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肺动脉造影与磁共振成像评估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对比*
2019-09-26徐广宇赵永熙郑昌英夏洪波
徐广宇 赵永熙 项 昆 郑昌英 夏洪波
肺动脉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分支,导致肺循环受阻的疾病.目前,我国肺动脉栓塞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1].肺动脉栓塞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是7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常见原因[2].肺动脉栓塞临床症状复杂多变,诊断困难[3].目前,对于肺动脉栓塞的检查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学进行检查,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是临床检查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影像学方式之一,造影剂可显示各级肺动脉的形态特征以及管壁之间的关系等,为肺动脉栓塞的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4].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发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也起到重要作用和意义.MRI能区分肺内缓慢流动的血液和不流动的栓子,从而完成MRI肺动脉三维血管图像,帮助临床医师进行疾病诊断[5].本研究对医院收治的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CTPA和MR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研究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唐山市协和医院收治的79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8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8.4±4.3)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62例,纤维蛋白原阳性71例,咳嗽34例,胸痛21例,晕厥14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首次检查为疑似肺动脉栓塞;②有可疑诱因存在(如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导致突发性呼吸困难、胸闷等类似肺动脉栓塞症状.
(2)排除标准:①年龄≤10岁无法进行检测;②不愿进行CTPA和MRI检查;③对造影剂过敏;④心脏、肺、肝脏及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1.3 仪器设备
采用Avanto型1.5T MRI扫描仪(德国SIEMENS公司);Definition型双源CT机(德国SIEMENS公司).
1.4 检查方法
(1)MRI检查:采用1.5T MRI扫描仪及心电门控技术对患者进行MRI扫描,参数设置:回波时间(echo time,TE)5 ms,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24 ms,层厚6 mm,矩阵128X256,视野(field of view,FOV)38 cmX38 cm,翻转角30°.患者常规体位,冠状定位像取肺动脉长轴进行T1WI扫描,显示出肺动脉主干,再行垂直肺动脉扫描.
(2)CTPA检查:采用双源CT机进行CTPA检查,患者仰卧位,扫描仪扫描范围自患者胸廓入口扫至肋膈角处.使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肘部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静脉注射,造影剂注射剂量为370 mg/50 ml,注射速率3.5 ml/s.进行人工智能触发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螺距1.35~5.5 mm,准直0.6 mm,旋转时间0.33 s.肺动脉干为出发点,阈值设置为90~100 HU,扫描过程4~6 s,采集图像后进行0.5 mm层厚重建,重建后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平面重建、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以及CTPA、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结果,分析CTPA、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能;评价诊断效能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X100%;
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X100%;
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阳性人数)X100%;
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阴性人数)X100%[6].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79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中,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8例患者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占73.42%.
2.1 CTPA诊断结果
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患者49例(占62.03%),阴性患者30例(占37.97%),与病理检查对比,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x2=2.968,P>0.05),见表1.
表1 79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CTPA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
2.2 MRI诊断结果
MRI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患者55例(占69.62%),阴性患者24例(占30.38%),与病理检查对比,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x2=0.354,P>0.05),见表2.
表2 79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MRI诊断与病理检查比较(%)
2.3 CTPA和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能对比
MRI对79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66%、85.71%、94.55%和75.00%,均高于CTPA检查的79.31%、61.90%、83.67%和43.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6,x2=14.662,x2=6.099,x2=20.757;P<0.05),见表3.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7].目前,我国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肺动脉栓塞临床体征复杂多变,无特异性,随着病情的加重,多数患者并无明显临床表现,因此临床诊断困难[8].有研究指出,早期确诊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9].
表3 79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CTPA与MRI诊断效能对比(%)
CTPA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CTPA在肺部检查中可全方位、多角度对肺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有效检测,从而直观的了解肺部血管分布情况和征象[10].肺动脉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血管管腔受阻等;间接征象表现为马赛克征、心包积液、肺梗死、胸腔积液等[11].因此,CTPA可有效显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特异性征象,诊断过程中可结合两种征象进行诊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在临床诊断中运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12].MRI模式众多,通过更加清晰的显像,较好的空间分辨率,从而有效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使诊断更明确[13].本研究对79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CTPA和MRI检查,其结果显示,CTPA和MRI对肺动脉造影阳性检出率与病理检查并无差异,提示CTPA和MRI对肺动脉栓塞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但在分析CTPA和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能时发现,MRI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PA,提示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PA,与目前研究结果一致.陈德强[14]等报道,MRI技术无射线辐射,注射对比剂较少,不良反应轻,能同时检测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栓塞.MRI技术能迅速完成肺动脉三维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快捷、迅速,诊断效果较好,且在大多数学者研究中提到,MRI诊断效果比CTPA诊断效果更好,不受患者呼吸运动和配合程度的影响,相对于CTPA而言可得到更高质量的图像,有利于医师进行判断[15].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能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