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若只如初见

2019-09-25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光耀孙犁大院

“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伤感得有点宿命的感觉,但同时也体现出了哲思的意味。正如此,“初见”成了一个极富诗意的词语,似乎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现在,让我们回到那让人心动、值得珍惜的原点,定格那或期待或忐忑,或慕名而往或不期而遇的“初见”吧。

怀念孙犁先生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16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而我却面露难色。可以说,这是我没有见过世面的本能反应;也因为,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我无法忘记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著,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减)

点读

作者写她在见到孙犁先生之前,做足了心理准备——从表达角度而言,就是层层铺垫:从徐光耀到韩映山,从《铁木前传》到孙犁照片,直到在李克明陪同下走进“高墙大院”,才有了从当初“面露难色”到当下“如释重负”的变化。这次曲折的“初见”又是何等地顺利、美好,值得珍藏,必须反复回味。

猜你喜欢

光耀孙犁大院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幸福大院”可以有
光耀千年的艺术国宝
孙犁装外行
欢乐春节让陕西文化光耀海外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光为光耀中国为梦启航 中国梦系列产品全新推广
光耀扶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