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誓守英魂 甘于奉献
——红色精神传承人张顺京

2019-09-26撰文梁佳莹摄影李方园黄延资料

陕西画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弹片长眠陵园

撰文/梁佳莹 摄影/李方园 黄延 资料

“这些烈士们都是我的前辈,守着他们就仿佛守着我故去的战友。”

风雨不改其色

岁月难移其志

我活着一天

就陪你们一天

做你们守望祖国的那双眼

张顺京,一个从战场走来的一级伤残军人,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悄然隐居在繁华背后,守着烈士、守着清贫。从20多岁的小伙子,到现在年逾花甲的老人,他用37年的青春兑现着自己最初的承诺,守护着不同时期为国牺牲的500多位烈士的墓碑,自愿成为红色精神的宣讲员。

浴血沙场 重获“新生”

1978年,20岁的张顺京入伍到成都野战部队,随部队驻扎在四川眉山。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张顺京怀着一腔报国热血,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战斗中,他所在部队遭到敌人突袭,张顺京在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友抢运干粮时,被炮弹炸得失去了知觉。尽管身受重伤,他还是凭借着残存的意志力一点一点往祖国的方向爬行,他说,就算死,也要死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经历了一天一夜的生死考验,在战斗结束后,是副连长把他背了回去。

此后,张顺京被先后送转到云南、贵州等地后方部队医院进行救治,仅大手术就做了5次。从身体上取出的弹片有几十块,其中有一块嵌入后脑的弹片始终没有取出来。经过医院救治,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却留下了半身残疾和语言障碍。那时,他仅仅21岁。

身残志坚 陵园守墓

1980年4月,病愈后的张顺京来到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省荣誉军人康复疗养院进行疗养。那时候,为了像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他每天早晨6点爬下床,拄着拐杖,像在部队出早操一样,开始了恢复训练。终于,两年后,他扔掉了拐杖慢慢恢复了行走能力。“人残志不残,不能坐着吃白饭!”随后,他在疗养院里当起了门卫,打扫卫生、收发信件的工作让他充实了许多。

一年后,张顺京听说几公里外有一座华山革命公墓,长眠着200余名各个时期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但当看到坟堆交错、荒草丛生的场景时,张顺京赶忙回去把想要守护先烈们的想法汇报给院领导。“同我并肩作战过的战友都葬在了云南,我没法为他们做什么。可这些烈士们都是我的前辈,守着他们就仿佛守着我故去的战友。”1982年1月,张顺京就把住所搬进了公墓。

起初,没有房子,他就一人睡在骨灰堂里,里面散发着的难闻气味让他常常恶心呕吐。后来经人介绍,温柔贤惠的胡海燕走进了他的生活。虽然家人极力反对,但胡海燕还是被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退伍军人感动,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夫妇俩夫唱妇随,一同开始了看守陵墓的生活。

初到陵园,到处是土坟乱岗,荒草遍地,寻不到一条能走的路,也没有像样的住房,就连村民也十分不理解,时常对他们冷嘲热讽。仅有的存放骨灰盒的几间破房子,也是唯一能住的地方。他说:“这里条件是差了点,但比起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会坚守在这里,也一定会把这里的条件改善好!”

张顺京头部留下的弹片,每逢天阴下雨,便会头疼发作十分难忍。有几次他伤口感染,病情危急,让家人十分担心,可他觉得:“我已经是死过一回的人了,现在能多活一天就是在赚,比起长眠在地下的战友们,我该有多幸福啊!”

英魂不灭 代代相传

在张顺京和荣院的共同努力下,十几年来,上级先后下拨资金数十万元用于陵园建设,修建了700平米专门存放骨灰的“天福堂”,土坟岗也被修整改建为196个庄严的大理石墓座,种植了草皮,拆除了砖墙。如今的陵园环境幽雅,焕然一新,已被市上列为华阴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几年来,学校的学生、部队的官兵、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以及来自天南海北的党员团员怀着对先烈的敬仰纷纷来到这里祭扫、缅怀,寄托了对先烈的哀思。于是他决心义务担当解说员,通过介绍自己的战斗经历,宣传陵园先烈们的事迹,来启迪和教育大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每年平均做宣讲教育有百余场,受教育的人数多达万人。

这三十年来,他和妻子就这样陪伴着长眠在此的英灵过着寂寞、单调的日子。他说,这些年得到的军功章有他的一半,也有全家人的一半,没有妻子儿女的大力支持和陪伴,只靠他一个人根本做不了这么多……

岁月流逝,四季更替。这是一个残疾老兵对烈士的承诺,更是对国家的忠诚。

年轻时和战友们在一起(中)

宣讲先烈事迹,弘扬爱国教育

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承,图为张顺京与孙子在一起

猜你喜欢

弹片长眠陵园
赞少先队员清明祭扫革命先烈墓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调节风窗弹片固定式防突挡板设计及应用
白日梦想
大将
浅析非洲的八音盒
最大坟场
百亿财政资金为何账上“长眠”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
废旧铅珠笔改装的拉线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