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定位与质量保障措施
2019-09-25刘波周浩宇何轶匡迎春
刘波 周浩宇 何轶 匡迎春
摘 要:作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地的重要检测手段,毕业论文(设计)在学生知识综合应用与成果展示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与生源质量下降等原因,在如何保障本科生论文质量方面争议颇多。针对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一个基础、两个定位、三个环节、四个锻炼、重点突破”的质量保证措施,在多维协同与迭代式管理机制下,有效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本科论文定位与质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迭代式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9)08-0-03
0 引 言
国家教育部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作用,在2012年
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及学校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强调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是教授上讲台给本科生授课[1]。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部长针对当前出现的“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提出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的整改建议,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2]。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也是专业实施方案落地的重要节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其所学知识,独立提出思考问题,给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具体实施结果的能
力[3-4]。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毕业论文与学生毕业实习、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冲突,特别是高校毕业率、就业率等指标考核与高校评定挂钩,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滑[5-6]。这种现象引起诸多老师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工作进行了诸多探索,提出了许多合理化解决方案,如师生沟通方法的改进[7]、校企合作、共同培养[8]、论文形式多样化管理[9]等。
作为本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与执行者,针对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定位:农业物联网,如何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10],笔者与同事一道,经过近五年的摸索,总结了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几个措施,即一个基础、两个定位、三个环节、四个锻炼、重点突破,保证多维协同与迭代管理相呼应。
1 具体措施
我校2014年开始正式招收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作为专业负责人,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以服务农村、农业市场为主,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农村、农业的工作。首先,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四大块,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其中实践教育22分,占整个毕业要求学分百分比约为13%,而毕业实习与论文又占实践教育学分比为54.5%,可见毕业实习与论文在实践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在专业定位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做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经过不同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对比,在本系学术交流会议上多次讨论与交流,提出了“一个基础、两个定位、三个环节、四个锻炼、重点突破,保证多维协同与迭代管理相呼应”的构想,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并合理规划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时间,如图1所示。
在这个具体思路措施过程中,各个模块环环相扣,首先,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指导作用,它是整个规划的基础,也是行动指南;其次,合理规划人才定位,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选择考研的一般在30%左右,而录取率约50%,大多毕业生选择就业,因此人才定位以应用型为主,重点选择性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高校硕士生导师推荐高层次优秀生源;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三个环节的逐次迭代对毕业论文撰写的引导作用,即课程实验加强知识的理解,课程设计报告加强知识点的整理与格式的规范,教学实习加强知识点的综合与创新点的提炼,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比赛,让学生自己组织撰写比赛文档,进行知识点的提取;第四,在教学安排中,要让授课老师了解本门课程要解决毕业论文中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学校与企业的相互沟通与协调,各知识模块如何在不同年级进行迭代,逐渐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特别是通过四种模式促进学生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即组织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针对具体项目工作,产生的成果与产品可及时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比赛,适当引入企业,进行校企协作培养,扩充学生专业视野。针对快速发展的物联网新知识,通常通过开设公选课进行专业知识补充,最终目标:一方面是提升学生人格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以及素质,推动其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代码质量,保障毕业论文质量。
那么针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在教学过程中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1)狠抓基础训练
本专业设置核心课程均配套有实验课,24门课均设置有实验课程,同时设置8门课程有对应的课程设计,邀请相应企业一道参与,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代码量,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在团队合作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汇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优秀学生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比赛,通过撰写参赛文档,也能提升文字表达功底。
(2)敢于表达、提炼语言组织能力
本专业设置有两个学期的物联网专业最新技术研讨课程,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资料,撰写选题内容,编写实现代码。并在每次上课时安排1~2名学生上台汇报,先介绍PPT,再实物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學可相互提问交流,通过了再提交课程论文。最后环节要求每一名同学都展示自己的作品,提交课程论文。
(3)坚持一周一汇报制度,融入创新实验环境
现在创新实验室主要组建有图像处理、村镇管理、机器人、流媒体广播、智慧猪栏、无人机、山洪灾害、校园广播等团队,并每周组织一次汇报交流活动。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对于想考研的同学,论文选题侧重物联网技术理论研究及其在下位机上的算法实现,对于就业的同学,侧重于通过物联网装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如校园分区广播、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村务管理系统、智慧猪栏、智能压面机等。这些题目大多来自企业需求、学生自己参与大学生创新等项目,以学生自己拟定的毕业论文为主,老师加以修改与完善,对于优秀作品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发表,作品通过申报软件著作权与专利进行保护。
(4)论文内容迭代组织,逐级提升
大一、大二阶段以代码训练、巩固语言文字表达为主。大三第一学期以汇编语言与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为基础,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硬件设备开始进行选题,硬件环境不低于STM32,实现一个有意义的产品,为论文设计打基础;大三第二学期,通过嵌入式系统课程学习,进一步丰富毕业论文内容,并通过专业专题讲座课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其作品与论文初稿作为这门课程的评分成绩。大四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外出实习,通过企业训练,进一步丰富毕业论文内容;大四第二学期5月份前,完善自己的开发作品,并撰写毕业论文终稿,及时参与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老师最后指导毕业论文很轻松,学生撰写论文也有方向与材料。图2展示各个学期围绕毕业论文需完成的任务划分。
2 实施成果
这样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进入创新实验室参与项目开发,在“一周一汇报”基础上,选择优秀的同学组成创新团队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让优秀成绩激发更多同学参与项目开发、撰写开发日记,有利于论文材料的收集;同时安排同学及时总结自己创新成果,将它们转化为论文与专利发表,在保研资格上获取更大优势。表1列出了2014—2017级参与大学生创新人数、申请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等情况。
由表1可知,这种措施能吸引较多学生,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物14级带领下,形成非常好的创新实验室风气,组成“老师+研究生+本科生”的优秀团队,并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的良好风气,当前学生在项目开发方面的进展非常不错,能较好地处理团队成员的合作与分工,对项目功能扩展能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与设想,其成果更多体现在毕业论文上。表2分别列出物14、物15、物16级毕业论文选题情况。
从表2可知,当前学生获得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一部分是创新实验室参与企业项目或自己在创新实验室选题;另一部分是自己根据兴趣、参与动手实验获得的灵感,很少需要老师指定题目。从侧面说明这种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特别是对物14级毕业论文答辩的情况进行分析,有不少同学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开发及各种大学生竞赛的锻炼,能够完成电路设计与制图、电路板的焊接与各种传感器组装、硬件编程功能实现,以及硬件板块的无线通信、PC与手机端的连接传输数据、可视化交互编程,再到对传输数据的算法分析与系统智能决策等整套完整的物联网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等有完整的理解,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查阅科研文献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现在2015级实习生也成为许多单位争抢的对象。
3 存在的不足
当然这种毕业论文(设计)培养质量保障措施要求规划要统一,时间衔接较紧密,对老师要求压力较大,同时由于本系没有那么多创新实验室,因此能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毕竟是少数,特别是2016年后学生人数扩大为3个班级,创新实验室培训压力更重了。同时引进的企业需要讲效益与利润,当前基本上都在亏本做,能坚持多久也是个问题。
另外个别学生主动性较差,对基础不重视,编程能力与语言表达跟不上,缺乏有效的锻炼,后期难以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特别是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并不在编程技术或科研能力上。因此还需进一步改进培养方式,做到更好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4 结 语
本文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本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为背景,重点论述对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基本实现了“一个基础、两个定位、三个环节、四个锻炼、重点突破,保证多维协同与迭代管理相呼应”的构想,其通过“老师+研究生+本科生+企业”四维一体联动与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佚名.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12-03-16].http://old.moe.gov.cn.
[2]佚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8-06-21].http://www.moe.gov.cn.
[3]李林芝,杨淑梅.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研究[J].大学教育,2018(5):111-113.
[4]袁哲,姚永明,范淑清,等.提高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4(1):64-68.
[5]左則文.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5(48):212-213.
[6]梁正其,胡佳佳,戴婧婧,等.地方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调查分析及改革思路[J].西部素质教育,2017(6):86.
[7]赵丹,黄倩盈,杨学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高教论坛,2018(4):67-70.
[8]陆荣生,姜晓文,胡剑雄,等.面向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43-145.
[9]赵宏伟,秦昌明.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4):171-172.
[10]刘波,周浩宇,戴小鹏,等.关于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生众创空间教育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7,34(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