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辣椒病毒病生物制剂防控试验
2019-09-27罗锦富李永祥刘书奇
罗锦富,李永祥,周 莉,刘书奇
(1.勐腊县植保植检站,云南勐腊666300;2.勐腊县勐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勐腊666300)
勐腊县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一年中有干湿两季之分,是天然的温室大棚。多年来,勐腊县立足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不断发展辣椒种植产业,辣椒已成为当地人们增产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近年来,辣椒病毒病发生危害有日趋严重的趋势,该病会造成辣椒减产30%左右,严重的减产70%左右,甚至绝收,这极大的制约着勐腊县辣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已知的辣椒病毒病病源有黄瓜花叶病毒、辣椒斑驳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40多种病源[2]。马明等通过研究表明,辣椒的栽培区域、辣椒播种期、辣椒地蚜虫数量、栽培方式等均会影响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危害[3]。
目前辣椒病毒病的防控主要采用选育抗病品种、铺设防虫网等物理防控措施,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方法进行防治,其中化学农药是主要的防控方法,化学农药虽然见效快,但是会污染土壤环境、病源易产生抗药性,人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辣椒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刺激农作物生长、不易产生抗药性、丰富土壤菌群、对环境友好等诸多特点。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生物农药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笔者选用宁南霉素、香菇多糖、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3种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制剂进行辣椒病毒病的防控,以期降低辣椒病毒病的发病率,为勐腊县辣椒病毒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辣椒品种选用二金条(二荆条),种植密度为3.3万株/hm2。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勐腊县城边蔬菜种植地里。选择历年辣椒病毒病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田块作试验田,试验田要求地势平坦、通风透气。试验设3个药剂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每个小区种植辣椒30株。具体为处理A,在病毒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将1%的香菇多糖按1875 mL/hm2进行喷雾处理;处理B,在病毒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将8%的宁南霉素按1560 mL/hm2进行喷雾处理;处理C,移栽时将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按75 kg/hm2塘施;处理D(CK):不施用任何防控病毒病的药剂,其他农事措施不变。
1.3 调查方法
病毒病调查分级标准为0级:无任何症状;1级:心叶明脉或1~2片叶呈现花叶;3级:中上部叶片花叶;5级:除多数叶片花叶外,少数叶片畸形、皱缩或植株轻度矮化;7级:多数叶片重花叶、畸形、皱缩或植株矮化;9级:多数叶片重花叶、畸形、植株明显矮化,甚至枯萎死亡。
病毒病调查取样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方法,每个取样点调查30株,调查取样点内总株数和被害株数,计算被害株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辣椒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C的长势较强,好于其他各处理。与处理D(CK)相比,果宽处理C显著高于处理D(CK);株高、果长、果宽处理A、处理B略好于处理D(CK),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香菇多糖、宁南霉素、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3种生物制剂对辣椒无药害,且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能够促进辣椒的生长,提高辣椒的株高、果长、果宽等经济性状指标。
表1 不同处理辣椒主要经济性状
2.2 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产量和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 C>处理 A>处理 B>处理 D(CK)。与处理 D(CK)相比,处理C产量增加1950 kg/hm2,增产率为3.7%,产值增加5850元/hm2;处理B产量增加525 kg/hm2,增产率为1.0%,产值增加1575元/hm2;处理A产量增加930 kg/hm2,增产率为1.8%,产值增加2790元/hm2。
表2 不同处理辣椒产量
2.3 不同处理对辣椒病毒病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与处理D(CK)相比,各处理病害发病率均在11%以上,处理C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最好,为73.2%;处理B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为61.86%,处理A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为58.76%。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处理C极显著高于处理B和处理A。
表3 不同处理辣椒病毒病发生情况
3 讨论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宁南霉素、香菇多糖、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在辣椒上施用安全无药害,3种生物制剂产品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在58.76%~73.2%。其中施用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75 kg/hm2对辣椒病毒病防控效果最佳,为73.2%,但施用时间必须在病毒病发病前,这可能与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的防病机理有关,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处理辣椒后,能够诱导辣椒产生系统抗病性,从而降低病毒病的发病率,达到防控病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