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
2019-09-25
题目一:
【故事,我独一无二的表达】
总是喜欢写点什么,又不喜欢长久地纠结于必须写点什么——世间的事就是如此矛盾。
常常想:如果给我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自由、漫无边际叙写的机会,那我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可能我会选择诗歌,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去描述我内心的波澜,只是诗歌的内敛与典雅,恐怕无法传递我散乱而琐碎的念头;可能我需要用议论,用逻辑与雄辩去教导这个世界,但我深知我思想的单薄,甚至带点无知,最终会闹出笑话,出了自己的丑……选择余地越大,困难就更大,这就是每次面对着放胆作文大赛我最为真实的内心写照;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并且比以往每次更强烈。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放胆”,而且应该是最后一次了,因为再过几个月我即将高考,这是人生最为重要的考试。在紧张的复习中,我更愿意“逆反”一次,或者说放纵一下在复习高压之下被束缚的内心。看着一同参加比赛的伙伴们自如地运用在复习中积累的论说笔调完成着作品;看到那一篇篇文章,严谨、清晰,还带上些哲思,我的内心总是捅上一个念头:要不,我也这样去写吧。只一刹那,这个念头就被狂乱地淹没——决不!脑海中清晰地印出这样一行字:
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
这句来自于《小王子》的对白,是我对文学故事的一个表白。我深藏于内心的秘密是写一个故事,一个能够传递自己内心隐秘而又不过于直白的故事。就是带着这样的念头,我写下一行文字:寄生于树上的诗人。我不写诗,可我的故事里应该有诗人的模样;我不擅长议论,可我的故事里会有判断。
執着地写着,终于完成了。还未消散那满满的喜悦,就有人质疑:“为什么是寄生于树上?这树是什么意思?还诗人……”我不喜欢解释,只是默默地想着——
只要有人能好好读读这个故事,然后他能懂得故事后面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那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了。
@朱惜墨
【只写心里话】
《遐星·想辰》其实是一篇旧文。那是2017年的9月18日,当时警钟长鸣后老师的一席话激起了我的创作灵感,于是在晚上根据自己对于文化的思考与书本中的积累写下这篇文章。
很荣幸有这样一个好的机会参加作文比赛,也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参加此次比赛,我觉得收获良多。作文比赛是一个考验我们语文素养的比赛,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并不是一两天能够形成的,必须要经过日积月累才可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写出更好的文章。多看书很关键,多看书阅读能力就提高了,阅读量大理解能力就强,写出好的文章自然水到渠成。我手写我心,我只是把我心里想的写到作文里面。
通过这次作文比赛,我也认识到我的一些不足,今后我会看更多的书,增加语文素养,写出更好的文章。
胡励人
【当我想到家书背后更深的东西】
起初,我并未打算参加比赛,总觉得自己不行,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最终报了名。
拿到四个题目的时候,我第一眼就选中了第二个——由几段家书的内容展开联想。我很喜欢家书中对亲人说话的口吻,带着温暖的气息。本来我的想法是写一写家书传递的故事,但当我仔细读了几遍林觉民的《与妻书》中的句子,了解了林觉民这位革命烈士之后,我不禁觉得一封家书背后应该有更深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将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爱交织在一起。再探索那个时代,认识那些人,我更是深刻地感受到国与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感受到革命烈士抛小爱成大爱的无私。一封封家书上展示的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吧!
在创作过程中,我时常与好友一同探讨或交换修改,提意见,也有老师为我指出了许多不足,这些都让我更加认真地对待这篇文章。可以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这次比赛的收获也不是这篇文章,而是创造它的那段时光。
阮雅琳
【情怀也是一场梦】
每个人都会有梦,梦无小大之辨,无贵贱之分,决定梦长短的只有对待梦的态度。有的人不以为意,脑后一抛便摔个粉碎;有的人耿耿于怀,逐梦一生不够,竟用一纸半夜写梦、传梦,让梦万世流动——这便是家书的内涵。
其实情怀也是一场梦。我讲的行医者,只是千千万万个有梦之士的缩影。正是一场场多彩的小梦,编织成我们的中国大梦;正是一颗颗热忱的心,汇聚成我们的民族灵魂。致敬这些可爱的圆梦人。
作文要“放胆”,不仅要有山巅远眺,振翅翱翔的魄力,也要有俯瞰山谷,拾起旧梦的勇气。不要丢弃生活中的每一段想象。告诉自己:没有一场梦是幼稚的。感谢身边给了我灵感和指导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使我有自信成为一个敢想敢做的写梦人。当然,追梦也不能少了阅读——好文章是成长的必要食粮。
李染卿
题目三:
【执笔书写家国情怀】
写作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于我而言,既不必去考虑身外之物,又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完全全随着自己的意志去抒发,以我手述我心,很是轻松惬意。
关于国人精神,这虚无缥缈的东西,着实让当今学者煞费苦心。有鲁迅先生直言怒斥,也有胡适先生委婉暗讽。
一个国家,不仅要有硬实力,更要在软实力上投资。或许是人的劣根性,我们总是无法遏制自己的恶意。键盘侠、杠精……当然,我相信这也存在于古代,也可能是我目光狭隘没能看到现代的美好,更或许是我保有更大的期待——我们活在比盛唐更宏伟的气象中。我想,重建国人之精神,大约需要我们多反思,多行动,当然,保有一份耐心,给自己,也给祖国。
通过我的文字,我能去体察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努力让自己的意识走上正途(毕竟人总是会有一些阴暗心思)。我知晓自己远远比不上那些作家,无论是阅历,还是文辞,未历经百味的人说不上透彻。时常会想:那些古代的诗词家是如何在我这般年纪写出那些精美绝伦的诗词的?看看自己写的诗词,莫说无我之境,说是有我之境也牵强了,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大概是所谓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吧。如此,我也庆幸我活在一个幸福美好安宁的时代里。
程羽棠
【写作需要思考的深度】
四个作文题各具特色,题目中心从家国情怀、历史沿革到文学评论、人文道德,给同学们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我选择的是题目三,谈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最近正好在研究摩罗先生的《中国的疼痛》,其中提到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作者通过反思历史的走向,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主导权问题提出质疑,这个题旨也与此题勾连,于是我就借着自己的思考做了一篇文章。
什么是“放胆”?在我看来,“放胆”的关键是思考不受拘束,自由抒发自己的想法。为了应对考试,我们非常容易陷入单纯背诵好词好句好素材的旋涡,忽视了自己真材实料的思考,而这也是非常可怕的。写作需要思考的深度,需要“放胆”的用武之地!
刘锦添
【我心依旧】
最初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一件小事。有一次,我去小侄女的幼儿园接她,看到她班上的一个小男孩,为了写一个漂亮的字,反复琢磨,纸都擦破了。这给我狠狠一击。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成为一门艺术,如明珠玉翠。而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抑或硬笔书写,都可遇不可求。“失写症”成为“键盘侠”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实何止是书法,漫漫岁月,从个人到群体,浮于表层成为常态。当提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融会贯通,有人不屑一顾,完全丧失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抒发我的感慨。现代为传统固本培元,以兼收并蓄之法,不断继承,是我想传递的思想。
我从小就喜欢写作,究其根源,还是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喜欢把生活中的场景转化为我独特的情感,平时喜欢看一些抒情类的书籍,因而比較感性,会思考,但不会妄加评论。写作便成了我的舞台。我要感谢我的老师,让我在一次次的磨炼中不断升华。《道德经》告诉我们,千千万万也是由一开始,千千万万最终也不敌于一,专一而终。对于写作,我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天然之心,跟随内心的情感。正如舞蹈家许芳宜的话:“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自己目中无人的喜欢和旁若无人的努力,成为世界的无可替代。”
朱清
【写作是滴水穿石的积累】
灵感是一瞬间的,但写作却是滴水穿石的积累。写作于我更像是仗剑执花,令我或喜或悲,或醒或醉,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放纵,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高,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泊。写作是最富自由的事,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外的倾诉。所以我认为写作并非一点点的堆砌,而是行云流水的恣意自然。我常常在写作时细细斟酌,思索用怎样恰当的词汇表达是值得享受的过程。该怎么表达自己呢?这样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吗?如老牛反刍般不停问自己,直到文章有清水般顺畅柔和的感觉,而同样,别人看来,也是赏心悦目,受益良多。一篇文章写下来并非一身轻,而是有什么沉甸甸地记在心里,这种积淀让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追求。
这次参赛也是想获得一次磨砺的机会,锻炼手中略有生疏的笔。而“放胆”也很合心意,提供了审视的空间和更深的思考。可以说,立足于现实对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挖掘和提炼观点是一次促进思想成熟的机会。它让我进而反省了自己,学会用进步和批判的眼光看社会,这是一名高中生所需要的能力,更是伴随成长而发展的一种远见。所以写作不仅是爱好,更是对自己和身边事物的挖掘,是表达自己声音的方式。我将在这条路上,永不停止。
葛金宜
题目四: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些作文题目时,一筹莫展。考虑了很长时间,不知如何下笔。偏议论性的题目,对于一个对写作议论文还很陌生的高一学生而言真是力不从心。所以最终我选择了小说这样一种形式。
当看到第四个题目时,内心有所触动,因为我平常就喜欢看书,各类书籍都有所涉猎。有时临近考试了,同学们都在复习研究各类习题,我还很淡定地阅读我的“课外书”,常常在“杂书”与作业之间难以取舍。被弄得焦头烂额之时,也会深深地从心底问自己一句:人到底是为什么而读书,这也成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源头。
确实,升学的压力倍增。作为学生,我们的阅读也很功利化。鲁迅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他身上具有的气魄和胆识直击我们的心灵。然而,现在为了应试,很多优秀的文字我们无法感悟,因此深感矛盾和痛惜。于是文章就化用两本书的对话来反映现代教育的缺失。人还是要为精神而读书!
我一直以为,写文章的核心是“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在读书和写作这条路上我会继续坚持,读我所爱,我手写我心!
胡燕
【书里应有让我放空的文字】
从小到大,书于我而言,都是最有吸引力的。读书,阅读别人的经历,聆听他们的心声,是件快乐的事。
书有经典与杂书之别,但在我看来,这两者不是相对的。
经典有必要一遍遍地细读,在读经典的过程中,脑海里—直有一根紧绷的弦,只有读完,才会有一种畅快的感觉。而杂书不一样,读杂书的时候,我会全身心地放空,任由自己遨游在书境之中,这就足够了。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允和说:“我若有家,愿家里有一些阳光;我若有国,愿国里有一些阳光;我若有自己,至少有个亮晶晶的灵魂。以我这透明的灵魂接受阳光。”我想,我若有书,愿这书里,有我想要的,可以滋润我心灵,让我放空的文字。
人生得以有书,让我细嗅书香,滋润心田,足矣!
翟琪
【以青涩之语,表达真实感悟】
参加“放胆”是个偶然。
前阵子忙着四月备考,本来是不知道有这次竞赛的,直到拿到稿纸的那天才知晓。“十有八九是爸妈私自帮我报了名”——当时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稿纸拿到手后,我漫不经心地从头看着题目。突然,我的目光被最后的题目——“经典名著与杂书”而吸引。
经典名著,自是不必多说,都是极好的作品。但对于杂书,我却感受良多。平时在家做作业间隙,我就喜欢捧着一本书看,选择杂书翻看的机会明显多一些。为什么极好的名著在我手里待不了多长时间呢?我认为,经典名著无论内容与辞藻都是杂书不能比拟的,但阅读起来需要心无旁骛,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时间去阅读、去消化,这些要求是我这个“忙着学习”的学生无法满足的。
再想起自己读杂书的过程,读杂书的感受,读杂书的收获,我对这个题目就有了大兴趣。这才让我能用几个文字,用青涩的语言表达自己长久以来的一点感悟,于是就有了这篇《杂书的妙处在其杂》,才能让评委老师的目光在这篇文章上停留了一会儿。
蒋晗杰
【山水相连,万木成看】
“故乡”“家书”这类字眼总是能第一时间抓住我的心。
似乎在十七岁的年纪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何为故乡,何为乡愁,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从胸膛喷薄而出的灼热和眷恋,在目光与征文题目相遇的时候变得尤为强烈。那一刻,我知道我必须要写些什么了。
执笔灯下,夜的黑翻卷着纸的白,流淌在岁月里。和以往写征文不同,这一次,我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当那束光足以将灵魂照透时,一切的一切,无关技法,舍弃架构,忘了去处。
只有一个人,一支笔,一段牵挂和一片古藤掩映下微微泛黄的曾经。
道是曾经,却那么清晰。
这场时间与时间的赛跑,这次爱与迷茫的较量,于停笔那刻,胜负已然明了。不是任谁都能拥有“以我笔抒我心”的机会,那一笔一画问,尽是心中的笑与泪、苦与甜。而预言中道明心事后的无边痛苦终未成谶,代替的是我未曾试想的惠风和畅、千帆过尽、万木成春。
姥姥的家书连着那个名为“故乡”的地方,一直是我的依靠。我与她之间有一条线,山,拦不断;水,隔不断。
孟昱
【趁亲人还在】
好久以来,姥姥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对于姥姥的记忆就像一张无瑕的白纸——空空如也。这篇文章是在我第一次看见姥姥照片时候的感想,纵使已经过去许多年了.我却觉得这件事只发生在昨天,令我记忆深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感受过的亲情,虽然我们从来见过,但血缘就像是一条线连接着我们。通过这次的作文大赛,我不仅可以将埋藏心底多年的感受寫出来,写出我对姥姥的想念,更想让看到我文章的人,趁亲人还在,多去看望、多去关心他们,不要等到最后人走茶凉了,才悔恨,才去诉说对他们刻骨铭心的爱。可那时或许已经晚了!
宋珍珍
【思想和逻辑是作文的核心】
一篇作文,若是叫我来说的话,最为重要的便是作者的思想与逻辑。思想乃是作文的核心,是作文活的灵魂,它决定着作文走什么样的路,干什么样的事,而逻辑则决定这人格化的作文怎样走路,怎样干事。再干瘪的作文,若是仍有思想与逻辑,我们就不能果断地宣判它的“死亡”;但若是一篇作文仅靠华丽的辞藻来堆砌,那我们便只能哀叹它徒有其表,而后从中刨出一些艳丽的花朵,移植到其他仍残存养分的土地上去了。
最初在拿到题目后,我决心放手一搏选择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构思我的作文一便是在抛出所有论点之后再对它们进行一次大总结,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明智的。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在看到我惨不忍睹的初稿后仍耐心地指导我修改,可以说这篇作文的成功也得益于她的帮助,没有她,这篇作文并不会呈现出如此完美的形态!
游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