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民居元素的“新中式”转译初探
——以西关大屋为例

2019-09-26谭文凯

重庆建筑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中式大屋西关

谭文凯

(湖南工业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从纷乱的“模仿”和“拷贝”中理出头绪,建筑风格设计的风向由“国际式”向“新中式”转变并且愈来愈受追捧。21世纪以来,新中式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现在,许多开发商更是以“新中式”为主题打造商品住宅。“新中式”是以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和手法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的风格,其中传统元素大多提取自民居建筑。

岭南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中一个十分独特的分支,西关大屋是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由于其建筑形制以及空间处理对于气候与环境的回应十分到位,创造了极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一度成为岭南城镇的时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大量西关大屋被拆毁,只有少数被作为文物保护下来,借着新中式的东风,可以通过转译将西关大屋的传统元素传承到现代建筑中,同时为岭南地区新中式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1 岭南民居概述

岭南民居,作为岭南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与岭南文化性格相互作用融合,一度开民居风格之先河。岭南民居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广府民居,分布在粤中地区,居住形式主要为“三间两廊”式,“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图1);第二种是潮汕民居,采用“井”字形格局,中心对称,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整个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相对封闭、围合,称之为“四点金”(图2);第三种是粤北客家民居,布局上与潮汕民居基本相同,为三进三间院落式,分前厅、中厅和后厅,厢房两侧加横屋。此外,在室后加半圆形或方形围拢屋,全族人住在一起,防御性强(图3)。

图1 广府民居“三间两廊”平面

图2 潮汕民居“四点金”平面

图3 粤北客家民居石龙围平面

岭南民居建筑特征表现如下:(1)以天井庭院组合建筑,平面实用,组合灵活,室内外空间联系密切;(2)外封闭,内开敞。对外高墙防火遮阳,对内天井、巷道通风;(3)造型规整朴实,室内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装饰装修;(4)宅居带有庭园、书斋,建筑结合自然,水、石、厅、廊、桥为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1]。

表1 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

2 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研究

2.1 西关大屋概述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广州西关地区的官绅富商阶层进行了大规模居住街区建设,集中兴建了数量众多的“古老大屋”,并适应了新的城市街区格局,被后世称为“西关古老大屋”,简称“西关大屋”。大屋平面型制多采用广府传统民居“三间两廊”,进行多单位纵向组合,形成典型的平面格局,被称为“三边过”,即建筑面阔三开间,中间为正间,左右为偏间,并且在相邻建筑之间设置青云巷(图4)。

图4 西关大屋“三边过”平面图

西关大屋常用人字坡屋顶,有半“回”字门廊,以石脚水磨青砖砌墙,设石门套,正门有吊脚扇门、趟栊门、硬木大门一套的“三重门”,这些都成为大屋的典型特征(图5)。面积较大的西关大屋,占地面积达到1000m2以上,屋旁、屋后附有花园,园中堆山叠石,修亭立榭,带有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宅邸特点,但又不全相同,对后期岭南园林的发展亦具有重要影响[2]。

2.2 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提取

图5 西关大屋鸟瞰图

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如表1所示。

2.3 西关大屋空间处理手法研究

建筑空间根据有无屋顶可分为内外空间,根据构成空间的形式又可分为单一空间和多空间组合。组合空间常用处理手法有对比与变化、重复与再现、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序列与节奏等等[3]。

西关大屋采用“三间两廊”平面形制作为组合单元,受封建礼制影响,整体上十分对称,但这种大屋纵深长,空间规整而重复,趣味性较弱。西关大屋的空间处理精妙之处主要在于建筑与园林空间的组合上,稍大一些的西关大屋通常会将建筑与庭园结合起来布置,根据周围的环境以及主人的实力和爱好,庭园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诸如海山仙馆、小画舫斋和梁资政第等,均是西关庭园的典型,它们园内有湖、有小山,长廊曲榭环绕全园,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4]。这种大屋带有典型的园林式大宅的特点,对岭南四大园林亦有深刻影响。受“经世务实”文化影响 ,建筑与庭园空间的组合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舒适宜人即可。其中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渗透与层次、对比与变化上,建筑对外封闭,但是对内则十分开敞,常采用敞厅、连廊、冷巷、通花窗等建筑空间与庭园空间相互渗透、穿插,形成了变化多端、内因外借的空间组织形式,因此岭南庭园空间虽小,但是小中见大、意蕴无穷。

3 西关大屋建筑元素转译

3.1 什么是转译

“转译”一词来自于生物学,是指生物按照从脱氧核糖核酸(DNA)转录得到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以信使核糖核酸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有学者针对闽南传统民居元素,探讨了其在现代建筑中的转译和运用机制[5]。本文借鉴“转译”一词来表示西关大屋建筑元素通过某种手法从原始形态演变成适合于岭南新中式建筑风格的表现形式的过程(图6)。

图6 转译示意图

3.2 为什么转译

3.2.1 岭南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需求

19世纪初,以广州为主的岭南建筑具有浓重的西洋味道,走进沙面,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仿佛置身国外。19世纪50年代,广州在离沙面不远的地方大兴土木,建造了几十栋不大的纯粹现代主义建筑,造型百态,岭南特色却消失殆尽。到了六、七十年代,莫伯治、陈伟廉、林兆璋等一批有思想的建筑师重拾岭南建筑元素,建造了许多富含岭南特色又不失现代风味的“新建筑”,如泮溪酒家的桥廊与装饰特色、矿泉客舍的底层架空与水庭、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等,这些建筑作品对于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以及对于气候环境的回应直到现在仍使它们成为经典。

3.2.2 西关大屋具有极高的保留和传承价值

西关大屋是广府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从人文来看,它是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反映,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从建筑角度来看,它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表达,是岭南民居的范本。

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加上人们保护意识淡薄,20世纪80年代,大量西关大屋被拆毁,直到1993年8月,广州市政府才把部分西关大屋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把部分民国时期公馆改建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直接建立保护单位是一种手段,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西关大屋优秀的传统建筑元素运用到方兴未艾的新中式建筑设计当中,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西关大屋乃至岭南民居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更不失为一种保护手段。

3.2.3 传统建筑元素不能直接照搬

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由于受过去技术材料、经济的制约,导致其只能用于小尺度建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趟栊门,在民居中显得轻巧优美,若照搬到大型建筑中则尺度感明显不和谐,甚至有冲突之感;受价值观念的制约,西关大屋的平面形制比较单一,而现代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功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大屋的平面及空间布局已然无法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需求;由于现代建筑更加注重经济实用性,“新中式”更是讲究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意境,一切传统大屋中精美但是繁琐的装饰不适合在现代建筑中多用,否则会显得过于复古并成为“无用的堆砌”。由此可见,若要将西关大屋的传统建筑元素与新中式建筑融合,必须进行转译而非照搬。

3.3 转译机制

3.3.1 原型延用——屋顶、巷道、天井

原型延用顾名思义是指在风格造型上延用传统元素,并从视觉上能很快地感知出来。虽然整体外观与传统元素相同,但是材料或工作机制可能发生了改变。

(1) 屋顶

清初以前的岭南民居屋面多为凹曲坡屋面,这种屋面形式本是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一千多年的形态,到了清中以后,岭南地区风雨增多,凹曲屋面下部坡度由于比较平缓,使得雨水在屋面停留时间增长,容易造成渗漏,俗称“反水”,所以人们将凹曲屋面改为直坡屋面,而凹曲的形象特征由山墙顶或垂脊来代替,西关大屋就采用了这种屋面。直坡屋面的形式可以说是岭南民居适应气候的产物,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直坡屋面硬朗的线条感十分贴近于简洁明朗的新中式建筑,在许多实例中有所延用。如中山清华坊就采用了人字形直坡坡屋顶,但在造型上做了些许变化,屋顶从屋脊处分离,进行上下错位,上开天窗,有效加强通风和采光,且一高一低的屋顶形成了错落有致的韵律感,极大丰富了第五立面(图7)。

图7 屋顶转译示意图

(2) 巷道

“青云巷”是西关大屋的一大特色。深圳万科第五园是岭南地区另一个新中式住宅社区的代表,它在建筑布局中延用了青云巷的做法:建筑与建筑之间留出一段距离形成一条幽长的巷道,两旁由于建筑外墙或庭院外墙的遮挡,可有效避免太阳直射,减少辐射热(图8)。巷道由于空间变窄,自然风经过时加速,形成穿堂风,并且巷道两侧的外墙产生的阴影会导致范围内空气温度降低,与热空气交换产生小气流,不断带走外墙表面的多余热量,从而降低范围内温度(图9)。

图8 西关大屋青云巷

图9 冷巷通风原理

除沿用了西关大屋青云巷“冷巷”的功能外,第五园也将巷道两旁的住宅朝巷道开门,使巷道具有交通功能,并且使其成为相邻住户之间交流的场所,重拾现代住宅的人情味。另外,在巷道中靠墙位置种植唐竹、花草,替代原本用来传递某种伦理思想的多道过门,增强了巷道的景观性和层次感,避免了一眼望穿的单调(图10)。对比西关大屋的青云巷,万科第五园摒弃了巷道入口处加一道外门和小阁楼的做法,小阁楼原本是轿夫的住处,但是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必要了。

(3) 天井

天井是西关大屋的核心内容,从三间两廊式布局中可以看出,天井常作为厅与厅、房与房之间采光通风的要道(图11)。在中山清华坊中也能找到大屋天井的痕迹,形式上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但是由于摒弃了等级观念,天井不必处于轴线上,布局更加自由。两旁布置房间,前后连接走廊,强调了交通作用,增加了室内外的转换,丰富了空间变化,并且里面种植唐竹,富有“中国风”,让天井变得阴凉之余,又增加了景观效果(图12、图13)。

图11 西关大屋的天井

图12 清华坊天井平面(蓝色部分)

图13 中山清华坊的天井实景

3.3.2 抽象变异——墙体、凹廊

抽象再现是对原有元素特征进行提取并抽象化演变,用现代材料和手段表现出传统意味。

西关大屋的镬耳墙极具标志性,但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这种墙体的防火功能已经不再显得重要,反而因为它的美观性使其在新中式建筑设计中常常被使用。如“一馆一园”中的八大园东区主入口便使用了这个元素,不过镬耳墙在这里被抽象化,墙体功能被消隐,表征元素运用到内部空间,使其外部特征功能化,形成了新的岭南建筑语汇。在这种语汇下,既有镬耳墙的传统韵味,又有充满现代感的空间特色(图14)。

图14 墙体转译示意图

凹廊是西关大屋中非常有地域性的元素,俗称 “回字缩藏”,主要用来遮阳避雨,此种做法在岭南地区新中式中仍然适用。如万科第五园在别墅入口处将西关大屋中“回字缩藏”的做法抽象化,利用片墙和类似格栅的条状构架构成“凹廊”的意象,再在条状构架嵌上玻璃,使之成为一个“虚”的顶面,这样可以过滤掉阳光,减少辐射热,并且达到避雨的效果。这样的“凹廊”具有灰空间的效果,在一旁种上墙竹,增加景观性,使入口处也成为一方极具情趣的小天地(图15)。

图15 凹廊转译示意图

3.3.3 局部提取——窗

局部提取是指提取某种元素的一部分,通过放大尺度与比例,或排列成序列来刺激人们的视觉,虽然识别性有所弱化,但底蕴犹存。

满洲窗在西关大屋中有大量运用。为适应岭南气候,满洲窗通常“大面积开窗”以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有效降低热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其开闭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支摘、上下推拉、中轴旋转等。由于现代人审美意识的转变和原材料的缺失,原汁原味的满洲窗除了在博物馆和部分岭南老字号酒家(如泮溪酒家)有所保留外,其他地方一般很难觅其踪迹。

在一些新中式建筑中局部提取满洲窗开闭窗的元素,以彰显岭南韵味。如岭南印象园中,有部分建筑外墙窗户采用支摘窗的形式,即提取西关大屋大片满洲窗中的一个小方框单元,并在整体上做出简化设计。窗框为简单的木框架,无雕刻,原木色,内部一层窗框无窗格,仅有一片无色透明的玻璃嵌在里面,看上去十分素雅,外面还有一层百叶格栅,可以按需要调节不同的采光强度(图16)。

图16 窗户转译示意图

3.4 岭南地区新中式的空间处理手法研究

以万科第五园为例,从规划来讲,第五园是“村落”主题,一条简洁的半环路将两个“村落”串联,各“村”内部都有幽深的街巷或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宜人的尺度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邻里空间(图17)。从建筑上看庭院是万科第五园的灵魂,从庭院别墅到合院阳房,种种院落形式都着力体现岭南民居中的内向性空间,体现了“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通过街坊-街巷-大院-小院-内院的空间层次的过渡,在强调私密性的同时也为邻里提供了交流场所。另外,岭南园林中的障景、框景及借景的手法在营造庭院空间时也有意识地加以应用,比如廊架、挑檐、花窗、窄巷等,在建筑白墙的映衬下,营造出了幽静深邃的空间效果,与岭南民居西关大屋的庭园空间处理手法如出一辙(图18、图19)。

图17 第五园“村落”

图18 第五园内院

图19 第五园外庭院

4 结语

西关大屋无论从构造还是空间上都体现了对当地气候的适应、利用和改善,是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的表现,在艺术上体现了岭南建筑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岭南人民的审美情趣,是岭南民居艺术中的瑰宝。西关大屋的建筑元素对于岭南新中式的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创造价值,可以通过原型延用、局部提取、抽象变异三种主要的转译手法将其运用到新中式建筑当中,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可以打造出既充满现代感,又不失岭南传统风味的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另外对于新中式建筑的设计师来说,在设计过程中立足于地域文化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创作才能诞生出好的作品。

猜你喜欢

新中式大屋西关
昨天和今天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小”和“少”
素描西关
浅谈室内设计中的新中式风格
独立设计家居品牌的中式情怀
传统元素与现代空间的共融性探索
试论郑家大屋解说词的英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