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革命功臣 彰显红色精神
——延安市八一敬老院

2019-09-26撰文梁佳莹摄影李方园黄延资料

陕西画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功臣敬老院亲情

撰文/梁佳莹 摄影/李方园 黄延 资料

硝烟四起

你们将青春的热血奉献给祖国

现世安稳

还你们颐养天年的安乐家园

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始建于1959年,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休养对象主要是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过的老红军、老八路和老复员军人。自建院以来,他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服务革命功臣”的工作宗旨,以“亲情养老、文化养老、红色养老”为办院理念,在传承延安精神,讲述红色故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布局典雅,是革命功臣颐养天年的温馨家园。

注重亲情养老 营造家庭氛围

陪伴是对老人们最好的关爱,敬老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老人的思想情绪和饮食起居,他们的身心愉悦是工作人员最大的快乐。

由于多数休养老人肠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口味挑剔,所以如何安排伙食历来都是比较费心的问题。为了让老人们吃好,院里总是千方百计研究营养食谱,坚持做到一周用餐不重样。干部职工们也经常下厨房,包饺子,做拿手菜,让老人们在享受丰盛饭菜的同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同时,护理人员每天都会深入到老人中间,和他们谈心聊天,沟通思想,陪老人下棋、打扑克,散步休闲。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给予特殊照顾,洗脸洗脚、接大小便,定时为老人翻身、按摩。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照顾,让入院的老人感受到了犹如在家一样的舒适。

革命功臣颐养天年的安乐家园

老八路梁克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敬老院的职工都是我的儿女,这里就是我的家!”

推进文化养老 丰富精神生活

打开老人的内心世界,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提升老人的内涵修养,滋润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敬老院工作的新亮点。

每日清晨,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走操、运动,利用健身器材活动身体,成为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工作人员为老人们开辟的种植园和养殖区,是老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他们在愉快的劳动中相互交流,增进感情,也能分享收获的喜悦。

同时,根据休养老人们的兴趣爱好,院内为他们组建了秧歌队、合唱团、书画组、器乐演奏组和手工制作组等多种兴趣小组,并且安排有专长的职工,有计划地进行辅导,培养老人们的兴趣爱好,通过比赛,展示老人才艺。

陈汉中和王战斌老人是一对黄金搭档,一个拉二胡一个唱秦腔,逢年过节或者每次有活动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们精彩的表演。

老八路李国英说,“在敬老院过年,比在自己家里还热闹,我们可真是享福了。”

突出红色养老 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在院休养的老人,都是身经百战、为中国革命事业抛洒过鲜血的革命功臣,是革命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和珍贵的红色资源。为了抢救这些珍贵的红色记忆,敬老院里组织专人,通过采访,采用文字整理、视频资料等方式,建立口述历史档案,使之成为八一敬老院开展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源。

依山而建、环境优美的敬老院

无微不至的亲情服务与关怀

1939年,年仅13岁的同景飞参加了八路军。1942年,他跟随部队奔赴山西抗战前线,与战友们一起在惨烈的战斗中英勇作战。如今同景飞老人已年过九旬,他身着旧式军装,腰板挺直,给记者讲述70多年前的战争往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大举进攻陕北,在与胡宗南部队的战斗中,同景飞与战友在战壕里三天三夜滴水未进。“只要是想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就伤心,一场战斗之后人可能就没了……但我们从未害怕过,老百姓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先把敌人赶走!”忆往昔峥嵘岁月,老人眼里泛着泪光。

新中国成立后,同景飞回到老家志丹县义正乡务农。2003年,他被安排到延安八一敬老院养老。同景飞感慨地说:“穿得暖、吃得好、住得舒服,现在的日子好呀,我很幸福!”

老人们每年都为来院学习实践的部队官兵、中小学生、干部职工和企业员工讲述红色故事,发挥革命余热,他们都是圣地延安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凭借细致入微的工作,八一敬老院先后被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光荣院”“敬老文明号”“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优良的居住环境,人性化的硬件设施,无微不至的亲情服务,凝聚着党和政府对革命功臣、退役军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也凝聚着延安市八一敬老院每一位干部职工的默默坚守、倾情付出与无私大爱。

前半生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们过上了舒心愉悦的晚年生活

猜你喜欢

功臣敬老院亲情
亲情的滋味
老人摔伤未告知家属 养老院担责
唐君远: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一代功臣
灭害功臣
敬老院的微笑
泥土中的功臣
火场救人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左手右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