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 守望初心
——人民的好支书陈分新

2019-09-26撰文梁佳莹摄影李方园黄延资料

陕西画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修路全村烤烟

撰文/梁佳莹 摄影/李方园 黄延 资料

2019年通往王院村的盘山路完成了第三次拓宽修整

当过一天兵,就是一辈子的兵

战争时期,敢于牺牲

和平年代,甘于奉献

无论是守卫和平,还是脱贫致富,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的终生使命

在陕南巴山腹地的大山深处,有一位退役军人,他带领着村民通水修路,脱贫致富,发展了经济的同时兼顾了村民们的文化和教育,改变了一个落后封闭小山村的命运。他就是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陈分新。

1980年,十八岁的陈分新应征入伍,在新疆武警总队哈萨克自治州支队第三中队服役。四年后他从部队转业回乡,1992年被推选为王院村党支部书记。

但是这条村官的道路并不好走,面对吃水靠挑、买化肥靠背、照明用煤油灯、学生在易塌的石板房读书、村民思想愚昧落后、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集体经济为零的村情实际和妻子高位截肢的家庭状况,他以一名共产党员和退伍军人的勇气和决心,默默地挑起了村支部书记这个重担,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修路通水 打开“山门”

陈分新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一定要先修路。没有钱,他就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然后一趟趟地跑去交通部门争取立项,去信用社贷款;修路需要占地,他就和党支部的人挨家挨户地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需要劳动力,他就发动王院村全体村民齐上阵,一起开山劈石,一起手提肩扛,一起出力流汗。在修路的同时,他还带着群众靠抬、搬、拉的原始方式,硬是让王院村在1994年通了电,1998年通了水。

十余年间,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项工程,他组织村民修通了村组院落公路41公里,架设高低线路40余公里,铺设饮水管道4条,新建卫星电视地面转播站,新建两所村级小学,开通程控电话,打开了封闭的“山门”。

因地制宜 迈向小康

王院村是个移民村,304户1030人,24个姓氏。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60多平方米的家风家训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家的老东西都没有了。我们就引导他们重新定制、整理、收集,前后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得让子孙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陈分新带头组建了“群英会”,邀请村民在每年正月十六的时候集体参政议政,以“网格化管理”带动村民共同管理村级事务,形成了合力。在王院村,看不到赌博、迷信活动,也听不到争吵谩骂声。该村连续十多年保持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无村”,全村没有一例越级上访、没有一起重大治安案件。

王院村地势平坦、土质肥厚、光照时间长,是适宜烤烟生产的最佳区域。为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陈分新首先争取烤烟生产扶持,创设良好的生产条件,推动烤烟生产。2011年,他多次和烟草部门衔接,争取智能烤炉75座,解决了81户烤烟烘烤困难。又争取县水利局扶持,改良3组低产田50亩,如今成为全村烤烟示范田。

“王院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400元提高到如今的1.4万元,翻了30多倍。看到群众的腰包真正地鼓起来了,我比谁都高兴。”陈分新说。

建言献策 牢记使命

27年间,陈分新先后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九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6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提案。彰显了陈分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代表情怀。

无论荣誉多么高尚、使命多么光荣,地位多么显赫,陈分新从没有在人前炫耀,他依然还是那个一脸黝黑、骑着电摩、满身污渍和汗水,在山中看望村民、视察生产的村党支部书记。把群众心声送到北京,把中央精神带回来,他说他就是起到连通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目前,全村初步形成了烟草、黄花、拐枣、油用牡丹、畜牧养殖五大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了民居改善工程,完成了280户房屋改善,网络覆盖率100%。2018年,王院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陈分新早已在着手培养新人,调整领导班子结构,他有自己的担心:“人都是会老的,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假如我无能为力的时候,王院村持续变好这条道还得继续走下去,我要尽快完成60后、70后、80后、90后的组织部署,实现新老交替,新老对接。”

在新疆部队服役时的照片

当村支书二十七年依旧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质

村里每到烤烟时,热心的村支书总会搭把手

猜你喜欢

修路全村烤烟
全村唯一收件人
水城:烤烟产业坚定增收信心
《修路》教学设计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烤烟栽培地膜覆盖技术要点
烤烟品种贵烟1号贵烟2号在贵州省天柱县的推广应用示范
Beams Up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