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9-09-27王红霞
2018年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文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为重点内容,在文化产业规模发展、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投融资多元、品牌运营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也仍旧面临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有限、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面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应在深化改革、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深度融合、加大文化人才培育力度等方面做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探索。
近年来,贵州传统文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正在成长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重要新兴产业。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2018年文化产业统计结果,贵州省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速度稳步提升。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6898个,从业人员41.71万人,资产总计3896.17亿元,营业收入969.38亿元,总产出883.43亿元,相比2016年总产出786.63亿元,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99个,从业人员6.65萬人,资产总计926.87亿元,营业收入386.83亿元,规模以下法人单位36099个,从业人员数35.06万人,资产总计2969.30亿元,营业收入582.55亿元。
(二)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加,但占全省GDP比重较低
2017年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324.04亿元,较上年增长13.6%,占GDP比重2.4%,与上年基本持平。从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情况来看,文化制造业增加值65.52亿元,文化批零业增加值80.29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178.22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2%、24.8%和55.0%。从九大行业增加值构成状况来看,文化产业九大行业增加值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文化传播渠道24%、创意设计服务18.3%、文化消费终端生产14.9%、文化娱乐休闲服务14.4%、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12.3%、内容创作生产8.7%、新闻信息服务5.3%、文化装备生产1.9%、文化投资运营0.1%。
(三)区域不平衡发展凸显
在文化产业持续深入推进下,全省各市州及县区的文化产业增长显现不平衡特点。从市州来看,2017年,黔南州文化产业增加占GDP比重为4.50%,位列全省第一,紧随其后的位列第二、第三的是贵阳市、安顺,分别为3.97%、3.78%,并且位列第二的贵阳市与位列第一的黔南州相差0.5个百分点。位列最后的是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25%,与位列第一的黔南州相差近3.3个百分点。在全省文化旅游政策的推动下,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等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来看,2017年全省88个县(市、区)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目标值4%的县(市、区)为21个,占23.9%;还有3%至4%之间的县(市、区)为23个,占26.1%;2%至3%之间的县(市、区)为24个,占27.3%;1%至2%之间的县(市、区)为15个,占17.0%;1%以下的有5个,占5.7%。其中,观山湖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01%,位列全省第一,观山湖区充分发挥了城区地理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位列末位的贞丰县,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0.70%,由此看出,县域之间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四)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推动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相结合,贵州在省直层面组建成立了5家大一型和5家大二型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构建形成了报刊、广电、出版、演艺、影视、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业态齐备、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这些国有文化企业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底,上述共10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将近280亿元,总收入达1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108亿元,利润总额近7亿元,成为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微文化企业不断培育壮大。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推动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了一大批中小微文化企业,积极引入民营资本与国有文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襄盛举、共谋发展的态势,文化企业的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实力不断增强。
大力推动文化企业拓展资本市场运作。推动了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贵州省国有文化企业在主板上市“零的突破”。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新三板实现挂牌上市,成为贵州省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上市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家有购物集团、贵州天马传媒、多彩贵州网等公司以上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五)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牛鼻子”作用,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出台《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土地、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的具体举措。“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了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和“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对全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牵引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又精心谋划实施131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约3200亿元,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包括影视、演艺、出版、大数据、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类别。截至2018年底,131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总投资825亿元,建成、基本建成58个(占总数的44.27%),正在建设63个(占总数的48%)。
(六)投资融资取得较大成效
为支持文化企业转制和发展,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金融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贵州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组建及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从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保险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配套机制等方面提出措施,支持省内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结合贵州省文化资源特点,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收费权等新型抵(质)押融资业务,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按年下发货币信贷工作指引、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文企贷”,从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专项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按照1∶10的比例引导合作银行对政府部门推荐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七)文博会展拓宽发展平台
积极组团参加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开展了“多彩贵州”主题馆展示展销、“多彩贵州”非遗村系列文化活动、“互联网+文化”考察座谈等主体活动。“多彩贵州”主题馆,共31家企业,近3000件產品参展,设置了新媒体、大数据、乐器、服饰、蜡染、刺绣、银饰、竹编、茶酒等板块。分会场“多彩贵州”非遗村设置了“多彩贵州”图片展、文创产品展、农特产品展、非遗论坛、民族演艺等活动,共64家企业参展。据统计,主会场实现现场销售112万元,订单金额1380万元;分会场现场销售80万元,项目签约合同金额10亿元。举办2018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以“展示文旅精品,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集中呈现十八大以来贵州民间民族工艺品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据统计,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67家企业、88名境外展商和贸易代表参展参会;省内6家省直国有文化企业集团、200多名非遗技艺传承人、300多家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旅游商品企业、200余名能工巧匠选手、上万余件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精品,全国各地100余名工艺美术大师参加展会。
(八)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
以“多彩贵州”品牌为龙头,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着力“多彩贵州”品牌轻资产运营模式不断求新,注重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升。“多彩贵州”品牌集群企业涉及园区运营管理、会展活动、投资管理、演艺培训、规划研究、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生态农特、康体养生、建筑设计等十多个业态和领域。2018年,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充分把握“多彩贵州”品牌轻资产特性,整合资源,探索品牌合作路径、产业模式,深化品牌运作规律意识,发展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行业特色的文化品牌。截至2018年底,品牌集群企业达52家,品牌集群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全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客观因素和人的思想认识等主观因素限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市场主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
文化体制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国有文化企业,并带动了一批民营企业投身文化产业发展。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国有文化企业,还是民营文化企业,都还较普遍地存在体量偏小、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打造产品尤其是形成品牌较少的问题。尤其是省直层面重点打造的6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资产总规模加起来,还不及部分发达省市一家公司的规模大。6家企业之间的资产规模差距悬殊,有过百亿资产的,但也有只有1个多亿资产的。这些企业虽涉及多个产业领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业态布局过于分散,不能有效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在发挥承担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火车头”的作用还不明显。虽然省里面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但基金管理公司为省属国有文化企业下属子公司,尚未从省级层面组建文化产业投资运营公司,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开展资本化运作上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抓手,不能使有效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无限放大,国有资本利用效率还不高。部分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还未真正理顺,企业发展活力和生产力未充分释放。
(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虽然这些年全省各地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工程,不少项目和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总体来看,在项目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运营,乃至项目作用发挥上,进度不一、效果不同,还有不少欠账需要补足。省里面每年都借助深圳文博会、贵州民博会以及对外文化“走出去”等平台,组织开展项目招商引资,但由于受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缺项目资金的问题依然很明显,一些项目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建设进度缓慢。依照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及省外经验,各级特别是县级政府或者孵化类文化产业园区缺乏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展示交易、融资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管理运营团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能力,项目运转不顺畅,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不明显。
(三)文化创意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创新手段不够
西部省区缺人才是一个相对比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既懂文化创意、又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本土力量较薄弱,需借助省外力量,但在内外有效融合上缺乏磨合,储备和锻造一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的任务还很艰巨。贵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源泉和素材,但文化资源仍然独立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现代转换手段,未真正转换成丰富且符合现代消费市场的产品品种,文化产品附加值未得到较大提升。
(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经之路,贵州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但融合深度还不够,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还缺乏有效的共同推动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不少旅游景区多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普遍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创新发展,更不能通过创新创意等现代方式开发打造层次性、系列化、高品位的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以较快速度增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仍然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阶段,融合的力度、广度、深度都需进一步加大。
大力发展贵州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各项事业不断呈现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喜人态势。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客观上需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贵州文化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大力发展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中央和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把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要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求积极推进文化领域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新动能,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
从省委和省政府层面来讲,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既有顶层的制度设计,又有完善的政策措施;既有系统的部署,又有具体的安排。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着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强调“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让群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省委领导多次要求,要抓好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并把“文化产业要强”作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充分说明,从国家到省里,对文化产业都是高度重视、始终关注的,为做好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从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来看,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着诸多有利发展条件,只要主观上用力,方法对路,完全可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从国家来说,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已经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给予了有力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十八大以来,中央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30多个综合性、专门性的文化经济政策文件,涉及电影、戏曲、出版、动漫、实体书店、小微企业、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有力支持了文化产业发展。从全省来说,文化消费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当前,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期,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将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需求市场潜力很大。贵州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这些年随着贵州交通条件的根本改善,全域旅游的“井喷”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风起云涌等优势日渐显著,全省文化产业的投资条件更加有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可以说大有可为、天广地阔。
(二)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速增比,完成文化小康建设任务;另一个是提质增效,推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在提速增比、完成文化小康任务方面,从全省来讲,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全省GDP的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硬指标。从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来看,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为324.0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2.4%,距离5%的目标值差距还非常明显,任务异常艰巨。从地方来讲,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当地GDP的4%。2017年全省88个县(市、区)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未达到目标值4%的县(市、区)还有67个,占76.1%。从数据可知,县(市、区)要达到4%的目标值任务也异常艰巨。在提质增效、推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与其他经济领域一样,在贵州省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结构性问题,传统文化产业面临转型压力,特色文化产业比较弱小,新兴文化产业没有成长起来。这导致供给侧疲软乏力,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上不少文化产品,品质差、品味低,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很多要靠省外输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压力还非常大。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一)趋势
1、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明确了新形势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路径和工作目标,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着眼“高质量”,着力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极大提升,力争2019年贵州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左右,相比上年增长15%以上。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2、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和“文化+大数据”深度融合常态化
着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自然风景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贵州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旅游和文化互为表里,贵州文旅融合发展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促进,着力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两个产业向各自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2018年,从网络、媒体等各渠道的关注热点来看,“文体名人对话生态、春晚、正安吉他、天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温泉省、康养胜地”等成为了贵州文化旅游热词,可以看出,来黔游客对贵州旅游需要,已逐步从观光游览, 转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分享和贵州独特文化体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着力“文化+大数据”深度融合。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大数据”战略行动,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处理、大数据、5G网络及相关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力发展贵州文化创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推动贵阳大数据展示中心、多彩贵州网有限公司、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贵州斯凯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项目快速发展,增加相关产业附加值,延长文化产业发展链条,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贵州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及相关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借力大数据推动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3、持续推进“多彩贵州”品牌轻资产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行各业着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越来越多的行业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成为发展趋势。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要保护好、使用好“多彩贵州”品牌,进一步塑造多彩贵州形象,延伸品牌产业链条,提升品牌价值影响。积极探索“多彩贵州”品牌如何估值,如何有效保值增值,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彩贵州”品牌抵押融资产品设计和开发。进一步深化品牌商标管理企业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科学的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机制,不断拓展与相关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市场化选聘人才路径,广开引才引智之门,创新人才引聘模式,加強人才引进、薪酬激励、用人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施职业经理人试点、健全人才培训机制,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二)对策建议
2019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冲刺阶段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贯彻落实国家、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键之年。要结合贵州实际,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及时补齐短板,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推动贵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全力深化改革,全面释放发展活力
产业要发展,主业要壮大,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创新。实践充分证明,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呈现出生机活力,推动了社会事务方方面面取得了系列辉煌战绩。“改革永远在路上”,贵州将持续将文化体制改革推向前进、引向纵深。始终坚持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为统领,深化完善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大力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科学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保障和支撑作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解决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资产运作不规范等核心问题,为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2、进一步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着力壮大骨干文化市场主体,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大力实施市场化运作,推动组建综合型文化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引导和鼓励贵州广电传媒集团、贵州出版集团等省属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建设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数字资讯产业链。充分发挥广电网络上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出版传媒、星空影业、天马传媒、多彩贵州网等文化企业上市,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支持国有文化资本与非国有文化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改制重组,激活民间文化力量。
3、大力推进融合,迅速壮大产业实力
文化固有的耦合性和渗透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可以同其他多个领域的产业进行融合,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挖掘利用贵州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常态化。围绕“大扶贫”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既使基层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等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利用,又培育发展一批文化市场主体,在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发挥积极作用;围绕“大数据”实施“大数据+文化”创新创业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大生态”实施系列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充分用好贵州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做好文化与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文章,为文化提供旅游的载体,为旅游注入文化的灵魂,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入黔旅游观光、体验消费。实践证明,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不仅能使文化产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相关产业发展,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要进一步从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准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在文化领域来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切实让融合成为迅速壮大文化产业实力的有效路径和手段。
4、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探索人才保障长效机制
加大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短板”问题。多渠道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强化省、市、县分级管理、分类培训、分工负责的文化人才培训机制。组织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互联网创意人才培养计划和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每年安排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范周,关卓伦,孙巍.回首与展望:新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J].出版广角,2018 年 2 月下总第310期.
[2]刘玉珠.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1年第22期.
[3]郭献山.企业轻资产经营模式下的品牌创建研究[J].时代经贸,2018年29期.
[4]2017贵州省文化产业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
王红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