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双石》诗对中国石文化的影响

2019-09-25文/王

宝藏 2019年9期
关键词:太湖石赏石白居易

文/王 沛

白居易(772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当过翰林学士、左拾遗、中书舍人、太子少傅,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好事。他晚年寄情山水,一直闲居洛阳香山,唐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离世,死后葬于香山,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存诗3000 余首,著有《白氏长庆集》(71 卷),清代收录于《四库全书》。

白居易也是我国古代著名赏石家,写过《双石》《太湖石》《莲石》等不少咏石诗和《太湖石记》等赏石理论散文。他的赏石理念、方法和独到见解,对中国石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一、《双石》的写作背景

白居易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中小官僚家庭出身,因躲避战乱,童年在宿州符离度过。他从小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29 岁(800 年)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年)任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元和十年(815 年),因越职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 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年),“知非之年”的白居易请求外放,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他为官清正,兼济天下,颇得民心。在杭州刺史任内,主持疏浚六井,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在西湖两岸栽种杨柳,杭州人为了纪念他,把“断桥残雪”至“平湖秋月”的沙堤,命名为“白堤”。在苏州,为便利水陆交通,他组织开凿了“七里山塘”,苏州百姓为怀念他称作“白公堤”。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年),53 岁的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满,在回洛阳途中,得知从小青梅竹马、彼此相恋了30 多年的湘灵早已搬家、不知去向,这使他倍感孤独、忧伤和无奈,情绪一落千丈。后匆匆赶赴苏州任职,宝历二年(826年)因病去职离开苏州。次年至长安任秘书监,后转刑部侍郎、太子少傅等职,多次借故不就,开始计划晚年生活。

苏州是白居易远离皇室、异地为官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在长期的官场坎坷中,诗人深感世态炎凉,对自身仕途冷淡,但他依然饱含热情,不妄取、不妄为,顺天意、顺民意,做了许多让老百姓敬仰的事,唐宣宗评价他是“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诗人毅然选择了退隐,“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正是他明则卸甲归田、“穷则独善其身”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期盼。

白居易画像

二、《双石》赏析

《双石》诗约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为五言长诗,共32 句,表达了诗人对“双石”的珍爱,并愿与其终身为伴。

全诗如下: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

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

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

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

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

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

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

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本诗可分为4 部分。诗人将其所得两块石头的来历、形状、修治过程和功用,写得淋漓尽致。

第1 部分,从开头到“一朝入吾手”,共8 句.写“双石”的外貌、质地和来历。“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言其貌,这两块青色的石头,形状古怪而丑陋。他接着说,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没有可用之处,当时谁都懒得看它拿它。“结从胚浑始”以下4 句,笔锋一转:虽然看上去很普通,却是那么的坚硬,从远古的混沌时代诞生,亿万年里被遗弃在水滨,今天在太湖洞庭山,上苍终于馈赠于我,这是多么的不易啊!写出了“双石”的非凡经历。胚浑,指混沌。

第2 部分,从“担舁来郡内”到“不似人间有”,共8 句。写自己对“双石”的清洗整理,进一步凸显其珍奇。“担舁来郡内”以下4 句,写诗人把“双石”从洞庭山抬回到住所后,小心翼翼地用水洗刷,去掉石上的泥垢,以及洞孔、裂缝中的杂物。“老蛟蟠作足”等4 句,继续写其奇特:我就钟爱这种怪石,它就像“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诗人忽然发出感慨:我怀疑这个宝贝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不像人间有的。这与本诗开头“厥状怪且丑”形成鲜明对照,原来它们是这般玲珑剔透和隽秀。笔者以为,这部分的中间4 句,正是分别描述石之“透、漏、皱、瘦”。

第3 部分,从“一可支吾琴”到“玉山颓已久”,共8 句。写“双石”的功能作用,同时继而写其形态。“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二句写其功用,诗人发现其有特别的用处,可以支琴、也可以贮酒,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这里与诗开端的“俗用无所堪”也形成较大反差。“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二句,写“双石”的形态,挺拔峭绝,中有洼坑,正好能支琴、贮酒。“五弦倚其左”等4 句,写诗人一把弦琴靠其左,一壶美酒置其右,酒还没有喝完,自己却早已酩酊大醉。玉山颓,形容人酒醉欲倒之状。

第4 部分,从“人皆有所好”到结束,共8 句,写诗人老年孤独的感慨和悲叹。“人皆有所好”以下4 句是说,人往往都有这样的喜好,寻求人或物的成双配对。我越来越害怕出入年轻人的场所,因为他们实在容不下我一老翁。“回头问双石”等4 句,诗人再次发出感叹:冰冷的石头竟能成双成对,我怎么就如此孤单?你们(指双石)可否陪老夫安度晚年呢?石虽不能言,但知我心意;愿投有缘人,许我为三友。

《双石》主题鲜明,注重写实,刻画细腻,形象生动,叙议结合,洒脱空灵,语义通俗,文字优美。看似用笔随意自在,但颓唐中得生趣,结尾尤其灵妙,显示了诗人“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的一贯诗风。

《四库全书·白氏长庆集》(集部二)

白氏长庆集

苏州唐少傅白公祠

洛阳香山白居易故居

三、白居易赏石理论对中国石文化的影响

首先,提出朴素的赏石审美标准。

作为诗人,白居易在玩石、写石、咏石中,不但注入了自己的许多想象和精神寄托,从赏石中引发出种种对人生的感悟,更珍贵的是融进了他的赏石理念、方法和诸多感悟,为早期中华赏石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譬如说,赏石界不少人以为“怪且丑”的赏石标准是苏东坡和郑板桥所提出,殊不知,苏东坡的“石文而丑”,郑板桥的“丑而雄,丑而秀”,均源自白居易诗句“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审丑,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赏石文化精髓,追溯中国古代的“丑石观”,白居易理应是鼻祖;“瘦、皱、漏、透”之说亦应前移。再如,唐人牛僧儒有“与石为伍”,宋人米芾有“拜石为兄”之说,但白居易最先道出“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的名言。

其次,注重造型类奇石的赏玩。

诗人有意识地融揉诗情画意,提倡将形体大而奇特的自然山石装点园林。他自己“聚拳石为山”,将“小而奇巧者”置于案头清供欣赏,实际上就是“水盘赏石”。可见,用这种形式赏玩奇石,他应是较早的人了。“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就是描绘“尺盘天地在,千寻一卧游”的水盘赏石形式。他说,牛僧孺的石头晚观“望而生畏”,昼看“和善可亲”。这是提出赏石因时间、地点、光线等要素而异,明暗不同感受自然不同。造型石尤其如此,要想再现它的本来面目,就要选对赏石的时空点。

第三,提倡原汁原味、自然天成。

在洛阳,白居易写过《太湖石》诗:“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诗人笔下的太湖石,色彩如云雾缭绕的秋景,石肤在万古流水冲刷下圆润细腻,形态挺拔峭峻、孔洞剔透,有如华山奇峰,咫尺千里之势。这些正是赏石的“形、质、色、纹”四大自然要素,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白居易在《双石》中也说,我这两块兼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石头,在远古的浑沌时代就已存在,后来逐渐被带到河谷地带,终于有一天让我在太湖边上遇见,真是天赐美石!感慨之余,诗人细描了它们的颜色、纹理、形态和质地。

第四,总结奇石分类管理的方法。

牛僧孺也是唐代著名藏石赏石大家,他把自己收藏的石头分作四等三级,分别以甲、乙、丙、丁和上、中、下表示,刻于石之背面。我们试想:假如没有白居易《太湖石记》这篇文章,牛宰相的赏石理论和实践也许不会有太多人知道;而一经诗人梳理和归纳总结,太湖石分类管理、划分等级、背书留名的做法,即刻变得清晰生动起来,不胫而走、骤然传开。这开了我国玩石赏石评级的先河,如同中国绘画作品划分“四品”一样。今天,《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中的观赏石等级划分、专家鉴评、证书编号等,也是同样的道理,为的就是方便查考、传承赏石文化。

猜你喜欢

太湖石赏石白居易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李卫平作品
青铜器·羊
第10个赏石日欢庆建党百年·唱响赏石之歌
李卫平作品
早春(节选)
赏石谈艺录