收集资料,快速在本报掌上红河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刊发相关新闻信息。同时,派出记者及时赶往孔祥磊烈士的老家,采访孔祥磊烈士背后的故事,掌握一手资料,后续根据事情的发展态势,各平台根据策划上下联动,全面展开工作,成功报道这次的突发新闻。通过本报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了温暖人心、团结和谐的氛围,在微信后台收到了读者百余条留言,收获了近30万的点击量,成功塑造了媒体的影响力。

(3)坚持“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媒体改变的前提是应正确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同时,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真实性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孔祥磊烈士的英雄事迹报道为例。记者从外围入手,采访了孔祥磊烈士的亲人朋友,挖掘了他身前的感人故事,让新闻主题更豐满;编辑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及时与一线记者联系交流,通过创新形式,细致认真地整理加工新闻内容,让新闻更有深度和温度。

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渐深入,“内容为王”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已不仅是原来字面意义上的狭义内容,而是指那些具有创新个性,不能被迅速复制的内容,新闻内容应该定义为“内容生产+产品包装+渠道占有”为一体的广义内容。

“融媒体”是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近年来,红河日报社抢抓发展机遇,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重点解决了思想观念、采编流程、组织架构、平台载体、内容形式、管理机制、技术应用、人才队伍等8个方面“融”的问题,并已从单一的纸媒,扩展成党报、党网、党微、党端、党栏、党屏等融合发展的全媒体矩阵,有效促进了“策、采、编、审、发”的新闻生产发布过程更加科学、简约、及时、高效和精准。

(三)云南省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几点建议

云南省县级融媒体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将紧抓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蓬勃开展的契机,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学习各地先进经验,锐意改革创新,通过真抓实干,做出一番成效。

1、抓好顶层设计工作,统一组织、统一协调

云南省共有129个县,其中文化、习俗、交通、经济等差别极大,要几乎同时建设那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难度极大。在这里,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目标要明确清楚,行动方案要切实可靠,建设经费应充分合理,避免重复建设。这些当然都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科学合理。另外,由三家单位共同负责县级融媒体建设,谁先建?什么时候建?怎样建?这些具体问题也要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2、牢记融媒体中心的任务

立足点正在于坚守舆论阵地,坚守最基层的舆论阵地,现在,对于舆论阵地的争夺正在下沉,很多基层同志反映,一些地方最有传播力的“媒体”实际上是一些商业运作的微信公众号、头条、抖音,以煽情吸引眼球为能事,虚假新闻造谣满天飞,严重影响了基层的舆论生态与媒体传播环境。

遵照习总书记及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形成基层舆论的传播合力,构建基层舆论的良性生态,这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目标和指向。

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最应该着力的是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而不是赢利或者其他的一些什么政绩之类的考虑。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最应该着力的是媒体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而不是硬件的改造。

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量力而行

媒体转型中,一种普遍现象是,只要有一个风向,就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一哄而上,不顾自身实际、自身需要,大上快上。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要强调“有条件”,一些规模不够,或者不需要的县市,可以与其他县市或者由省市级媒体来联合实施。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上,各县市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办法,共同出资,共建平台,在分散投资风险、节约投资成本的同时,运用资源整合让融媒体中心真正运转起来,提高了融媒体中心的使用率,节约成本。

作者简介

陈天亮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舆情报纸云南
确实不容易
消费舆情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非常魔典
云南艺术学院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