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传统面食
——浆面条

2019-09-25

农家参谋 2019年8期
关键词:浆水面食绿豆

在洛阳面馆的大门上,经常会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浆面条清清白白,糊涂面糊糊涂涂。”不仅形象地比喻了浆面条的外观,还隐喻了做人要像浆面条一样清清白白,恪守原则,遇事也要难得糊涂,得饶人处且饶人。

浆面条,洛阳民间的传统面食,也叫“浆饭”,它不像兰州牛肉面、武汉热干面、山西刀削面、岐山臊子面那样闻名全国,但它别具特色的风味在洛阳当地也称得上一道经典美食。上至高档饭店,下至街巷小店,远至乡野农舍,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可谓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也对它喜爱有加。

浆面条在洛阳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据说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没有什么食物,只有几把干面条,和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可是刘秀饥饿难耐顾不了那么多。于是,主人就舀了几瓢酸浆,把现有的干面条和菜叶、杂豆统统放到锅里煮。煮熟后,锅里的面条泛着一股淡淡酸气,但刘秀竟觉得有一股异样的清香,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刘秀当了皇帝之后,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那碗浆面条念念不忘,所以,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洛阳浆面条之所以流行,成为洛阳百姓的所爱,与洛阳民众的生活习惯有关,长期以来,洛阳民众生活饮食趋向简单,基本以面食为主,一个馒头、一碗面汤或一碗浆面条就是一顿饭,既顶饥又舒服。这种情况下,浆面条应运而生,洛阳浆面条的流行还要归功于洛阳老城的家庭主妇,浆面条比一般的面条有味,做法又简单,可稀可稠,随锅放蔬菜,口味又有变化。因此,浆面条大行其道,成了老城大妈的绝活,吃浆面条成了老城人的显著标志。

洛阳浆面条的流行与洛阳民国以来洛阳经济的发展有关。进入近代,尤其是洛河等内河航运的发达、陇海线的开通,洛阳遂成为豫西的大商埠,成为豫、晋、陕物资的流通中心。随着商业的勃兴,流动人口激增,作为方便食品,洛阳的浆面条和洛阳的牛羊肉汤风靡市面,成为商贾和各色打工者的基本饮食。

洛阳浆面条的流行还与洛阳人勤俭的习惯有关。绿豆浆最初是做绿豆粉的副产品,后来发展成专门做浆。绿豆粉是高档淀粉,做牡丹燕菜、绿豆凉粉等都离不了,精华提取出来了,或者大都提取出来了,副产品不舍得扔,绿豆渣可做豆渣馍、豆渣饼,豆浆可以当汤喝,豆浆,放酸了就是酸豆汁,在北京等地比较受欢迎。洛阳的豆浆恰恰走了和面条结合的这条路——浆面条,化辅料为神奇,这就是洛阳先民的创造,是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浆面条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主料是面条,尤以手擀绿豆面为最好,但其配料最为关键,因为煮浆面条的水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种特制的面浆。所以,一碗好的浆面条,除了要看厨师手艺之外,还要看有没有好的酸浆,浆水做得如何,决定浆面条质量的好坏,也说明主妇烹调手艺的高低。由于浆水食用的人多,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浆人”制浆,由此形成了洛阳有名的“浆房胡同”,这在中国的其他城市是绝无仅有的。

浆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其中绿豆浆最佳,乳白色为上乘。做浆时,先把绿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把酸浆倒在锅里。做浆饭时,千万不可让浆汁溢出锅,浆在火上时,先在锅里滴几滴香油,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放入五香粉等调料。浆水煮沸时,把面条下锅,勾入面糊,再放入盐、葱、姜、花生、芝麻、黄豆、芹菜、辣椒等调料,一碗浆面条就做好了。食用时,根据的自己的口味放入辣椒、韭花酱味道会更佳。

因为这种煮面条的方法是在浆水中下面条,所以洛阳人都叫它“浆面条”或“粉浆面条”。在做的时候会闻到一股隐隐的酸味,但是在吃的时候它的酸味几乎都化解在料上,吃不出太大的酸味。

浆面条并不烫口,入口顺滑畅快,如若无物,芹菜清脆,花生、豌豆、黄豆煮得软烂,配上一口手工擀制的面条,越嚼越口齿生香。由于绿豆浆是经过发酵的,做成的浆面条是热性的,所以浆面条不宜连续吃,吃多了容易上火。

浆面条一般不单吃,要有“配头”,即要有“伴侣”。浆面条一般吃不饱,一则蛋白酶、乳酸菌多,容易消化,很快就饿了,因此有俗语“浆饭不算饭”。二则浆面条主要是品其味,因此,浆面条稍稀一点比较好,但稀了就不顶饥,就要配着东西吃。配食也有讲究,浆面条素,要配荤一点的东西,如炸馍干、油饼、油馍头等,再配上一些小菜,荤素搭配,稀稠搭配,主辅搭配,美味合口,津津有味,口齿生香,耐人回味。

浆面条还有一种吃法是放凉后再加热,而加热后的“剩浆面条”是浆饭中的上品,因为浆饭是素食,又是豆制品,经过油炒制以后,一是香,二是鲜,三是焦,在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年代,无疑是美味佳肴。故而民间有俗语称“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浆饭热三遍,金子也不换”“浆饭热三遍,给个县官也不干”,可见浆面条在当地人心中占据了何等的地位。

如今,浆面条已被国家评为中华名小吃之一,在洛阳城中,火车站、集贸市场、大小街道卖浆面条的随处可见。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也变得多元化,但浆面条却依然能在各家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城乡居民的必备品。尤其是远走他乡在外打工的农民,出门在外、客居异地的游子,时常会想念家乡的那碗浆面条,它质朴自然、清新淡雅的独特风味,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洛阳人,也给外地的客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使得一些大饭店也给它提供了上席的机会。

浆面条是洛阳人的家常饭食,凡是喝过洛阳浆面条的人,提起这味小吃,立刻会觉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它那特殊的原料和特殊的做法,使浆面条与普通面条的味道截然不同。此外,浆面条还有开胃的作用,使人吃了还想吃,欲罢不能。

面条是河南人除馍之外的另一大主食,做法也有很多种,就品种来说,常吃的有汤面条,捞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炯面条、蒸面条、烩面条、拉面条等。从形状上说,有一厘米宽的宽面、窄如韭叶的窄面、细如发丝的龙须面,也有菱形的面叶儿、绵长不规则的面片等。从味道上说,有淡味、咸味、辣味、酸味等。

中原民间有句俗语,叫“面条擀薄切窄,不怕临时添客”。意思是擀面的时候,把面条擀得薄一些,切得细一些,就是临时来了客人,主人也不会手忙脚乱。多添几碗水,客人的饭就出来了。所以说,人们爱吃面条,不仅仅是面条好吃,省力省时,它与吃米饭、吃馍相比较,还是非常节约的。从吃面条这个习俗中,也可以看出中原人民勤俭持家、朴实厚道的优秀品质。

中原人离不开面食,更离不开面条,人们常用“一天不吃想得慌”来形容对面条的喜欢程度。凡是来到中原游玩的,一定会品尝一下河南的面食,过过味道各异的面条瘾,感受一下独特的河南面食文化。而浆面条这种带有浓厚的北方麦黍文化特点的饮食习俗,往往会给游人的旅途生活带来始料不及的感受。

猜你喜欢

浆水面食绿豆
西北美食浆水或可降尿酸
小绿豆变身记
Do You Know?
绿豆成长记
清热解毒绿豆香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绿豆发芽了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舌尖上的浆水
八里河畔,面食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