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9-09-25薛生琦赵素亚李延锋荆彦平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横轴网状半球

薛生琦,王 磊,赵素亚,李延锋,荆彦平

(1.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2.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血管网状细胞瘤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1%~2.4%[1]。绝大多数血管网状细胞瘤发生于颅后窝,是成人颅后窝主要肿瘤之一,5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性多于女性[2]。目前,血管网状细胞瘤主要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来诊断,但其磁共振表现不一,囊结节型血管网状细胞瘤较易诊断,而囊腔型、实质型血管网状细胞瘤容易与其他肿瘤混淆,诊断困难。本研究对27例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至2018年1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23~69(45.7±0.5)岁;主要临床表现:头痛13例,共济失调3例,恶心、呕吐6例,眩晕及眼球震颤5例;病程1~24(16.1±0.6)个月。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

1.2 MRI检查方法MRI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xt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横轴位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及矢状位T2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e weighing imaging,DWI)扫描;T1WI: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为500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为12 ms;T2WI:TR为2 200 ms,TE 为90 ms;扫描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2 mm。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技术,TR为6 000 ms,TE为92 ms;矩阵192×192,层厚5 mm,扩散敏感因子(b)为1 000 s·mm-2。T1WI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德国Bayer Schering Pharma AG,国药准字J20130087),0.1 mmol·kg-1(0.2 mL·kg-1),3 mL·s-1经肘静脉注射。

2 结果

27例血管网状细胞瘤按病变形态分为3种类型:(1)囊结节型14例,其中位于小脑半球9例,小脑蚓部3例,幕上脑实质2例;肿瘤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呈长T1和长T2囊状信号,12例肿瘤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等T1、稍长T2结节影,增强扫描结节可见强化,囊不强化(图1),DWI病变扩散不受限。(2)囊腔型6例,其中位于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2例,脑实质内1例;肿瘤形态规则3例,不规则3例,均呈囊状长T1、T2信号改变,DWI扩散不受限,周围未见水肿,增强扫描囊壁可见轻微线状强化(图2)。(3)实质型7例,其中位于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2例,脑实质内2例;肿瘤边界清楚2例,不清楚5例,呈混杂T1混杂T2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强化,3例病灶周围可见水肿(图3)。

A:横轴位T1WI,右侧小脑半球见类圆形长T1信号影;B:横轴位T2WI,右侧小脑半球见类圆形长T2信号影;C:横轴位DWI,病变扩散不受限呈低信号;D:横轴位T1WI增强扫描,囊性病变不强化,内见小结节较明显强化信号。

A:横轴位T2WI,右侧小脑半球见不规则形长T2信号影;B:横轴位DWI,病变扩散不受限呈低信号;C:横轴位T1WI增强扫描,囊性病变壁可见轻度强化,瘤周未见明显水肿。

A:横轴位T2WI,右侧小脑半球见混杂T2信号影,周边见线状血管流空信号,周围见水肿长T2信号;B:横轴位DWI,病变不均匀轻度扩散受限;C:横轴位T1WI增强扫描,病变呈实性强化改变,周边可见线状血管强化影,瘤周水肿不强化。

3 讨论

血管网状细胞瘤是颅内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大小不等、致密的毛细血管网或海绵状血管网以及团状、网状或弥漫分布的网状内皮细胞组成,多发于颅后窝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以大囊小结节为主要影像学表现,囊结节型多见,囊腔型及实质型相对较少[2]。CT扫描后颅窝有较明显的骨伪影,不能充分显示肿瘤本身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而MRI扫描具有多方位、多参数、高软组织分辨率成像等特点,无颅骨伪影的干扰,且能显示血管流空效应,对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明显优于CT,能真实反映肿瘤的大小、范围、形态及病理结构。

本组病例中,囊结节型血管网状细胞瘤14例,其中位于小脑半球9例,小脑蚓部3例,幕上脑实质2例;与沈雯等[3]报道基本一致。囊结节型血管网状细胞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MRI平扫囊液在T1WI上呈低信号,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但略低于脑白质;在T2WI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囊内可见附壁结节,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壁结节均一强化,囊壁无强化,呈典型的“大囊小结节”表现。有部分病变T1WI及T2WI壁结节显示不明显,但增强扫描仍可见强化壁结节。病理学方面,囊壁薄,由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假包膜,囊液为草黄色,其化学成分与漏出液相似,囊腔张力高,边界清楚,边缘光整,少数可见分隔。囊结节型血管网状细胞瘤影像学特征明显,诊断较容易。

本组病例中有6例表现为单纯囊腔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囊液在MRI各序列上类似脑脊液信号,但增强后囊壁可见轻度线状强化,这与半纯囊肿的增强扫描不强化有区别。一般认为,囊腔的形成与肿瘤组织退变、血管滤出增加或神经组织内缺乏淋巴组织有关[4]。DWI病变扩散不受限,这也间接反映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囊腔型血管网状细胞瘤需要与以下病变鉴别:(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儿童绝大多数起源于小脑蚓部,而成人以小脑半球多见;通常以单发大囊多见,肿瘤体积较大,直径常超过5 cm,生长较缓慢;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可伴钙化,占位效应较明显,增强后囊壁常呈环状强化,实质部分多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5]。(2)蛛网膜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病灶多位于脑外,MRI囊液信号同脑脊液信号,而血管网状细胞瘤的囊液T1WI高于脑脊液,低于类脂质。(3)小脑单纯囊肿。多位于小脑半球,呈圆形或椭圆形,囊液与脑脊液样信号相似,囊肿边界清楚,轮廓光滑,囊壁无钙化,周围无水肿,可以推压第4脑室变形移位,增强扫描无强化,但部分与囊腔型血管网状细胞瘤鉴别仍困难,确诊需要病理血检查。

本组病例中实质型血管网状细胞瘤7例,肿瘤为实质性,病变较大者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欠清晰,无囊腔,实质成分内可发生坏死、液化或囊变,故信号较混杂,病灶周围可见水肿带,可见肿瘤血管呈线形或蛇形流空的无信号区,以T2WI显示为佳;增强后瘤体可有显著强化,较大的肿瘤血管呈流空低信号,较小的血管可见强化呈高信号;病理方面,由高度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血运极其丰富,少数亦可由于坏死成分而强化不典型,仅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伴或不伴瘤周水肿[6]。实质型血管网状细胞瘤需要与以下病变鉴别:(1)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第4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常突入和充满第4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多数病灶边界清楚,轮廓光整、略毛糙或呈分叶状;T1WI多数呈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约15%的肿瘤内有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钙化,约10%的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均一强化,液化、坏死部分无强化,且沿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是其特征之一[7]。(2)室管膜瘤。发病高峰为1~6岁和30~40岁,90%以上的室管膜瘤位于第4脑室,生长缓慢,因钙化、坏死等原因,肿瘤信号常不均匀,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8];室管膜瘤发生于小脑半球实质内者少见,肿瘤内常有多发小囊变存在,钙化也较常见。(3)单发转移瘤。中老年人多见,常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小脑皮髓质交界区,肿瘤周围伴有明显指压状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

综上所述,血管网状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各型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横轴网状半球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请 您 诊 断
SWRH82B热轧盘条心部异常网状渗碳体组织分析及改善措施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莫把此图作彼图
底横轴翻板闸门安装施工工艺分析
流动管理:一种班级管理的实践模式
东西半球磷肥市场出现差异化走势
二维网状配聚物[Co(btmb)2(SCN)2]n的合成、晶体结构和Pb2+识别性能
半球缺纵向排列对半球缺阻流体无阀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