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
2019-09-27王霖
王霖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8.16亿元,同比增长8.9%;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已达到7%,在十大生态产业中居于首位,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家文化與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引领和地方积极促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甘肃省凭借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持续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有广阔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关联度愈发紧密,融合发展显得十分现实和迫切。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富集,自然景观丰富独特,拥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近些年来,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方针,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紧扣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大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遵循和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甘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概述
为了认真落实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甘肃省在2018年底前率先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经过不懈努力,甘肃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逐步升温,甘肃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据统计,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8.16亿元,同比增长8.9%;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已达到7%,在十大生态产业中居于首位,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逐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截至2018年底,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数达5323家,公共图书馆10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28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897个。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甘肃省陆续建成一批宾馆饭店、游客中心、自驾车营地、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牌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80家,星级饭店402家,旅行社660家,导游总计9080人。建成旅游厕所6783座,超额完成国家确定任务数的41.5%,成为全国旅游厕所革命推进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前四位省份之一。三是旅游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相继开通运行,通往省内外的品牌旅游列车达到17对,沿线周边城市通达能力显著增强。全省43家4A级以上景区实现了与高速公路或二级公路联通,5A级景区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联通。兰州机场开通国内外86个城市的156条航线,建成陇南成县机场、甘南夏河机场、张掖丹霞通用机场,全省民航机场达到10个。依托精品景区、风景廊道等资源,全省已建成22个自驾车房车营地。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兼蓄并重
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甘肃文化旅游的魅力所在,是甘肃旅游的“根”,关乎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全局。甘肃省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18年,甘肃省积极推动文物立法,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46项,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51项。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向社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65处。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方面,敦煌研究院取得重大突破,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同时,甘肃加大非遗传承培训工作,分别举办了6期中国传承人和2期省级传承人培训活动。
(三)文化艺术创作展演好戏连台
甘肃省突出弘扬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优秀剧目推陈出新,举办近万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兰州市创排全息舞台剧《阿里郎·大地之歌》、经典歌剧《卡门》。酒泉市征集舞台剧剧本16个,创作完成大型历史传奇曲子戏剧本《梦城传奇》。张掖市秦腔现代戏《肝胆祁连》入选全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一类作品。武威市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排、提升《西凉乐舞》《马踏飞燕》《凉州会盟》《英雄部落》《苏武牧羊》等历史题材歌舞剧。庆阳市依托中医文化资源,创排历史陇剧《医祖岐伯》,打造现实题材精准扶贫剧目《倒水湾》,重排《玉蝉泪》《四进士》等经典剧目。定西市新创秦剧《禹河春》和《公民张三》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作品。张掖市地方文旅剧目《甘州乐舞》《八之戒》《甘州民谣》实现常态化演出。金昌市创排以“紫金花城”大景区为背景的丝路精品舞剧《花语》。白银市策划举办第二届白银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平凉市承办第五届全省戏剧红梅奖大赛。
(四)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国内外美誉度
一是提出了“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旅游形象品牌。甘肃省整合各地资源和资金优势,选择优质平台实施精准营销,效果良好,五一假期成果卓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据甘肃文化旅游厅官网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甘肃文化旅游市场人气爆棚创新高,全省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460万人次,增速达27.88%;实现文化旅游收入1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6亿元,增速达29.64%。
二是发展以历史、民族、民俗等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甘肃特色文化旅游,重点发展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五市精品丝路游、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沿黄四市(州)黄河风情游、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四市华夏祖脉游。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
三是着力将丝路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平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打造成丝绸之路重要旅游目的地,将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张掖丹霞等知名旅游景区打造成丝路旅游的高端精品产品,其中丝绸之路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等7条精品旅游带列入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的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之中。
四是着眼将甘肃建设成为世界级丝路旅游目的地、中国户外体验大本营、西部自驾旅游黄金线,沿丝绸古道规划建成17个滑雪场,规划建设120个自驾营地,已建成运营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东风胡杨林露营公园、白银黄河石林等22个自驾游营地,培育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兰州马拉松赛等知名体育品牌赛事,带动甘肃户外旅游呈現出生机勃勃的强劲态势。
(五)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
一是甘肃省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甘肃省旅游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和旅游部工作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支持相关市州、县区开展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持续推进,已完成河西五市、陇东南五市和沿黄四市(州)三个区域联动发展规划,成立三个区域旅游联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4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18家。同时,2019年,甘肃省全面启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争取全省2-3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此同时,甘肃省计划编制完成《大敦煌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积极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兰州将加快完成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改造提升任务,启动读者大道文化旅游精品街区建设,推进敦煌和兰州两个区域带动极建设。启动兰州兴隆山旅游度假区、临夏州黄河三峡旅游度假区、张掖市芦水湾旅游度假区等5个拟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打造跨省区、国际化的“交响丝路”系列品牌线路,重点开发交响丝路·河西走廊1号线、黄河风情2号线、寻根访祖3号线、南向通道4号线,渐次开发“如意甘肃”为主题的跨市州全域旅游主干景观廊道,逐渐形成联动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是甘肃省智慧旅游积极推进。甘肃率先在全国提出并构建网上丝绸之路旅游,完成了4A级及以上景区与国家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及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构建起一个大数据中心和服务、营销、管理三个智慧平台。“一部手机游甘肃”功能不断完善便捷。“微游甘肃”澎湃号累计阅读量近350万,荣获“2018最佳政务传播——地方形象塑造和传播奖”。
(六)旅游宣传和营销力度加大
2018年冬季至2019年春季以来,甘肃省策划开发了“丰收了·游甘肃”、“春节文化旅游盛宴”等系列产品,先后赴北京、杭州等地开展甘肃文化旅游推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重点客源市场刮起甘肃冬春旅游旋风。开展了2018年“欢乐春节”访演活动、“甘肃文化周”系列活动、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等活动;在上海中心大厦举办“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数字丝路”让敦煌文化大放光彩。在香港举办甘肃省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活动和“绝色敦煌之夜”特色演出。成立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甘肃(东盟)旅游营销推广中心。针对五一假期特点,推出“诗与远方·大敦煌家国情怀之旅”等十大主题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各市州也相继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线路和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及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在产品升级、绿色消费、业态培育和环境优化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营造良好的假日文化旅游消费环境。境外市场拓展突出全省整体旅游形象和精品线路,瞄准重点客源市场加大宣传,入境旅游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开展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旅游交流项目103起、961人次;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累计达100125人次,同比增长27.02%;旅游外汇收入约为2740万美元,同比增长31.35%。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发展,甘肃省2019年将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市场开放,鼓励引进更多有实力的文化和旅游跨国公司参与甘肃文旅产业发展,鼓励支持转型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甘肃省文旅领域,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市场信息平台和国际营销平台,加强对外文化贸易。
甘肃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使甘肃拥有了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甘肃素有“羲轩桑梓”之称,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五帝轩辕黄帝和女蜗的生长地,是华夏文明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且有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端于甘肃的敦煌学、简牍学、彩陶学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显学。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甘肃历史文化,不断催生着时代精神,培育了《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系列著名文化品牌。其中《读者》杂志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甘肃也是闻名中外的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拥有红军长征、西路军等重要的红色文化线路。而且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汉、回、藏、东乡等56个民族,其中裕固、保安、东乡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民族歌舞多姿多彩,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富,饮食文化也是异彩纷呈。加之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貌独特,除了海洋,甘肃拥有了所有地貌,是寻祖访古、探奇观光的绝佳去处。
有关统计显示,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前五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近年来,甘肃旅游资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2017年,在堪称旅游圣经的《孤独星球》评出的“2017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中,甘肃荣登榜首。2018年,《纽约时报》发布的“2018年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中,甘肃位列第17位,是我国惟一入选省份,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入全球视野,享誉世界口碑。
(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
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路段,是连接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全国重要的物流通道、能源通道和“风光新能源”大道,是内地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经济文化走廊,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地域广阔,东西狭长,拥有发展房车自驾游的天然廊道。同时景区与城镇之间相隔较远,非常适合建设房车露营地。甘肃省与四川九寨沟、青海塔尔寺、青海湖、宁夏沙坡头、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周边高品位旅游资源的交通联系非常便利。以甘肃为起点,可以方便地与中西部省份进行区域旅游线路的组合串接,并辐射至中西亚、南亚、东北亚等国际通道。
(三)“一会一节”已经成为引领甘肃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
“一会一节”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成功举办,“一会一节”始终坚持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高标准,已经成为引领甘肃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我国目前惟一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自2016年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敦煌文博会秉承“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的重要使命,分别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加强战略对接、深化务实合作”“展现丝路风采,促进人文交流,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为主题,既形成“论、展、演、创、贸、游”这一涵盖文化全要素的框架性模式,也在文化产品展览展销、多边双边会见会谈、签署落地大批合作项目、全方位推进国际间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合作、加快发展增添了动力、提供了机遇;同时,以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文化盛会赢得“世界进入敦煌时间”、“当代丝路上的万国博览会”、令人难忘的“敦煌印象”等美誉。第三届敦煌文博会在第17届中国会展(会奖)产业年度颁奖盛典上,荣获“十大政府主导型展览会”大奖。
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是国家批准的全国惟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常设性旅游节会,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作为支持单位。自2011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八届。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成功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积极传承弘扬丝路精神,更加凸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力推进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体现了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开放精神和历史担当,已成为服务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兄弟省区市旅游交流合作的重要国际性平台。同时,构建了丝绸之路旅游联盟平台,争取国家旅游局将丝绸之路旅游联盟、丝绸之路国际旅行商大会、丝绸之路旅游“十佳”评选发布三个平台放到了甘肃,连续两届组织开展了丝路沿线旅游跨国界、跨省区“十佳”评选发布活动,使甘肃在丝绸之路旅游中占据制高点和话语权。八届旅游节期间,全省接待游客1.6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1.1亿元,达到了以节促游、以节聚力、以节提位、以节造势、以节促建、以节促管,助推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目的。“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宣传口号和“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第三届博鳌国际旅游传播论坛颁奖典礼上,分别荣获“年度传播口号榜”大奖和“年度节庆活动榜”大奖。两大节会的影响力和综合效应不断提升。
(四)支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2010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4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甘肃旅游业发展要“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2015年12月,甘肃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引导全省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推动全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10月,甘肃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甘肃旅游产业新一轮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7年3月,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统筹指导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2018年2月,甘肃省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强调以更宽的视野和更现代的眼界,把旅游强省建设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来抓,将旅游业打造成甘肃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产业,为甘肃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良好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在贯彻国家发展文化产业部署的基础上,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企业逐渐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投资规模持续增长,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全面实施“旅游+”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体育、教育、中医药等领域和行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取得了明显突破,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连年增长,增速多年保持在25%以上,稳居全国前列。2017年,全省接待游客2.39亿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综合收入1580亿元、同比增长29%。敦煌是甘肃旅游快速发展的缩影,甘肃省围绕做好敦煌旅游这篇大文章,着力打造“敦煌”金字招牌,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的旅游胜地。目前,已建立起财政、基金、社会等多元投入的旅游投融资机制,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1亿元提高到3亿元,旅游项目总投资累计达到2054.04亿元,强化文旅融合资金保障。
(六)优秀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
以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图书馆数字化试点单位为龙头,不断推进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敦煌莫高窟旅游景区为重点,敦煌研究院推动智慧旅游建设,与腾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数字丝路”计划,通过游戏、动漫、音乐等形式,推动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甘肃省博物馆围绕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完成了三个项目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内容,升级博物馆手机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建设博物馆信息化专用标准网络机房,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甘肃省图书馆已初步构建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建设,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运行良好,做好上线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特色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开发进入收尾阶段,正加紧开展局域网内运行测试,争取尽早提供公共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