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中村雨污分流及供水管网改造
2019-09-27李毓
李毓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对于多数城中村而言,其设置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主要以合流制排水的方式为主,而基于雨污分流措施,可以实现对雨水与污水的单独排放,保护所在区域的地水环境,避免水质污染等不良问题。
2 项目现状
2.1 现状排水体制
关于城中村的排水体制,当前主要以合流制为主,但在一些新型城中村则采用了分流制的方式[1]。部分商业建筑已经适配了分流管道,然而周边的公共管道建设难以与小区建设达到相适应的状态,表现出了管道混接甚至是错接等不良问题,简言之,城中村依然存在大量的直排式合流机制,与之相关的排水系统不够成熟,所形成的雨水与污水都会被直接排入到同一管道之中。
2.2 村内现状地埋排水系统
合流排水系统依然是当前城中村的主流方式,各类建筑物污水以及雨水都会汇聚到管道之中,随之进入到河流管渠,最后再汇聚到合流排水管道中[2]。本文所探讨的工程,其中的雨水主要以自流排放的形式为主,流域内并没有单独设置雨水管道,而是以就近的方式排入到周边的河涌水体中。
2.3 新村区域
新村区域的巷道宽度较大,普遍介于2m~5m之间,总体来说建筑规划较为科学,建筑的侧墙间距也达到了1m~3m,建筑自身所带有的立管数量为3~6根,在其作用下可以完成对雨水的收集处理,而后经由阳台、厨房等区域进入到污水后埋地中,进一步到达明渠并汇聚到河流管道,从而达到排放的效果。
其中有部分立管与厕所相连,而后进入到化粪池之中,再流入到合流管渠。对建筑所对应的化粪池进行分析得知,其并不具备规律性,且部分化粪池设置在了建筑的一楼,但并非完全如此,部分还设置在建筑外或者是房屋前方。
多数建筑的立管采用的是合流的形式,雨水经由立管后进入到明渠之中,与此同时明渠还具有汇聚地面雨水的功能,进而将雨水排入到巷道的合流管渠中。
2.4 旧村区域
旧村区域内所设置的巷道较为狭窄,普遍介于1m~3m之间,并且分布也不具有规则性,各栋建筑的布局杂乱无章,建筑侧墙间距也仅为1m~2m,其中有大量的斜屋顶,并没有适配立管系统,与此同时部分建筑的立管数量主要以3~6根为主,可以完成对雨水的收集,经由阳台以及厨房等地可以将其排放到明渠之中,最后进入到河流暗渠,从而将其排放到下游。还有部分立管与厕所进行连接,此后将水体排入到化粪池中,最后进入到巷道的合流管渠。
部分立管与厕所相连,同时将雨水直接排入到化粪池之中,此后排放到河流管渠,其并不具备规律性,且部分化粪池设置在了建筑的一楼,但并非完全如此,部分还设置在建筑外或者是房屋前方。
多数建筑的立管采用的是合流的形式,雨水经由立管后进入到明渠之中,同时明渠还具有汇聚地面雨水的功能,进而将雨水排入到巷道的合流管渠中。
基于上述分析得知,无论是当前的地理排水系统还是建筑排水系统,二者都以合流制的方式为主,在对项目展开设计优化工作时,必须进行合理的雨污分流优化设计。
3 污水改造设计
3.1 立管改造方案
将现有的雨水立管保留下来,并将其与埋地合流排水管道进行连接。
将现有的污水以及粪水立管保留下来,可以将其直接接入到新建的埋地污水管道之中,或者在二者中增设一个化粪池装置。
加大对河流立管的改造力度,从建筑顶层对合流立管进行截断,此后将其接入到新建的雨污水立管之中,同时立管与通气口的连接工作也尤为关键,以便发挥出污水立管的效果。
村中的多数立管均设置在房屋内部,在对其展开改造工作时需要进行墙身开洞处理,在弯头以及管道的作用下可完成对天面雨水的引流,即将其转移到新建成的雨污分流立管之中,此外截断的立管上也需要采取新建弯头以及管道措施,将其引导到外墙并增设通风口[3]。应当明确的是,开凿的墙洞应当采取套管措施,并进行灌浆施工。
靠近河涌的房屋,并不具备良好的铺设截污管道施工条件,对此采用的是涌边挂管的方式达到污水收集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涌边挂管并不允许作为污水转输管进行使用,需要在河涌两侧区域增设污水收集支管,在必要时可以加大管道的坡度。除此之外,还需在污水立管与收集总管的连接区域设置清扫口,各清扫口的间距应控制在20m以内,关于具体的改造设计(见图 1)。
3.2 埋管设计
在本次工程项目中,主要分为污水管道以及供水管道两大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做好对污水管以及供水管的平面布置工作,在展开断面开挖作业时增设了两根管道,关于其具体埋设方式如图2所示。
4 污水分流方案设计
4.1 建筑排水系统方案设计
综合考虑率当前城中村的现状,分析后提出了如下两大方案:
1)增设雨污分流立管,在其作用下可以完成对天面雨水的收集处理,将余下的立管改造为污水立管,通过浅埋污水管的方式实现与新建污水管的连接工作。
2)同样也需要增设雨污分流立管,同时需要对立管进行改造,从而得到新型污水立管,采用2层以上合流管明敷截断并新建DN150污水管收集。相比之下方案一所需的居屋外立面空间更小,对于污水管巷道较窄区域采用的是浅埋的方式,起到保护污水管道的效果。
上述两方案采用的均是管道埋地敷设的方式,但方案二增设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统,若从成本的角度考虑,方案一所需的费用更低,但是可能会出现首层返水的问题,而基于对首层接入口的调整便可避免这一问题。综上所述,方案一的可行性较高。
4.2 道路排水系统方案设计
图1 改造设计图
图2 埋管设计
新建污水管道,同时需要完成已存有的污水立管以及化粪池排水管与先进污水管道的接入工作,对所有的合流连接管道做以检查,确保完成对现有合流排水管道的升级工作,完成对村内污水的收集。基于对排水方向以及管道分布的分析,可以将村中划分为三大片区:
1)一号片区,需要在巷道内埋设规格为D300mm的污水管道,在其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收集,此外村道上也设置污水管道,规格以D500mm为宜,而巷道处所使用的混凝土管为D300mm,将其连接到每户之中,而污水管道则需接入到预留的排水接驳口。
2)二号片区,对当前现有的污水管道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于片区两侧规格为D500mm的污水管道,由于现状管道高程无法满足支管接入的要求,加之地下管线在分布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考虑到上述问题,借助于顶管完成新建污水管道与在建污水主管的连接,此时可构成一个雨污河流系统,但由于当前的排水系统为典型的纯雨水系统,对此需额外建设一套污水系统,从而完成污水接入工作。
3)三号片区,现有的污水管道主要分布在大源北路,且以D500mm污水管道居多,同时区域有在建的D500mm~D800mm规格不等的污水管道,区域内的雨污合流现象较为严重,但由于当前的排水系统为典型的纯雨水系统,所以需新建一套污水系统,将其与在建的污水管连接起来。
4.3 注意事项
1)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当下黑臭河涌整治措施的需要,是黑臭河涌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水体环境,防止污水入涌,实现河涌长治久清的必要手段。
2)城中村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城中村内实施,涉及地下管线复杂,施工场地受限制,需要克服各种困难,通过全方位的沟通和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高效、有序的推进。
3)应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城中村的不同设计及施工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分流改造措施,将项目落到实处并能有序、高效的实施。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中村逐步壮大起来,但普遍存在雨水、污水处理方式不佳的问题,本文则以实际情况为基准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造技术,以推动城中村雨污分流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