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我变革中实现职业教育蝶变

2019-09-25李菲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校建设

李菲

2019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高职院校应紧扣文件要求,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层次自我变革,提供具有类型特点的高质量教育。通过有效实施“六变革六构建”,构建起富有职教特色的治理模式,支撑学校高水平发展,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变革自我中心思维定式,构建供需同频共振的合作共赢机制

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供给侧改革,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在服务发展中主动求变。

完善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依据政府人社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岗位供需公报,定期深入知名企业调研用人需求,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构建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评价指标体系。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岗位需求数量和规格,常态化调整专业布局和招生计划,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深度契合,更好满足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中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

完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机制。健全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办学新格局,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四方的参与度与协同合作水平。

变革单中心治理模式,构建多方参与的共治模式

不断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政府、学校和市场在办学活动中的权责利关系,突出学校、企业双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作用,建立多主体治理体系。

完善合作办学理事会制度。在学校层面,有效发挥办学理事会的咨询、协商、议事、决策和监督职能,全面建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模式。在二级院部层面,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通过行业整合区域企业资源,统筹落实校企合作政策和措施。在專业层面,成立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用好教材选用委员会制度,借助市场主体力量,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参与人才质量提升全过程。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二级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发挥学术委员会效能。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支持其独立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发挥其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施师生校内民主管理。建好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渠道,善于利用各类媒体媒介落实学校信息公开,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激发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形成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局面。

变革封闭办学循环系统,构建内外相融的协同育人机制

积极寻求与政、行、企等外部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与政府、社会、市场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主动适应政府、社会和市场变革的步伐,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依托专业集群,成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高规格产业学院,将行业领先企业引入学校,探索多方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实现路径,创建校企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使人才培养和专业改革更适应产业和技术需要。

围绕市场需求,创新具体合作实现方式。在与企业共建订单班的基础上,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工作经验,形成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在更多专业拓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和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推动合作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以集团化办学为切入点,实现区域校际、校企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明晰产权关系,显著提升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支持集团内技术先进、实习岗位多、培养质量高的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参与到教育中来。

变革内部机构职能,构建责权利对等的柔性治理结构

通过引入企业管理经验,变革内部组织架构,再造组织流程,优化治理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

围绕专业群建设,编制组织架构,再造组织流程。梳理学校全部办学职能,对职能相近的处室进行归并,明确处室岗位职责,逐步实现“大部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能交叉和中间层级,提高办事和服务一线效率,使学校管理运行更加灵活,富有活力和创造性。

汇聚校内资源,以群建院,优化专业群运行机制。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管理重心下移,以内部逻辑联系紧密的专业群为依托重构二级院部,扩大专业群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出台柔性管理制度,推进专业(群)实体化改革。

结合多方利益诉求和市场选择,健全专业组群机制。健全多元主体利益表达与决策参与机制,促进教育信息的自由流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定期面向社会发布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推进跨处室协调,提升专业组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引入企业管理经验,构建流程清晰、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按照纵向分级、横向分类原则,梳理规章制度,按照核心要件理顺管理关系、优化管理流程,推进制度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建成教育现代化、管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的智慧校园。

变革人事薪酬制度,构建绩效导向的考评机制

以人为本,普遍激励,尊重人才,建立效能为先、优劳优酬、差异化的人事薪酬制度,全面落实人力资源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参与专业建设的能动性。

健全优先保障专业群建设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在名师培育、人员调配、进人计划及聘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领军人才等方面优先满足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安排副校级领导及处室负责人深度参与到专业群的教学、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向对专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倾斜,专业群高级岗位设置职数增加50%,对有一定专长的专业群建设人员实行低职高聘,鼓励教师建功立业。

健全围绕专业群建设的绩效考评分配制度。在教师和二级院部考核方面,着重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考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三大一优”倾斜制度,对在国家级项目建设、技能大赛、科技服务、毕业生跟踪等与专业群建设相关的大工程、大项目、重大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和二级院部,给予各方面的政策倾斜,实现优绩优酬。

在职能处室考核方面,以提升专业群建设服务能力为宗旨,从服务目标指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绩效、创新贡献等方面构建量化考评指标体系。考评分平时考核、年终考核和领导考核三个部分,由校长组织实施。由专业群评价、服务对象评价、领导评价、职能处室互评等要素构成,按年度汇总考核结果并公示,对考核成绩靠前的处室及人员给予绩效奖励,对考核成绩靠后的处室及人员取消奖励性绩效待遇。同时,考核结果作为学校人事安排调整、评优表模的主要依据。

变革文化建设惯性,构建职教特色的學校文化体系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形式。“+”既要体现高等性,具有大学文化的共性,又要突出职业性,具有企业文化的特性。通过独具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构建,形成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从而指导学校各项工作从制度管理过渡为文化管理。

建设优秀学校文化。提高对教育理想和追求的认识,对高职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全员参与,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深化研究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与企业文化有机对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品味。精心设计文化内涵,编制学校文化建设系统规划。分类实施学校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有序开展。强化对干部员工、师生的教育,让学校文化入脑入心,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内化外用。建立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通过学校行为识别和学校视觉识别传播学校理念,树立学校优良形象。注重有意识、有计划、多载体、广传播的宣传,扩大学校文化建设品牌影响,形成良好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浓厚干事创业氛围。通过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激励学校各类人才专业化发展,善于发现、总结、推介优秀师生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大力倡导“创先争优”的价值理念和正知正能量,促进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提振精神气,让想干事者有舞台,让干成事者有位子,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实干的良好风气。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专业学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